丁亮?史小妮
摘要:随着产业的提档升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人才供给侧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五年制高职机电设备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项目为例,介绍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条件、过程和实践成效。
关键词: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课程体系构建;机电设备技术;五年制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5-0104-06
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通过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各类人才搭建发展成长的有效通道[1]。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2]。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拓宽办学思路,培养更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2020年《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按照产业发展需要和人才成长规律,进一步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什么?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课程体系如何构建?这些是职业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有22年“双元制”本土化实践基础。机电专业与德资企业欧托凯勃、巨浪、海瑞恩等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依托校内的省现代化实训基地和企业内的学徒培训中心等育人平台,探索实施“一对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共商、共定育人方案,学校对课程体系进行解构和重构,探索了一条可操作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路径和方法。
一、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内涵
(一)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指具有并且能够融合两个或以上专业(或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具备高度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竞争能力,适合更多现代工作要求、交叉领域工作岗位的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3]。本研究所指的“复合型”人才应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方面有具体表现,同时还应具备敬业爱岗的职业品格、稳定协同的组织能力和灵活应变的创新能力。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实践证明,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中统一指向课程目标的系统。具体来说,课程体系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就是如何实现职业与课程的相互转换[4]。首先应调研职业岗位群,然后罗列出每一岗位中的工作领域,再通过访谈获得典型工作任务,最后梳理出职业能力[5]。
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条件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背景下,“智改数转”不断提升企业在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各环节智能化水平,加速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和提档升级,对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得尤为强烈[6]。
(一)遴选优秀合作企业是关键
遴选优秀合作企业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关键,合作企业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校企合作的效果与学徒制的质量。优秀的合作企业能够带来更多的资源和专业知识,为学校培养学徒提供支持和帮助。但是遴选优秀合作企业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需要对企业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和评估。通过正确选择合作企业,校企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双赢的局面。
一是按照“项目洽谈—制订推进计划—岗位能力分析—课程方案制订—工学交替模型确定—招生招工计划制订—相关合同签订—实施反馈整改”[7]的操作流程洽谈合作企业。二是每个专业遴选1个以上与学校距离较近、有一定规模、有教学师资、装备等条件,有校企合作意愿、社会信誉良好、成长性好的企业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三是合作企业最好是该领域头部企业、隐形冠军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四是合作企业一般按生师比不大于8∶1配备企业专职培训师,按生师比不大于3∶1配备企业部门岗位培训师。五是建立合作企业退出机制。针对合作企业合同执行不到位、人才培养目标不达标、整改不积极等情况,实行项目淘汰退出机制。
(二)建立管理体制机制是保障
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是保障企业运营和发展的重要措施。一个良好的管理体制可以确保参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各方进行较好的协调和合作。通过明确各方的职责和权限,建立清晰的工作流程和沟通渠道,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冲突和误解,也可及时了解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一是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人员一般包括:学校的校领导、系主任、骨干专业教师,企业的培训经理、培训师、岗位师傅,行业协会代表、优秀毕业生代表,等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业建设研讨会,负责开展现代学徒制项目运行管理、专业建设调研、课程体系构建、崗位能力分析、专业课程开发等工作。二是成立培训委员会和考试委员会,一般由行业协会、政府、企业、学校等代表组成。培训委员会主要负责课程开发、组织和实施。考试委员会主要组织第三方组织毕业考试一和毕业考试二,评价课程实施的效果,负责发证等工作。三是建立校企良性沟通机制。一般要建有校企高层(校长和公司经理)年会制、中层(系主任和培训中心经理)例会制和基层(班主任和培训师)弹性沟通机制。校企良性沟通机制能帮助校企双方及时了解、沟通、掌握处理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和实施等环节中的信息对称、计划执行和问题解决等过程性事务。四是要建立校企共同执行管理制度。主要是保证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规范构建和高效实施。如《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实施办法》《校企双导师选拔及聘任标准》《现代学徒制师资下企业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教师、导师教学质量考核办法》等。
(三)签订规范翔实合同是基础
签订规范翔实的合同是企业合作的基础。合同是校企合作活动中的双方协议,明确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合作的具体内容、方式和期限,是合作关系的法律依据。签订规范翔实的合同可以有效防范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风险和纠纷、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降低合作风险、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和争议。
一是签订校企合作办学合同。校企合作办学合同一般由企业(甲方)、学校(乙方)、行业协会(丙方)三方签订。合同的内容一般要作如下约定:明确三方合作目的;明确三方合作范围;明确三方合作培养的专业、学徒的数量以及学徒在五年期间的学习地点;明确学徒录取的程序和条件;明确三方责任、权利和义务(此项是合同的重点,围绕学徒培养全过程所涉及的硬件、软件和管理等详细约定三方的责权利);明确合同终止的条件和合同终止前何时停止该专业的招生、如何妥善完成现有学徒的授课任务、如何承担必要的开支等问题;明确三方的保密信息、知识产权保护、遵守法律法规约定以及违约后的责任和赔偿等。
二是签订培训服务合同。合同一般由企业(甲方)、学生和家长(乙方)、学校(丙方)三方签订。合同一般但不限于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协议条款,明确学徒在校内学习阶段和学校企业交替学习的具体时間、课程安排和毕业条件。第二部分为协议执行方式,约定学徒五年的学习、住宿场所,学徒的住宿费、学徒津贴、学费、杂费支付方式及学徒的管理考核制度、学业评价和鉴定、奖励和淘汰计划、信息变更、违约处理等。第三部分为权利和义务,企业和学校的权利义务是为学徒提供标准、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料。学徒每周学习五天,每天八小时。企业为学徒提供学习和就业岗位、专职培训师、学徒津贴、职业等级认定、购买保险。第四部分为其他约定,主要包括合同签字盖章、生效时间、合同期限、争议解决。
三、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路径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是孤立存在的主体,而是要进行深度合作、相互融合。只有企业深度参与构建的课程体系才有灵魂和生命力,因为培养的人才是为企业服务的,企业最清楚复合型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校企主动追求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职业对接等文化层面的合作,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
(一)校企共商共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本研究在调研、论证、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将其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融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校企多次研讨,确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组建包括校领导、系主任、专业负责人、专业骨干教师在内的团队深入企业一线开展调研,与企业工程师、岗位师傅、培训师、人力资源领导等围绕合作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模式等开展多场次的沟通研讨,厘清机电专业一线岗位群类别、岗位职业技能需求、岗位职业素质需求,确定机电专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二是依据江苏省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结构。双方以《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第三批专业类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为指导,调研相应专业(专业群)对应职业的岗位及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对复合型人才能力的要求,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调研相应专业(专业群)对应职业的岗位及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对复合型人才能力的要求,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双方针对“一校多企”合作形式,确定岗位学习内容为“60%规定+40%自选”,共定课程结构。公共课按国家和省要求进行安排,专业课程按照“校内+校外”“岗位技能+综合技能”方式构建。
以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为例,人才培养方案包括:(1)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有语文﹑数学、外语、德育、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艺术,由学校负责实施。(2)学习领域课程,根据德国工业机电工框架教学大纲,共有13个学习领域,校企按教学项目进行本土化开发和设计,主要由学校负责实施。(3)企业本位课程,包括培训中心课程和岗位课程,主要由企业专职培训师和岗位师傅负责实施。
(二)校企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
以五年制高职机电设备技术专业为例,借鉴德国工业机电工框架教学大纲,进行本土化改造。采用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校企开发团队共同确定课程开发模板[8]。以“名词+动词”来描述课程名称,如“机电生产设备的保养”。根据“分析准备—专家研讨—确定需求—课程设计”的开发流程,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内容和时间进行教学法处置和结构安排。其中,“分析准备”是指分析专业所面向的职业领域、工作岗位,成立分析工作小组(主要包括课程专家、学校专业教师以及10名左右的不同企业的技术人员),设置引导问题;“专家研讨”是指在专家的引导下,组织企业技术人员有目的地进行分析活动,完成职业引导问题;“确定需求”是指遵循学徒成长规律、工作岗位能力需求确定难易等级,一般按照任务的紧密联系度、关联度、专业性以及经验形成,按照1—4的等级进行学习难度划分,以序化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是指根据前三步所掌握的内容,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和开发。
在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架构中,在不同的工作领域设置学习任务,每个任务由若干个学习领域组成,每个学习领域有若干个学习情境,每一个学习情境包含若干个学习活动,采用行动导向方法实施教学,在学习活动中融入课程思政、劳动教育及技能等级考证内容。
(三)校企基于行动导向实施教学
每个学习活动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学生在教师或企业培训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借助工具书、网络以及教师整理的专业资料库完成“资讯”,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计划”,在小组和教师(培训师)的指导下进行“决策”,个人或者小组按照“决策”后的“计划”进行“实施”,并对数据进行记载以检查任务实施的准确性和“计划”的可执行性。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评价”。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适时和学生进行专业情景对话,以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计划的执行、设备的操作等情况,并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学习、独立决定、独立行动和独立评估,鼓励学生通过多次的探索来完成任务,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想、析、练、协、检”。
(四)校企基于学生发展进行考核评价
根据现代企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具有独立计划、有效实施、质量意识、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等能力的要求,校企基于学生发展进行考核评价。
一是基于“六步教学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的增值性评价,这是指教师对学生自我评价结果的正确性进行评价。二是开展准员工评价,学生在企业学习中,采用企业对员工评价的内容和标准,从专业知识、工作速度、工作质量、实践态度、社会行为、安全生产、学习内容、文明生产八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三是面对面评价,每个学习阶段结束,企业专兼职师傅、学校团队教师、家长共同对学徒的阶段性学习进行综合评价。面对面评价通常由展示学员学习成果、学员自我评价、导师评价等环节组成。四是阶段性考核评价,由第三方如AHK(德国工商行会)、HWK(德国手工业行会)、WIFI(奥地利联邦商会)组织毕业考试一和毕业考试二。毕业考试一一般安排在培养周期的中间,毕业考试二一般安排在培养周期结束时。毕业考试一通常不少于8个小时,其中理论考试时间为1.5小时,实践考试(含情景对话)时间为6.5小时;毕业考试二通常不少于9.5个小时,其中理论考试时間为3.5小时,实践考试(含情景对话)时间为6小时。
四、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的成效
目前,学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专业有13个,涉及14个项目,共133家企业参与,现有学徒总数747人,25位企业专职培训师,299位“企业导师”“企业师傅”指导学生进行工作本位学习。与企业合作建成了3个“校中厂”、8个“厂中校”、43个企业“学习岛”,2022年全省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专业监测获优秀等第。实现校企合作“无缝对接”,培养了上万名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苏州乃至江苏职业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课程发展呈现共生共长生态
共生共长生态是课程发展的重要理念,它可以促进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和协同,实现共同成长和进步。通过共生共长生态,建立一个有机的、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有意义的学习经验。课程不再是孤立的单元,而是通过有机的联系和融合,形成一个协同发展的整体。共生共长生态涉及课程的持续发展和创新。课程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更新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学校牵头制订2个省级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和1个省级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2个省级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4个省级课程标准研制工作,完成所有专业主干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制订。企业参与开发的课程26门,企业负责开发的课程12门,编写新型活页式教材16本,1门课程入选省职教首批在线精品课程,1门课程入选教育部“智慧助老”优质课程。成功立项苏州市地方标准1项。省学业水平考试年通过率99.67%,“1+X”证书通过率100%,AHK(德国工商行会)证书通过率98.7%,HWK(德国手工业行会)证书通过率75.3%,用人单位满意度95%以上。
(二)专业建设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近年来,我校专业建设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这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和持续努力,如教育机构和相关部门的支持、社会需求的引领、校企交流与合作的推动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我校专业建设将持续不断地迈向更高水平,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围绕区域“3+3”产业集群,建有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设备技术等14个五年制高职专业,目前高职在校生2036人。建有现代学徒制教育部试点专业1个、江苏省试点专业2个、苏州市试点专业7个。建有省示范专业3个、省品牌专业3个、省特色专业1个、省级现代化专业群4个、省优质专业1个、省联院高水平专业群1个。获评省校企合作示范组合1个,省现代化实训基地2个,省职教教师企业实践基地1个,省联院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4家合作企业入选省产教融合型企业。获批省级职业体验中心3个,苏州市优秀企业学院5个,国际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对德合作项目为省职教对外合作交流重点项目。
(三)学生成长呈现百花争艳态势
我校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态势。学生在不同的领域和方面展现出各自的优势和才华,彰显出多样化的成长路径和潜力。这些得益于我校教育改革的推动和创新。学校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也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综合素养的发展。这种改革和创新的推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成长平台和更具挑战性的学习环境。
学校建有公共选修课程67门;115个学生社团,其中五星级社团15个,4485人次参与,参与率88%;学生志愿者服务团队21个,共计服务7779人次。学生对课程满意率平均达97.5%,学生就业稳定率96%以上,就业对口率达94.5%,企业满意度达93.6%。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竞赛中获奖25项,学生获中国机器人大赛3金2银,省创新创业大赛3银3铜,挑战杯及“互联网+”比赛1金2银3铜,2019年在中德高端制造技能大赛中获3个第一名(总共5个)。毕业生陈惠等7人获太仓市技能状元、五一劳动奖章。学校男子篮球队获江苏省职业学校第十二届篮球比赛冠军,成功晋级全国比赛。
参考文献:
[1] 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3(Z1):158.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2023-01-12].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3] 倪志梅.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9):278.
[4] 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原理与开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7.
[5] 刘兴恕,尹万建.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以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群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7):89.
[6] 李俊飞.现代职教体系架构下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5(7):54.
[7]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1.
[8] 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6.
责任编辑:贾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