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摘要:绘画创作是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主要途径,将其有效延展可使创作活动更加连续、更有趣味、更具创新性。创作延展在链接文化、联系生活、激发兴趣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创作延展存在仅在社团学习、限于特色项目、缺乏选择余地等局限,要在技能技法、创作内容、表现形式上丰富创作延展的路径,使创作活动更有趣、系统和立体。
关键词:创作延展;美术素养;小学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5-0122-04
所谓美术素养,即学生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之后,所形成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和参与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及其所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绘画创作活动是帮助学生实现美术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通过创作,学生在美术课上习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实践,伴随其中有效的交流欣赏,帮助学生互相学习、借鉴,在潜移默化的创作活动中,美术素养得以有效提升。基于新课标精神以及现代公民对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审美品位的全面要求,要在充分结合小学美术教材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绘画创作活动的有效延展,提高创作活动的连续性、创新性和趣味性,达到加速学生美术素养提升的目的。
一、美术创作延展的价值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美术学习活动的方式划分了四个艺术实践领域[1]48。以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美术教材为例(以下简称为“苏少版美术教材”),每册教材“造型·表现”实践领域中都有若干绘画创作的课型,但因为教学课时有限,其呈现形式相对孤立;因每课时教学时间有限,其创作活动相对浮于浅表。因此,需要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充分将教材内容与地域美术资源巧妙结合,从而使创作活动得以有效延展。
(一)链接文化,美术素养提升的坚实基础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参与各类艺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阔艺术视野,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1]2。在小学阶段美术教材中,很多学习内容均来自优秀的传统文化,将绘画创作中的相关内容与祖国乃至世界优秀传统文化链接进行学习的同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创作活动有效延展,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认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为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品位奠定坚实基础。
(二)联系生活,美术素养提升的必由之路
从人类社会形成、人类开始制造劳动工具及生活用具开始,“美化生活”的美好愿望和伟大实践就从未停止过,从新石器时代舞蹈彩纹陶盆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类祖先美化生活的印记,稚拙的舞蹈人物形象折射出劳动人民用舞蹈来庆祝丰收、欢庆胜利的审美思想和生活情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艺术的发展与生活的联系也愈加紧密。因此,美术创作活动中,根据不同的创作内容,将创作延展到生活中,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捕捉创作元素、运用美术课程中习得的知识、技能、技法来尝试美化生活,让“生活中的美术”“生活中的创作”成为教材创作内容和形式的有效延展,成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三)激发兴趣,美术素养提升的持久保障
学生美术素养的形成与提升需要长期一以贯之的学习、熏陶、练习和涵养。当学生遇到感兴趣或有挑战性的创作内容和形式时,正是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好时机。创作延展活動有效抓住学生创作的兴趣点与好奇心,充分利用学生对美术学习内容积极的认知倾向与对创作活动的积极参与情绪,将创作活动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往纵深处引导和延伸,帮助其有效突破现有的审美认知、创新表达方面的困难或瓶颈,帮助学生形成相对牢固和长久的创作兴趣和表达意愿,从而有效促成美术素养的综合提升。
二、美术创作延展的现状
在小学美术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或多或少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尝试着创作延展、在学校美术特色项目中践行着创作延展。通过创作延展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虽然得到很多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如下的问题。
(一)仅在社团学习
一般学校美术学科的社团少则一个,多则三四个,通常根据学校美术学科的师资情况确定学习和创作内容,例如儿童画、国画、泥塑等。由于参加社团的学生自身爱好美术创作且美术功底相对较好,所以社团活动中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一般在技能技法、表现形式维度进行适当拔高,授课教师更倾向于关注最终的作品成果。因此,参加社团学习的学生必须一个学期进行同一种表现风格的创作。对于他们而言,更大程度上得到的是创作技能技法维度素养的提升。我们常常看到教师认为进步明显、收获很大的优秀学生在下个学期转报了其他社团,我们在表示遗憾的同时忽略了学生自身对创作延展多样性、针对性的心理需求。同时,未参加社团学习的学生只能依靠平时美术课堂的学习,创作延展的机会较少。
(二)限于特色项目
通常,学校特色项目的落点在美术领域的某一个方面,美术教师便会根据特色项目“全员参与”的要求使用分层学习的方法指导学校低中高不同年段的学生进行具有特色的创作延展活动。例如“水墨情韵”特色项目学校,低年级会进行“水墨游戏”的全员创作延展活动,重点让学生在“玩墨”中掌握水墨特性和基本的运笔方法;中年级则进行“水墨生活”的创作延展活动,重点让学生用水墨的形式表现自己眼中的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高年级则进行“走近经典”的水墨创作延展活动,重点让学生尝试热爱祖国传统艺术形式,品赏祖国优秀水墨作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不难看出,通过这样的学校特色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部分学生相应的美术素养,但忽略了对其他美术创作形式感兴趣的学生的心理追求与兴趣所向,限制了学生更为全面的素养的形成与提升。
(三)缺乏选择余地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能够有意识地根据学习内容进行相应的创作延展。例如在进行苏少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上册《亲昵》一课的教学中,绘画作为最基础的创作方法,其学习有助于学生其他形式的创作。所以教师一般以绘画的创作形式作为学习的基础,同时,泥塑、拼贴、多种材料组合等均可以表现出不同风格的“亲昵”主题作品,但受到课堂教学时间和创作指导的约束,教师往往根据自身特长或班级学生所长选择一种表现形式进行创作延展教学。再如苏少版美术教材四年级上册《老房子》一课,除了探寻与表现自己身边的老房子,还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老房子的材质、造型等特点与当地物产、气候、风俗等因素的内在联系,以便在创作中有的放矢地将不同地域老房子的细节特点充分表现出来。但因我国幅员辽阔,需要了解的内容过多,教师一般选择江苏、安徽的老房子进行欣赏分析,其他地区的略选一二一带而过,因此,学生的创作集中在深入欣赏的内容里。由此可见,课堂学习中创作延展的内容均由教师决定,学生选择的空间和余地有限,且不适合所有的学生,也背离了创作延展的初衷。
三、美术创作延展的实践路径
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学习内容的物化体现。综观苏少版12册小学美术教材,编写者充分考虑“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之间的关系,充分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合理设置与之相关的学习内容与课时比例。因此,我们指导学生创作延展的实践路径需要在充分利用教材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一)结合教材,拓展创作宽度
学生创作中技能技法是其他维度美术素养提升的基础和前提,美术教材的编写充分保障了每学期绘画、手工、立体造型等创作内容的均衡、合理分布,但由于课时限制,每种创作形式的学习与练习只能蜻蜓点水,要从根本上使其稳固提升,还需在教材内容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并有效的创作延展,帮助学生美术审美层面的理性认知与创作表现层面的感性表达素养实现同步提升。以苏少版美术教材四年级下册“鸟”单元为例,教材从认识鸟的结构、表现鸟的外形、立体造型、水墨创作,再到与祖国传统艺术相结合的图案设计课《鸟的纹样》,涵盖了美术创作的各个方面。其中《鸟的纹样》基于前面几课学习的基础,链接民间纹样的传统寓意,同时要求学生在设计中遵循图案设计“形式美”的法则,是对技能技法要求较高的学习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认知传统“回纹”“云纹”“万纹”“水纹”“莲花纹”的艺术构成、了解其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美好寓意的欣赏和讲解必不可少,同时,根据鸟类身体结构特点选择适合的纹样进行装饰,再配以适当的点线面进行优化组合的演示也不能或缺。这一系列视觉理论层面的审美认知最终需要在学生的感性表现层面得以实践。在实际创作中,由于学生在一幅作品中不一定能够将所有的要素或者自己的全部想法表现出来,因此教师会建议学生选择熟悉的或者最感兴趣的内容来表现,学生对于其他方面鲜有突破性的尝试。在学生课堂创作的同时帮助学生利用课余合适的时间进行适当的创作延展,可以有效拓展创作的宽度,更为全面地帮助学生习得并掌握课堂创作中没有机会完成的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实现审美层面的理性认知与创作表现层面的感性表达素养的同步提升。
(二)基于教材,关联创作内容
也许有美术教师会担心:在有限的教学课时里进行创作延展是否现实?过多地将创作延展放到课后会不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分析每册教材中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就能够在整合教材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有效进行创作延展。以苏少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为例,其中第4课《我设计的服饰》和第6课《形形色色的人》都是绘画创作的内容。表面上看,二者没有联系,仔细分析便不难发现:怎样直观地分辨大街上形形色色人的职业、爱好、性格特点?无非是从人物的服饰、发型、动作进行判断。同样,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服装时,要根据对方职业、爱好和性格以及所穿着的场合考虑。由此可见,这两课的学习内容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两课学习内容关联整合,微调学习次序、重设学习线路,在教学人物结构、动态、比例的基础上结合其职业、爱好、性格特点进行服装设计,创设不同的场景。为一名小学生平日上学、六一表演、春节拜年分别设计适合的服装,将创作内容有机延展,更深层次地帮助学生理解“服饰、发型、动作特点透露出人物的职业、性格、爱好特点”和“不同身份的人要选择与自己身份和所在场合相适合的服饰和发型,具有与自己身份相适合的行为举止”,并通过有效的创作延展得以践行,不仅实现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更为重要的是有效提升了学生审美品位,助其在以后长期的学习生活历程中具有合理审美、阳光自信的性格品质。
(三)突破教材,丰富创作形式
人文素养是美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祖国乃至世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是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路径。在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创作教学活动的同时,合理突破教材中的创作形式,巧妙运用跨文化理念,丰富延展创作形式,使创作过程更有趣,作品呈现多元性。在苏少版美术教材四年级上册《老房子》一课的创作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选择不同地域的老房子进行表现,还可以选择更为多元的表现形式来优化自己的创作。教材的创作建议是指导学生运用线描的表现手法,充分利用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疏密,将不同地区老房子造型、结构、肌理等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通过创作延展,可以在线描创作的基础上,进行彩纸拼贴、水彩吸附等表现形式的延展:学生在画纸上完成线描创作之后,将主体老房子、远山、树、路等造型剪下,拼贴在色彩艳丽的彩色纸背景上,形成对比鲜明的撞色视觉效果;拼贴在揉皱的牛皮纸背景上,增添古朴和谐的怀旧情怀;拼贴在英文报纸的背景上,打造黑白灰层次丰富的异域风情;拼贴在水墨点染后的宣纸背景上,晕染出我国传统艺术的情韵;拼贴在有水彩颜料吸附效果的背景上,呈现出绚丽多姿淋漓之美……创作形式的延展,不仅使作品呈现形式更加多元,使创作过程更为有趣,学生在基于教材学习要求的同时得到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还有效弥补了传统线描创作中构图、细节表现、黑白灰关系处理等维度的表达不足,帮助每个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更为重要的是,创作延展帮助学生理解了传统文化和异域文化的差异,并且用包容、悦纳的思想和眼光在此基础上有效创新,运用“跨文化”这根纽带有效连接起了传统文化与异域文化,使二者不再是美术学习领域的散点,而是有机推动人类艺术发展、帮助学生美术素养达成的桥梁。
在教材学习内容的基础上从技法、内容、形式上进行有效的创作延展,使创作活动变割裂为延续、变单一为多元、变平淡为有趣,从而使美术学习内容更加立体,美术素养提升更为有效。
參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