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德华
【项目简介】
面对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在心理和思想上不断涌现的焦虑、困惑,南京市中华中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校思政、语文等学科优势,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以哲学智慧促进学校育人方式的转变,于2021年申报立项了江苏省普通高中哲学课程基地。目前,该基地已建成了蕴含丰富哲学思想文化的专用场馆和校园环境、系统构建了普通高中哲学课程体系、开展了多样化的哲学教育活动,并以相关省级课题研究引领基地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卓越发展架设桥梁和纽带。
摘要:南京市中华中学充分发挥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优良传统,完善学校育人框架顶层设计,建设哲学专用场馆和文化空间,构建普通高中哲学课程体系,系统实施哲学课程,探索哲学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德育与心育、哲学与心理辅导相结合等有效方式,充分发挥哲学“启思润心、开智导行”的育人功能,推进新课程改革,以哲学课程基地建设与课题研究双向互促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卓越发展。
关键词:课程基地;哲学教育;启智润心;普通高中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5-0049-06
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然而,在普通高中思政课中,哲学是很多学生觉得最难学,也是教师普遍感到最难教的内容。哲学课难以上出哲学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其育人功能的充分实现。
南京市中华中学以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培育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时代青年为己任,立足校情、学情和国情,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国家战略选才的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统筹规划和实施江苏省哲学课程基地项目建设,深入探索用哲学智慧“启思润心、开智导行”的有效路径,促进学校育人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完善顶层设计,明晰以哲学智慧优化育人效果的整体思路
学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全局观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哲学课程基地建设顶层设计,厘清普通高中哲学教育优化育人效果的思路,实施全员化、全时空、全过程的育人模式,坚持整体性和动态性的辩证思维,从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级、各个阶段全面认识和开展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成立了哲学课程基地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带领部分骨干教师率先在普通高中系统实施学哲学、用哲学的系列行动。加强哲学专用场馆和文化宣传阵地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分层实施普通高中哲学国家课程和哲学校本课程,促进哲学教育与学科教学、德育和心育相互融合。学校多管齐下,探索和创新促进学生“心舒(心情舒畅、心理健康)·思通(思想通达、品德优良)·智行(智慧前行、生活幸福)”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充分发挥哲学智慧启思润心、开智导行的功能,从而优化育人效果,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激励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探寻生命的意义,为培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追求自我卓越发展、在奋斗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展陈空间,全力打造实施哲学教育的有效载体
学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哲学课程基地硬件场馆、软件平台及相配套的文化环境,全力打造全省一流、全国领先的一室多能、线上线下、优势互补、相互协调的哲学课程实施空间。
(一)哲学课程实施新场馆建设
学校精心打造富有哲学思辨意蕴并可供学生随时进行哲学实践活动的场所。一方面,不断完善现代化的班级授课教室,在兴隆校区充分利用已建成的江苏省批判性思维课程基地场馆的基础上,科学设计和调整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场地结构,建成哲学课程基地新空间,为学生放松心理、提升哲学思维提供专业特色场馆。另一方面,在雨花校区建设哲学课程基地主题展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统领,在馆内呈现序言加六个重大“哲学问题”、古今中外哲学家的经典理论观点等内容(如图1),并设置电子互动、交流、展示空间,为学生自主呈现个人哲学思考成果提供場地;在哲学主题馆的外部走廊建设哲学文化展示墙,不仅与兴隆校区的哲学文化建设形成呼应,而且实现对课程基地内部内容的有效引导。
(二)哲学文化宣传空间建设
文化通过载体呈现,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除了建设一系列专用哲学教育场馆,学校还不断挖掘和宣传与哲学教育相契合的校园哲学文化,让师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哲学熏陶,自觉革新观念,增长哲学智慧。
一方面,实施环境濡染。通过专项建设,在校园环境中营造“哲学在我身边”,哲学智慧是大智慧的氛围。例如,在课程基地专用场馆的走廊建成了以古今中外哲学大师简介及其代表性名言为主要内容的“哲学文化展示墙”,在通向课程基地的楼梯建成了以介绍哲学和心理学主要范畴的概念为主要内容的“思想的阶梯”,在学校一楼大厅建设了以“忒修斯之船”等富有哲理的思想实验启迪学生思维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哲学长廊”,在电梯入口处的显示屏中定时滚动播放《新闻联播》、富含哲理的宣传片等视频。
另一方面,促进观念革新。学校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植根学校的文化传统,着眼现实定位和未来愿景,营造与哲学课程相通相连,相辅相成的“抱朴求真、守正创新”的学校精神。抱朴,就是乐于淳朴与简单,甘于平淡与寂寞,敢于去伪和祛魅,不加雕琢和修饰;求真,就是教人追求真理,探寻教育本真;守正,就是把“程序正义”贯彻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创新,就是获得新发现、悟得新知识,发现新办法,拿出新举措,取得新成效。秉承这一精神,学校与时俱进,着眼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将“培养卓越的时代先锋”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将在未来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发挥重要作用的前沿人才,将在各项事业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人物。
(三)哲学课程云平台建设
学校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特色优势,结合哲学课程基地的需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建成哲学教育专用平台。这是包含必修和校本选修哲学实践课程资源等内容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线上云平台,与学校现有的“中华智慧教育云平台”无缝对接,与线下哲学课程实施等工作相呼应,可供师生全时空地学习哲学课程、开展相关活动。
三、面向全體学生,系统开设普通高中哲学课程
学校坚持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面向全体学生,分层实施有关哲学的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融合课程,构建和完善普通高中“哲学12346”课程体系:1个整体即哲学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融为一体,用哲学智慧提升教学、德育和管理质量及水平;2个部分即哲学课程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两个部分;3个模块、3个层次即不论是国家课程还是校本课程均各有3个模块,且均分为普及、进阶和探索3个层次;4项任务即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夯实哲学基本理论基础、学会用哲学理论智慧解决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人工智能和数字时代进行哲学思考;6是指共有6项哲学专题课程。
(一)全面落实哲学国家课程
学校根据国家设置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内容,依据新课程标准和要求,规范开设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有关哲学的专门课程(必修4《哲学与文化》、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引导学生坚持实践、历史、辩证、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为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奠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基本要求,把握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探索世界,认识世界。
学校积极发挥南京市政治名师工作室成员的榜样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提升思政课名师的专业引领能力和水平,带领思政课教师积极克服对上好有关哲学课的畏难情绪,促进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深化课程实施与教学方式改革,推进思政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切实提升新时代高中思政课质量,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学校充分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育人功能,努力用哲学智慧有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落实“心舒·思通·智行”育人思想的模范,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为高校“强基计划”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哲学基础。
(二)分层开设哲学校本课程
在国家课程的指导下,学校按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兴趣—夯实基础—引导实践—探究前沿”的培养计划,建设哲学校本课程资源,作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学校除了规范开设哲学国家课程外,还系统性设置了普及类、进阶类、探究类3个哲学校本课程模块,即“经典文艺作品中的哲学”“生活哲学:知与行”“人工智能与数字时代的哲学思考”,旨在普及哲学常识,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推动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知识学习与实践体悟相结合、基础夯实与前沿思考相结合,以哲学思维赋能高素质人才培养。
因国家课程体系中的高中政治选修3《历史上的哲学家》暂无正式出版的教材,学校便将其与哲学校本课程结合,利用已建成的哲学文化墙上展示的古今中外的哲学家谱系图等,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兴趣,使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促进学生从学哲学、用哲学、爱哲学,到主动深入探索哲学、明确争当哲学家志向的飞跃。
(三)积极探索哲学与学科教学融合课程
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并对各门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运用哲学智慧指导学科教学,加强学科融合,全面提升思政课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质量与水平,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哲学课程基地建设的应有之意。
新课标凝练的高中语文学科的4个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高中历史学科的5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以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国家情怀”,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哲学内容相关。因此,课程基地将哲学与学科融合课程首先锁定在语文、历史和政治3门学科之中,着力探究普通高中“文史哲”相融合的课程内容与路径。
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坚持以哲学智慧促进育人方式的创新,重点探索在德育活动中哲学教育的形式、方法与路径。目前,中华中学已经在学生中开展了“增长哲学智慧,促进卓越发展——高一新生哲思读书与观影活动”“经典影视剧中的人生哲学”等专题讲座、指导“青春哲学社”进行了“马克思到底有多‘厉害”“‘哲学小品给我的启示”“致敬哲学家”等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哲学的浓厚兴趣。
四、坚持德心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社会和青少年的挑战,学校正视学生青春期的躁动和繁重的学业压力、新时代城市青少年物质丰富和精神匮乏并存等现象和难题,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学生,坚持德心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
(一)德心联手,育德育心寓教于乐
学校实施全员化、全时空、全过程的育德育心模式,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不仅在学科教学和管理中强化育德育心,更强调德育和心育具体工作的结合。在定期举行的德育例会上,经常有心育专家的专题讲座;在各年级工作组的周例会上,会对本年级学生进行心理研判,力求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转化;在班会课上,经常有经过心理老师指导的心育主题班会;在周一的晨会中,每学期至少有一次心育专题讲话;学校举办的以“诗与远方”为主题的文学经典剧目展演评比活动、“增长哲学智慧,促进卓越发展”主题活动、青春哲学社的研习活动等,让学生从人性、文学、哲学等多个视角感悟经典艺术的感召力;在学校定期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心理健康建设节、军训等国防教育、农村社会实践、校运会、家长开放日等重大活动中,更是少不了心理健康的身影。这些都展现了学校培养思想品德优良、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初心,促进学生早日成为“卓越的时代先锋”。
(二)家校社协同,共育时代新人
办好教育事业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三者合作共育,才会达到教育的最佳状态。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积极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通过线上线下家访等渠道,与家长及时沟通,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促进家校携手育人。学校积极用好社会育人资源,主动加强同陶老师工作站、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脑科医院等单位的联系,争取社会的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增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合力,促进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涵育“三自”(自立、自省、自强)品格的教育实践,也为学校创建现代化的高品质示范高中添砖加瓦。
(三)直面学生困惑,“哲心”结合提升心理辅导效果
心理学与哲学同根同源。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和心理咨询技术异曲同工,并为今天在心理咨询中运用哲学智慧解决人的心理问题提供了可行样板。学校坚持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借鉴国内外哲学咨商的理论技术和成功经验,探索心理咨询和思想咨询相融合的哲学咨商的有效方法。在心理辅导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引导来访者接纳自我和现实,直面问题,聚焦问题的解决。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调节情绪的同时,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的优化,增强心理辅导助人自助的效果。
五、发挥叠加效应,基地建设与课题研究双向互促引领师生成长
学校坚持系统思维,不仅用哲学智慧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而且组织教职工开展学哲学、用哲学的活动,提高教职工的哲学修养和育心育德于岗位实践的意识和行动力,培养和扩大哲学课程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促进师生和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教师的教科研和实践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近十年来,学校教师在江苏省批判性思维课程基地和国家级“普通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课题的引领下,逐步具备了一定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学校鼓励全校教职工阅读有关哲学、心育和德育书籍,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培训,并邀请专家为教师们开设“哲学素养漫谈”等讲座。在这些活动的影响和哲学课程基地工作组骨干教师的带动下,学校教师对哲学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用哲学智慧指导科研与实践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学校开展“三新”背景下的网格教研活动,每位教师均是网格教研的格主,真正做到教科研的问题来自教育教学一线实践,教科研成果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
(二)学生的哲学素养和综合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坚持用哲学智慧促进学生卓越发展,充分发挥政治教研组全体教师和语文等学科骨干教师的力量,提高思政课、语文课等教学质量,在学生中开展的哲思阅读和观影交流评比活动、青春哲学社研习活动、有关哲学专题讲座等等,激发了学生学哲学、用哲学、爱哲学的意识和行动。哲学教育活动让哲学智慧启迪人生、幸福成长绽放梦想,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哲学素养和综合水平的提升。
(三)学校实施哲学教育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自申报省、市级哲学课程基地以来,学校坚持以课题研究引领哲学课程基地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并在建设过程中深化课题研究。学校成功举办了“基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哲学教育论坛”,为创建富有中华特色的南京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面向校内外师生所作的“用哲学思维提升思政课品质”“透视《逻辑与思维》中的哲学理念”等专题讲座,展示了哲学的魅力;在江苏省2023年法治教育教师培训班中,课程基地主持人以“幸福生长,智见未来”为主题介绍课程基地价值与建设等情况,受到与会专家和教师的赞许。“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扩大了哲学课程基地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和思考,江苏省哲学课程基地在创新思政课程育人新方式、构建思政課德育心育三者相互促进的育人新路径、尝试在基础教育高中阶段系统开设哲学课程的新模式等方面的探索,实施了开掘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一系列新举措,不仅助力学校完善课程体系、美化育人环境、优化育人方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更有助于师生增长智慧、提升综合素养,积极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时代,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创新性贡献。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