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微纪录片创作技巧探究

2023-09-17 09:45翟特
新楚文化 2023年6期
关键词:微纪录片创作技巧融媒体

【摘要】如今,融媒体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要潮流,让媒体技术走向了融媒体时代,也产生了微电影、微博、微信等“微”产物,更适合广大受众在“微”生活对资讯的碎片化处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使创作的门槛大大降低以及人们日益旺盛的自我表现需求,纪录片创作也顺应着时代发展的步伐,逐渐产生了新的写作形式微纪录片。微纪录片也是黄河文化影视化传播的重要路径之一,是传播黄河文化的重要方式。正基于此,本文从融媒体背景下的微纪录片创作技巧研究出发,重点介绍了融媒体和微纪录片创作的基本内涵概念,并详细分析了融媒介背景下微纪录片的创作技巧,期望可以为融媒介背景下的微纪录片创作和黄河文化的影视化传播提供必要的借鉴。

【关键词】融媒体;微纪录片;创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6-004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高职影视创作课程与黄河文化传播互动发展路径探究》(项目编号:L2022Y1017035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伴随着蓬勃发展的网络科技,我们也开始进入了“微时代”,也就是融媒体时代。与传统媒体形式不同的是,融媒体在各个方面不仅都进行着变革,并且也正在进一步发展壮大。微电影纪录片如此深受人们的欢迎主要是因为由于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信息的需要量也日渐增加。所以微电影纪录片已经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像传统的纪实电影一样记录下了许多生活的片段,并且拥有不同于传统纪实电影的特殊功能。

一、融媒體与微纪录片

(一)融媒体

融媒体是在各类新闻媒体的不断产生和演变中,在内涵、渠道、功能等层次上彼此交错融入的背景之下,业内人士在实际使用流程中针对媒介融入而给出的一种新概念用语。目前对“融媒体”的界定多为“利用网络媒介载体,把一些具有共同点,又具有相似性的各种传媒,在人员、信息内容、传播等方面加以全面整合”,达到“信息资源融通、信息内容兼融、传播互融、收益互融”的效果。在国内外有关融媒体的研究中,“融媒体”的概念也常等同为“媒介融合”“全传媒”“自媒体”“新传媒”。

(二)微纪录片

微电影纪录片是在媒介融合深入蓬勃发展的背景出现的一种新型影视文艺形态。当前,学术界关于微纪录片还并未建立起明晰的概念。但百度百科将微纪录片概念定义如下:微纪录片实指的是把人们的现实视为主要创作对象,对真人真事予以文艺加工,并以此引起人们深刻反思的一类电视节目或影片等文艺形态。随着新媒介融合发展的深入蓬勃发展,我国微纪录片制作产业也随之不断进步,有关专家与学者经过理论研究和实际研讨,对微纪录片制作的定义做出了充实与改进。因此,焦道利教授在《媒介融合背景之下微纪录片的生存与发展》中指出:“微纪录片实指的是顺应当今融媒体传播发展趋势,通过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来记录或反映现实事物,从而达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应的各种纪实形态。其传播普遍时间在10min左右,最高时间为25min,并显示出传播快捷、投资成本小、创作时间较短等基本特征。

二、融媒体背景下微纪录片的创作技巧

融媒体背景下的微纪录片创作,与传统的纪录片创作在技巧上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以往的传统纪录片更多的是强调客观性,是表现一种时代的共性,而微纪录片更多是强调大的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个性特点,更注重受众的情绪体验和价值表达,更注重用户的交流感和互动性。在融媒体时代,每一个人都是发声筒,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价值理念,而且可以采用各种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传播,而是双向交流的传播。微纪录片的创作要充分考虑微纪录片的表现特点和观众的接受心理,还要考虑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性。总体来说,微纪录片的创作呈现出主题单一化、人物个性化、叙事多元化、结构碎片化和镜头语言细节化的总体趋势,作为微纪录片的创作者,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微纪录片这五个方面的创作特点,结合自己的创作风格和不同平台的要求,创作出广受大众欢迎的微纪录片作品。

(一)主题的单一化

受短视频传播的重要影响,微纪录片的叙事长度必须控制在10分钟以内,甚至5分钟以内,所以叙事内容相比较传统纪录片要更加精炼,需要高度浓缩。因此,在内容选择上要格外注重单一化表达。所谓的单一化表达,也就是主题要更加集中,只突出某一个点,把这一个点进行无限放大。

传统纪录片在主题表达上更加复杂、全面、多重,往往通过一个人物或事件的长时间的发展变化的真实记录,来揭示深刻而丰富的主题内涵。而微纪录片受时长的影响,只能截取最具有吸引力和冲击力的生活片段,以小见大、以点带面,通过对细节的足够放大,让观众产生强烈的震撼和冲击,从而引发观众的关注和思考。每集侧重一个细节、一个重要的点,先把观众吸引住,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就能构成一个整体,观众自己就会形成总体认识和理解,这就是微纪录片以点带面的创作特点,也是主题单一化的优势所在。

比如由芒果TV打造的50集微纪录片《这十年》,运用高度浓缩的方式,选取最具典型性的人物和事件,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展现十年来普通人的生活变化和百态人生,调动观众的想象和联想,让观众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体会中国近十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国家发生的重大变革。微纪录片不求面面俱到,也不求详细的来龙去脉,只需要呈现最具冲击力的场景和事件,给观众带来极大的震撼感受,从而达到快速传播的效果。微纪录片《故宫100》,每集时长在6分钟左右,将故宫的100座传世建筑进行集中呈现,每集只侧重一个点,但却把这个点进行了极致化呈现,给观众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象。再比如在《初心》当中,就对习近平总书记“初心”形成的基本框架和历史进行了追溯,将习近平总书记从梁家河到正定,然后再到宁德的从政理念和实践的历史渊源进行了勾画,整体从细节处落笔,在宏大处立意,将立体生动的国家领导人形象完整地勾勒了出来。

(二)人物的个性化

微纪录片因为其自身时长和传播方式的局限,拍摄的重点角色必然不是很多位主角,但每位角色都会具有自己突出的个性和特色,同时借助编导的思路和镜头的表现,发现重点角色之间的共性,把一些似乎毫无交叉的角色以一种独特的关系联系起来。微纪录片必须在短时间内向观者呈现意义深远的内容,并能吸引住观者的注意力,这就要求将拍摄角色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加以集中展示,需要创作者精准地捕捉角色最突出的特点,而在制作中,与被专访角色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则是十分关键的,这将直接影响到被专访角色在片中的具体表现。

在实际的拍摄和制作中,发掘角色的个性是一项实施起来相当麻烦的事,创作者通常必须在制作前期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作为微纪录片的创造者,所面对的可能是差异性非常大的不同个体,而这就需要主创们在互动环节做出巨大的投入,和片中的角色建立良好的关系。由于年龄、经历、心态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交流难度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创作者选择恰当的交流方法。也许创作者找到了很新颖的主题,但是因为前期工作准备不够完善,被采访人不擅长去表现或者对镜头产生抵抗心态,这个片子就有可能遭遇失望的结局。所以,作为微纪录片的主创,就必须要着重关注与被访谈角色之间的情感交流,并针对在摄影机前不擅长表现的角色作出相应的心理引导,同时仔细理解角色所在的社会环境,并站在被采访者的立足点上去考虑提问,并设身处地地为被摄角色考虑,对其心态、个性、情感等方面做出正确的评估,保证其在片中呈现最真诚的一面,以便于后期从素材中找到其最具人性化、最契合题材的镜头。

(三)叙事的多元化

在融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传统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的客观讲述的方式,而微纪录片为了满足观众多元化的需求,除了客观讲述外,还经常采用主观讲述、主客观相结合的讲述。有的微纪录片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有的纪录片采用纯粹客观视角的第三人称视角,也有的是两种视角交替展开、综合运用。在一部微纪录片中,经常是各种视角灵活运用,而不再局限于某一种叙述角度。多种叙述角度的运用,满足了观众对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双重需求。

主观视角的讲述,强化了主人公的自我表达,弱化了客观性,但同时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比如在网络上传播效果较好的二更短视频,就采用了这样的叙事策略。大部分的二更短视频都采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这种叙事角度的主观性比较强,缺少客观性,以前的传统纪录片很少使用。但在融媒体时代,观众更加重视情感体验、情绪表达,对于理性的深刻思考大大减弱,第三人称的客观讲述很难在短时间内吸引到观众。第一人称的主观讲述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观众带入故事情境中,让观众带着情绪观看,这样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观众。在新媒体时代,情绪变得异常重要。二更短视频虽然也在记录生活,但重点放在了情绪表达上,展现的更多是对生活的态度。

比如比较流行的生活vlog,把自己生活中的精彩内容进行记录和呈现。在呈现过程中,由于使用手机或其他轻便式的设备拍摄,可以自由地进行转换。一会是客观视角,镜头对准拍摄者自己,表现拍摄者当时的状态,一会又可以把镜头转向拍摄者所看到的内容,形成了主观视角,这样观众的体验就会变得比较丰富。

也有一些历史类、文化类的微纪录片依然采用传统的客观视角讲述方式,用第三人称的方式让观众保持一种冷静思考的状态。当然这种纪录片受新媒体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强主观性和情绪性。

(四)结构的碎片化

在融媒体时代,生活变得越来越碎片化,人们的时间被打碎,不再像以前那样完整。在碎片的生活状态下,媒体传播越来越碎片化。以往的传统纪录片时长都在20分钟以上,而微纪录片的时长大都在20分钟以内,甚至个别微纪录片系列的单集时长压缩到了3分钟左右。

受篇幅所限,微纪录片既无法叙述一个个错综繁复的故事,也无法表现众多主体,所以微纪录片的叙述主体也常常呈现出追求简单的特征。微纪录片常常采取较快节奏的叙述策略,直接开门见山地走进叙述主体并且积极推动,以期在限定时段内完成叙述任务,进而表现一个个完整主体。比如上海电视台拍摄的《上海100》就选取了一百个普通的上海人,对他们的个性特点、生活理念进行了提炼,并通过碎片化、日常化的真实生活进行细致呈现。每集大约5分钟,简单明快,叙事紧凑,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人物特点展现得较为充分。二更短视频的《奋斗者》系列、《最后一班地铁》系列、《一块》系列等,都是围绕着一个大的主题选取不同的人物,用非常直接而精炼的方式讲述人物的特点和故事。每一个人物大约4分钟,不需要非常完整的背景和深入挖掘,只需要展现最为独特的一面。故事推进速度非常快,采用跳跃式的讲述方式,让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感受到人物的特点和情感,这种叙事方式比较符合当前大众碎片化的接受方式,也有利于微纪录片在短视频平台的碎片化的传播。

如《土耳其的瞭望塔》这部宣传性的纪录片,就采用了非常快的节奏来介绍土耳其的风土人情,总时长约3分半,基本上囊括了土耳其的所有风貌。全片全是用手机拍摄的生活片段,叙事节奏十分明快,内容表达也非常直接,没有过多的铺垫,而是直接表现重点。整部纪录片用节奏明快的音乐贯穿,再加上恰当的运动镜头,直接把观众带入土耳其的异域风情之中。

(五)镜头语言的细节化

融媒体时代,传播不再单纯靠客观理性,而更多的是依靠一种情感体验,所以所有的影像作品都呈现出极致化的创作趋势,微纪录片也是如此。极致化、奇观化的影像呈现,满足了观众的情绪需求。

微纪录片影像的极致化主要体现在镜头语言越来越细节化,大多用小景别的镜头来放大细节,给观众以极大的震撼力和吸引力。这种镜头语言的运用最早开始于取得巨大成功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这部美食與传统文化、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相结合的纪录片中,大量地使用了特写镜头,将美食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极大的冲击力。从此以后,纪录片的影像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先传统纪录片多用大景别叙事的习惯改为多用小景别叙事。这种影像叙事风格非常契合微纪录片的表现特点和传播规律,不再是冷静客观地记录现实生活,而是增加了主观情绪的表达,不再是注重宏观视角,而是注重微观视角,不再注重传统媒体的传播,而是注重手机等新媒体的传播。

由中央电视台精心打造的微纪录片《故宫100》中,也大量运用特写镜头来表现传统建筑的质感,使观众感受到了中国建筑的魅力。特写的运用,更容易让观众身临其境,代入感更强,冲击力更大。比如一些非遗类的微纪录片,在表現传统手工工艺关键技术与核心流程的时候,只有通过大量的特写镜头才能将制作过程细致而精确地呈现出来,同时也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中大部分镜头都是近景和特写,一方面要表现传统手工艺品制作过程中的细节,另一方面也通过特写镜头渲染了制作的氛围和工匠们虔诚、执着的心理状态。非遗类的微纪录片只有通过细节的放大,才能让年轻人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在表现现实生活的微纪录片中也同样多采用小景别的镜头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细节。比如《上海100》中,在表现人物和环境的特点时,大多采用近景、特写镜头来放大细节,运用小景深镜头虚化背景而突出强调主体,制造了强烈的情感氛围,以情感取胜而不是以真实取胜。比如表现喜欢跳舞的老人的时候,大多采用低角度的特写镜头表现他的舞步,而不再像传统纪录片那样多用全景表现他的整体动作和大环境。

三、结束语

在融媒体背景之下,微纪录片诞生的历史背景和写作环境都与传统纪录片存在着重要差异,而数字科技的发达,以及观众身份的转变也为微纪录片的创作和革新奠定了基石。微纪录片创作的个性化趋向也日益突出,这将为微纪录片创作带来全新的生命力。我国微纪录片在未来要向制作方向精细化发展,期待通过在更多的专业比赛中设置微纪录片大奖,来进一步规范微纪录的创作队伍,也希望通过微纪录片的方式来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戴波.融媒体环境下党史题材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以《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为例[J].视听界,2021(05):75-77.

[2]冯文彦,张德宏.融媒体环境下人文纪录片的视角[J].传媒论坛,2021,4(19):4-6.

[3]张静,黄啸,吴彬彬.融媒体时代政务新媒体如何提升影响力和传播力——以省政府门户网站系列微纪录片《党史上的荆楚记忆》为例[J].新闻前哨,2021(09):22-23.

[4]许健.融媒体时代城市电视台微纪录片的创作与应用[J].视听界,2021(04):103-106.

[5]温杰,孙晨.融媒体视野下微纪录片主流文化价值的国际化表达[J].声屏世界,2021(15):62-63.

[6]楼雨杭.新媒体环境下的微纪录片创作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7]张伟强.融媒体时代微纪录片的创新发展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3):82-83.

作者简介:

翟特(1985-),男,山东济南人,本科,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微纪录片创作技巧融媒体
AIGC生成式数字动漫的发展现状与创作技巧
“互联网+视频”模式下微纪录片的艺术与市场初探
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特点及传播途径初探
微纪录片传播中的微现象研究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试论全媒体时代儿童灾难新闻的审美
浅谈舞蹈编导应具备的创作技巧与思维能力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