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遇见猫头鹰”创作活动的情境表现为例探索诗歌教学新模式

2023-09-17 11:03相婷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3年7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

相婷

摘  要:文章以“遇见猫头鹰”创作活动的情境表现为例积极探索诗歌教学的美学范式,阐述了诗歌教学的宏观建构进而探索诗歌教学新模式。在发现和选择、运用与实践、交流与鉴赏等方面探究诗歌教学的建构与实践,通过教学实例具体展示了创作活动的情境体验,展现了诗歌教学的情境表现,并在优化与创新方面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议,以期促进诗歌教学的改革发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诗歌教学拓宽育人途径。

关键词:诗歌教学;美学范式;情境表现

一、诗歌教学的意义

诗歌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向往。中华五千年,诗歌是经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春秋时代开始,孔子就利用《诗经》进行教育的尝试。历代的教育家都把诗歌作为教育的手段。因此,从小学到高中,无数经典诗歌出现在课本中。以抒情言志为文学载体的诗歌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审美能力,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真正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由于语文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诗歌教学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往往仅停留于诗歌本身,延伸至时代背景及作者研究背景已属不易,难以做到对诗歌探求透彻、深入精微、鞭辟入里。

(二)墨守成规,一仍旧贯

学生背诵了大量诗歌术语,将术语套路式地运用于问题中,不曾真正理解诗歌的真谛,仅为应付考试,未能做到鉴赏、分享,更难以领会学习诗歌的乐趣。诗歌教学墨守成规的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三)一盘散沙,七零八落

一方面,学生学习诗歌多以单篇记忆为主,按部就班地梳理教学内容虽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缺少对诗歌的主动性创造和深度性参与。另一方面,教师对诗歌教学模式的改革虽尝试颇多,但多困囿于课堂,难以联系生活实际,缺少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指导,缺乏体系化地建构诗歌教学的意识。

三、诗歌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本研究以“遇见猫头鹰”创作活动为例,通过分析诗歌教学的情境表現,以具体实例探索诗歌教学的美学范式,厚养学校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诗歌教学拓宽育人途径。

(一)诗歌教学的宏观建构

其一,诗歌教学的根基应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教育的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回归人文关怀与生命体验。诗歌教学的突破与革新也应始终围绕人本身,应打破一讲到底的传统模式,在诗歌本身魅力的引领下,有体系、有章法地开展诗歌教学,让诗歌文化真正浸润学生心灵,让生命体验始终贯彻教学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及创造,培养学生诗化的人生追求。

其二,学诗不为功利,学诗在于涵养。诗歌学习应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一种阅读习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格追求。诗歌教学应始终思考并拓展诗歌教学的新模式,在跨领域跨学科教学中品读诗歌、创作诗歌,让师生在活动中提升人文素养和文化自觉。在课程体系的建构方面,教师可以诗歌为中心,以季节为经线,以活动为纬线,创设情境式诗歌实践活动。“遇见猫头鹰”活动属于诗歌教学“诗歌+创作”的情境体验实践活动,不仅在课堂,更在课外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创造力,横跨时空束缚,融合交叉学科,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最大包容性地理解学生的情感,在学科与生活中达到融合与平衡,最大程度展示学生的诗歌灵性创作。

(二)诗歌教学的美学范式

诗歌是灵性的、美的,因此诗歌教学应是多元的、具有审美意识的。在探索诗歌教学的美学范式时,应抓住灵感的力量,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将情与景共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同时应对不同审美范畴的事物加深理解与运用,在继承中创新,在求同中存异,追求多样性的审美。

诗歌教学之“遇见猫头鹰”创作活动的灵感来源于毕加索的画作。猫头鹰给毕加索的创作生活带来奇遇与思考。毕加索认为猫头鹰是他最看重的画作题材之一,一生创作了不少于10幅有关猫头鹰的作品,连他的自画像都与猫头鹰有着必然的生命关联。透过猫头鹰的眼睛洞察普通物体后获得特殊的体验从而加速了画作的创作和思想的表达。

“猫头鹰”是矛盾的结合体,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个体特征的区别构成了对待“猫头鹰”的争议性,例如福凶的对立、智慧之神背后的冷峻固执、善良与凶残的转化等,表达了事物的多样性特征和内在性关联。诗歌的创作和解读本身就存在众多隐秘之处,往往矛盾之处正是作者思想碰撞之处以及诗歌最值得品味之处。这种矛盾性的存在有利于激发学生观察事物,进行发散性联想与深度思考,多方面、多角度创作诗歌立意。这与诗歌教学探索教学改革中创设情境、激发思维、灵性创作等发展方向不谋而合。“遇见猫头鹰”创作活动抓住了诗歌矛盾性的特征,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思想和创作的自由,在诗歌教学美学范式中走出了创新探索之路,在实践中体验诗歌之美,在创作中获得生命的启迪。下文通过诗歌教学“遇见猫头鹰”创作活动具体的情境表现加以阐述。

1. 发现与选择

其一,“遇见猫头鹰”创作活动将主动权交至学生手里,在明确“猫头鹰”活动概念内涵及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期待最美好的“遇见”。“遇见”之时的发现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命惊喜总是能带给人无限的感动和思考。“遇见”双方是平等而温和的,是关注互动和交流的,打破传统教学中上对下单一性说教式理念,从构想中给予学生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尊重学生自我选择。

其二,“遇见猫头鹰”创作活动之“发现”主要表现为引导学生发现已学诗歌矛盾之处,发现现实生活矛盾的产生,发现自我创作诗歌矛盾的表达。学生主动发现、总结归纳矛盾的共同之处,分组分项确立活动研究的方向,如色彩的矛盾、音乐的矛盾、动静的矛盾、现实与梦境的矛盾等。

其三,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在个性创作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引导学生发现和体验矛盾的细腻之处。例如中国特色的十九种表达、诗歌词句的复沓之美、诗词句式长短的内在缘由、诗人心境的外显与内隐等,可见矛盾不仅仅是非黑即白式的对立,也可以有渐变的发展与互融的可能。矛盾的背后是心理的蜕变,是心态的调整,是心境的流露。诗歌的创作要用“猫头鹰”式的眼睛捕捉最敏锐的特征,碰撞最闪光的思维,洞察物外的真谛。

2. 运用与实践

“遇见猫头鹰”创作活动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和喜爱,学生纷纷为活动主角“猫头鹰”设计或庄严或智慧或可爱的形象,将自我内心的真实想法外化为时尚的LOGO。“遇见”的美好让身处高中时代的学生更直接地与生活建立联系,激发具有想象力的创作,沉淀对过往的思考、对现实的探问、对未来的期许。青春的创造往往带给人意想不到的快乐,个性的表达往往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惊喜。诗歌教学的魅力在学生的积极运用与实践中展现出来:

例如学生作品《远行》——“乘坐绿皮火车沿京九线一路北上/没有杜鹃花染红的晚霞/只留下靛蓝的天空保护着月亮/艾草在夜里悄悄破土而出/亦白亦黄的灯光,抵不过满街的红灯笼/列车交会让世界无法捕捉远处光景/却照见车窗里的灰色旅人/站台四季又是一春/来日倚窗看那湛蓝色的天空/期待一片橘红的暮色”。远行的经历在作者的笔下是多彩的,在青春的视野中万物生长,敏锐地观察捕捉事物细腻的变化,对未来更多一份沉思与盼望。

再如学生作品《随想》——“陇夜洗着镰刀/等待收到/曙光催熟的麦/记忆被时间剃成骨架/猫却说/它尝出了鱼的滋味/天空伸长手臂/学猴儿捞/一颗赤子心”。学生的创作是灵性的,在时间的洗涤中感叹生活的滋味,对生活的观察和对字句的斟酌让其在看似存在矛盾的片刻激发出无限的灵感,促使其敏锐地观察,热烈地生活,沉静地深思。

3. 交流与鉴赏

诗歌教学“遇见猫头鹰”创作活动秉承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将活动实践一以贯之。“交流与鉴赏”是不可缺少的对话环节。多样的形式更贴合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主要分为青春沙龙会、思维碰撞堂、校园诗歌展、诗稿发表奖等环节,可以是一字之师的真诚修改,可以是意见对峙的理性表达,也可以是校、区、市、省级乃至全国诗刊的持续发表。与此同时,更将“交流与鉴赏”外扩于校外,网络传播让诗歌教学更具时代性,名家课堂让诗歌教学更具专业性,定期举办“行走的力量”让学生收获实践体验的快乐,众多学生的作品发表于各级诗刊中。在“交流与鉴赏”中诗歌的美学价值得以实现,逐渐形成稳定的、系统性的、重参与、重实践的诗歌教学体系,让校园浸润在诗歌恒久的熏陶之中。

4. 优化与创新

诗歌教学“遇见猫头鹰”创作活动仅是一个示范,在诗歌教学中应形成完善的体系,追求丰富的形式,以综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其一,由内到外丰富教学形式。在教学中,诗歌教学应从课内走进课外,丰富教学形式,在知识中融入体验,达到以诗育德、以诗启智、以诗塑美的目的。在课堂内,应在传统教学中实现创新,立足校本课程,打破各领域、各学科壁垒,整合教学重点;在课堂外,应注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鉴赏诗歌、创作诗歌的能力。

例如,诗歌教學的校本课程可分为必修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设置“诗文韵律”“徜徉诗海”“无锡诗歌”三个专题,分别重在探究诗歌格律、中外诗歌鉴赏、无锡当地诗歌鉴赏三方面;选修课程设置“好诗共欣赏”“我手写我心”“触类亦旁通”三个专题,分别重在鉴赏、创作、跨界学习。课堂内外不是分裂和独立的,而应该是融合交叉的存在,基于诗歌教学需求随时转化课堂内外的形式,让教学形式为诗歌教学内容服务。诗歌教学“遇见猫头鹰”创作活动实现了课堂内外的自然互动,既完成了诗歌韵律的探究,文辞鉴赏与分析,也在创作中实现生命意义的追寻。灵动的课程必然带来的是观念的更新与教学形式的变革,进而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其二,以一当十构建教学体系。诗歌教学不是单一节课的内容,而应是有体系、有章法的课程,以一当十。以诗歌教学“遇见猫头鹰”创作活动为例,可以创设多种“遇见”活动,一是举办诗歌教学“遇见四季”创作活动,以春、夏、秋、冬四季作为经线,以创作活动作为纬线,抓住四季变换不同对象,以真实生活体验激发学生诗歌创作的兴趣;二是诗歌教学“遇见绘画”“遇见音乐”等创作活动,调动各种感官,通过视、听、嗅、触、味觉的多种融合,让学生获得精神的引领与提升。“遇见”系列只是一个范例,应创设形式丰富的以诗歌为中心的系列活动,以活动搭建课程体系,以促进教学观念更新及课程改革。

其三,见微知著拓宽育人途径,在细微之处精心研究方能润物无声。诗歌教学应始终以育人为目标,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首先,诗歌教学应让诗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接,从“微”求实;应真切地体察学情,在实践中挖掘细节,从“微”求精。其次,应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教育,从“微”求适。诗歌教学“遇见猫头鹰”创作活动做到了从“微”求实、求精、求适,从学生角度思考,从育人目的出发,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诗歌是人类心灵的抒发,与人类的精神世界相通,而诗歌教学应是一座桥梁,沟通诗歌与心灵两端。诗歌教学应起到引领作用,丰富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在潜移默化中体悟文化魅力,从而拓宽育人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孝荣,柏玉基.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诗教”课程开发的建设与思考[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11):42-46.

[2]靳健. 我国古代语文课程的性质、特征及其教育功能[J]. 教育研究,2006(02):74-77.

[3]李光明. 接受美学范式下的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策略探究[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15):75-78.

(责任编辑:秦  雷)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
现代诗歌教学的隐痛和矫治
《乡愁》课堂教学实录
浅析诗歌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中学诗歌教学陷入困境的思考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反思
以读代析,让诗歌教学富有诗味
感悟意境,走进诗歌教学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