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英
思辨阅读能力指的是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推论等不同手段对材料当中的理念和观点进行梳理,并明确主要态度和立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阅读能力不仅能够提升阅读教学效果,也能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阅读经验,并逐步学会质疑。因此,教师应当全方位梳理教材内容,明确教学主题和教材逻辑,为学生整合有效的思辨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思辨阅读能力。通过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质疑。这不仅符合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需求,同样也符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
一、小学语文培养学生阅读思辨能力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精神素养
大部分小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很难与旧知识建立联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开展小学语文思辨阅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分析和处理遇到的问题。因此,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重点也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思维规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通过客观的分析和判断消除思维冲突,从而对文章内容产生更清晰的认知。具备思辨能力的学生能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而教师也可以使思辨阅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实现学生精神素养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判断能力
思辨阅读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对文章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开展思辨阅读教学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分析文章,进而发现文章当中的主旨与思想情感。通过多元化的、深层次的领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判断能力。
(三)培养语文综合素质
在小学阶段开展思辨阅读教学,能够引导学生从思考、质疑、判断之中更新原有的思维认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不仅如此,以任务为驱动的思辨阅读活动也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丰富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自主对文章内容展开赏析与评价,进而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积累素材,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误区
(一)阅读目标单一、教学目标模糊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中,存在目标设置单一且目标表述模糊的问题。其一,阅读目标设置单一,很难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思维模式。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主题“科学之光”为例,这一单元有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先天优势,学习本单元时学生必须明确这一问题:文章是如何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教学目标都集中在“体会”上,这种固定单一的目标设置形式不仅忽略了单元文章的多元化,同样也没有帮助学生明确如何深入“体会”,学生难以在分析和推理的过程中提升思辨能力。
其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模糊,很难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和读写能力。以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文言文两则》(《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一课的教学为例,一部分教师将教学目标设置为:能够体会专注学习的道理并形成质疑的科学精神;能够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至于在这篇文章教学中如何体会、如何感受、如何表达、表达的程度等都没有明确说明。这种模糊的目标设置不仅忽略了对学生思维方向的引导,也很难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
(二)忽视理性培养
思辨阅读是主要的教学活动之一,直接影响着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展开思辨阅读。但是在思辨阅读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过分强调感性教育,忽略了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学生很难从客观的角度对文章情感内容进行分析,导致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始终停留于表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阅读理解能力。
不仅如此,语言也是小学生理性思维的主要体现。过分强调感性教育,忽略理性思维,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也会影响学生未来综合素养的发展。再加上阅读素材偏离于实际生活经验,学生很难发挥想象力展开自由思辨。此时学生所提出的意见和想法不够成熟,也就导致教师存在误判学情的问题。
三、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施措施
(一)明确教学内容,统筹教学材料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阐释了思辨性阅读的概念与基础要求,在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中也设置了与思辨性阅读相关的素材,这也为培养小学生思辨阅读能力提供了基础条件。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辨阅读能力,最关键的是需要明確教学主题。教师需要在明确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应该怎么学和学什么,顺利地迈出阅读自学的第一步。教师应当立足于教材内容,明确思辨性阅读内容在教材当中的占比,对教材当中的主题进行重新规整,充分利用教材材料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
第一,整合教材的课文材料,这是帮助教师明确课堂教学内容的关键所在。小学统编版语文教材在内容设置和结构设计上十分独特,所选择的文章类型多元、内容质量较高,为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提供了多元且高质量的素材。教师在整合教材材料时,应当根据文章的类型进行合理归纳,为不同的课文设置不同的阅读情境,在此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以此来确定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主题和重点。通俗来讲,教师在整合教材文章时应当认识到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模块化和结构化特征,构建不同的思辨阅读主题情境,结合小学生的能力基础和阅读情况,设置思辨阅读目标。
比如,在统编版一年级上册第六课,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设置了《影子》《比尾巴》《青蛙写诗》等短文。教师需要提前明确此类文章的共同性,并构建以“生活真奇妙”为主题的阅读情境。为学生设置思辨阅读目标:能够在文章当中发现日常生活的奇妙并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在阅读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探索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具体手段,并说明自己的理由;能够在文章阅读的过程中形成辩证思维能力和多元探究的能力。通过设置以上思辨阅读目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为培养学生思辨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学奕》和《两小儿辩日》这两篇文章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东方文明”的主题情境,并明确此类文章的特征以及阅读重点,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明确思辨阅读的目标。比如:能够掌握如何有条理地表达观点,并向他人准确地输出信息;能够灵活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进行思辨表达;能够在思辨阅读过程中了解人物形象和智慧,并学习人物的思维模式。立足于社会公德、科学和哲理等多个角度设置了寓言故事、哲理故事等不同类型的思辨材料,提升学生思辨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在整合教学内容时,教师除了要整理教材课文材料之外,也要灵活应用教材当中其他的语文要素。从各类要素当中寻找思辨阅读教学的起点,并明确学生的阅读水平,选择真正适合学生的思辨阅读方法与技巧。比如在统编版教材当中,单元导语和课后习题等不同的板块都能够成为教师开展思辨阅读教学的关键语文要素。教师不仅要深入分析单元导语,还要联系本单元的文章和主题,开展思辨阅读教学。
以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从整个单元导语内容中能够发现这一单元的主题为“思维的火花”,因此这一单元也可以成为教师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主要素材来源。又或者是《自相矛盾》的课后习题:“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此类内容也可以成为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主要材料。教师应当立足于思辨阅读教学目标,以教材内容为落脚点,整合分析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不同板块。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丰富思辨性阅读内容,同样也能够使学生在听说读写有机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成熟的思辨阅读能力,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并解决问题。
(二)巧设学习任务,实现问题驱动
要想培养学生的思辨阅读能力,就需要教师巧妙设计课堂问题,推动学生思考,而问题的设置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其一教师在课前深入研读文本,在了解学生实际学生的基础上进行设置。其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动态形成学习任务。一般来说,大部分语文学习任务来自文章本身,最终也能够在文章当中获得答案。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立足于文章本身,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探究思考,用批判的视角来挖掘文本的内涵与意义,提升学生的思辨阅读能力。
比如,在学习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时,整篇课文的重点就在于巨人的自言自语:“我自己的花园就是我自己的花园,这是随便什么人都懂的。除了我自己以外,我不允许任何人在里面玩”。深入体会能够发现巨人的话也并非全无道理。花园原本就是巨人的私人财产,他是否愿意同他人共享也是他自己的选择,其他任何人都无权干涉。在现在这个时代所有人走出家门甚至需要锁上门锁,带上钥匙,而这也与巨人挂上警示牌没有分别,但是作者王尔德却并不认可巨人的这一观点,在王尔德的眼中,巨人自私且不够温情。在这篇文章当中,作者赋予了花园当中花花朵朵以人类的情感,作者用无数美妙的语言构建了一个看似美好的童话。那么在这篇童话故事当中也映射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在这篇文章当中应当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也成了主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邀请学生首先读一读巨人自言自语的这些话之后再提出问题:巨人认为花园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他不愿意和其他的孩子们分享,那么对于他的这个做法,你的态度是什么呢?请说说你自己的想法。学生们针对这一问题会展开激烈的讨论,有一部分学生赞成巨人的这一观点因为没有得到主人的允许就进入花园是不对的,巨人不想主动分享自己的花园,也是有情可依的。反对方则认为父母从小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分享,在买了新玩具之后,要和别人一同分享,才会玩得更快乐。而此时正方的学生也有可能会提出我们应当同别人分享,但是分享的基础是需要得到主人的同意,否则就是私闯民宅。在学生辩论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与他人分享是正确的,但是任何分享都必须坚持底线。而教师也应当针对学生的辩论内容给予一定的鼓励性评价,鼓励学生走出文本从自身实际出发的态度。由此可见,教师应当通过提出科学合理的问题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形成思维碰撞,提升学生的思辨阅读能力。
(三)创设实践活动,拓宽思辨视野
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氛围,也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思辨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思辨阅读的热情、使学生在获得思维启发的基础上充分思考并解决问题。
比如,在讲解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四课《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三百年前的学习”主题实践。学生们需要快速通读一篇文章,并想象以前的校园生活和现在有怎样的差异。通过学习古代的一种学习工具,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实践的热情,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炼文章的关键信息;帮助学生明确文章主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样也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内容帮助学生构建文章结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①上课位置;②上课内容;③上课人员,让学生自由对比现代化上学方式和古代上学方式的不同。使学生能够从自己关注的角度深入思考实现思辨阅读,在教师所提供的思辨问题之中,学生可以展开充分的思考并掌握如何实现举例说明。最后教师可以根据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来总结文章主旨,解决学生在课堂上所产生的认知冲突,加深学生的阅读意向,使学生在课后以那时候的校园为主题展开扩展写作,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維空间。
四、结语
思辨阅读能够使学生对当前所学文章产生更深刻且更多元的理解,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准确认识思辨阅读教学的意义,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素材,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同样也要合理整合教学素材。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思辨阅读能力,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