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2022年印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在形成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智力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21世纪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核心素养的培养已逐渐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目标。核心素养不仅仅是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考、团队合作、信息素养等。对于小学数学课堂而言,情境创设成为连接知识与现实、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意义
核心素养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核心目标,而情境创设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策略。特别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创设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展现出可观的教育价值。
其一,情境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对周围的环境有着浓厚的兴趣。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感受和生活体验。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情境创设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领略数学的魅力,从而在兴趣的驱动下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
其二,情境创设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核心素养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情境创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真实环境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尝试、探索、实践,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其三,情境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在情境中,学生往往需要面对各种未知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发挥创意,提出新的方法和策略。同时,情境中的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需要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对不同的答案进行评价和选择。这种思考方式不仅对数学学科有益,更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四,情境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在复杂的情境中,学生往往需要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和信息,共同解决问题。这样的合作经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一)情境设计脱离实际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情境可能过于理想化,显得太过完美或过于简化,如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某个数学概念,教师会设计一个简化的模型。虽然这种模型有助于知识讲解,但其过于简化的特点导致学生在真实的应用场景中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此外,有些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脱节。比如,一个关于购买海外商品的情境对于居住在城市、有较高生活水平的学生来说比较切合实际,但对于农村地区或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来说,这种情境过于遥远,显得很陌生。当难以在个人经验中找到与情境相关的锚点时,学生会觉得这种学习与自己无关,从而导致学习动机下降,同时脱离实际的情境设计也可能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误解。当情境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差距时,学生会对数学的实际应用和价值产生怀疑,甚至认为数学是一种与现实脱节的、纯粹的理论学科。
(二)依赖现代技术
当技术成为教学的主角,学生容易被其炫目的效果吸引,但容易偏离学习的核心目标。比如,在使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学情境中,学生更加关注于虚拟环境的体验,而忘记了解决数学问题。这种“技术即教育”的误区,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变得肤浅。而对于一些学生来说,高科技的工具会成为学习的障碍。因为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迅速适应新技术,反而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熟悉这些工具。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从数学学习上分散开来。
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有了先进的教育工具,教学便能自动进行。这种心态也会导致教师忽视了教学设计和教学引导的重要性,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教育实践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每位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学习风格、兴趣点、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然而,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某些设计可能强调标准化和统一,导致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被忽视。当情境设计主要基于“平均”或“标准”的模型时,这种设计就不适应那些与该模型有一定差异的学生。比如,对于在数学上具有“天赋”或已有深厚背景知识的学生,过于简单的情境会使其感到无聊。相反,对于那些需要额外帮助的学生,一个过于复杂的情境会使其感到困惑。
此外,学生的学习风格也是一个关键的个体差异因素。一些学生可能更喜欢通过实践和动手操作来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可能更依赖于听、说或观察。如果情境设计偏重于某一种学习风格,则不适应该风格的学生会产生“排斥”心理和态度。
(四)缺乏系统性与连续性
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其价值不仅在于一个单独的课堂或学习环节,更在于如何通过连续、系统的情境帮助学生逐步建构数学知识和巩固数学概念,从而促进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经常面临缺乏系统性和连續性的问题,单一、孤立的情境往往难以满足学生对数学深入理解的需求,会对数学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感到困惑,无法将它们融合到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中。
此外,缺乏连续性的情境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断和知识的片段化。比如,第一个情境中引入了一个数学概念,但在后续的情境中并未进一步扩展或应用这个概念,学生会觉得这个概念是不重要的,从而对概念的理解停滞不前。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优化策略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
情境的创设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连接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当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紧密相连时,学生能更容易地理解和吸收知识,可以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一方面,生活化的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总是对自己熟悉和经常遇到的事物更感兴趣。当数学不再是抽象的公式和理论,而是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关联时,学生更容易产生好奇心,愿意投入学习中;另一方面,紧贴生活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效果。情境提供了一个实际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和探索的平台,使其可以在真实的、具体的背景下尝试、验证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教学为例,在情境创设时,教师可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为了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教师可以创建“超市购物”情境——学生A想买一个价值68元的玩具和一套价值123元的书。该学生需要花费多少?如果他有200元,购买这两件商品后还剩下多少钱?这种情境设计有几个明显的优点,一是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相符。多数学生都有与父母一起去超市的经验,因此学生可以轻易地与这个情境产生共鸣;二是这样的实际背景使数学运算变得更有意义。学生可以看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是通过这种情境,学生可以学习到与金钱相关的生活技能,像如何计算总额、如何找零等。
(二)技术与内容的平衡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逐渐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为情境创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能够为学生创造更为生动、互动的学习环境。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数学教学带来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的刺激,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直观。通过动画、模拟等技术手段,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和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加深认知与理解。在使用技术时,教师应始终保持警觉,确保技术服务于教育内容,而不是成为教育的主导。此外,技术的使用也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技术接受度。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更容易被技术中的娱乐元素所吸引,从而导致其偏离学习的主题。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确保技术的使用既能增强学习体验,又不造成学习的干扰。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一课教学为例,本课程内容涉及图形的变换,这为技术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使用互动数学软件,让学生直接在屏幕上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操作。比如,学生可以自由地移动图形,看到图形在平移时知道如何沿着一个方向连续移动,或者如何围绕一个点旋转。这种直观的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然而,如果软件设计过于复杂,或者加入了过多的游戏元素,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从数学知识上转移到技术操作或游戏玩法上。因此,在使用这种技术时,教师应确保软件的主要功能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而不是添加过多的无关元素。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技术,强调技术只是帮助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辅助工具,而不是课程教学的全部内容。
(三)兼顾学生的差异性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背景、经验和学习风格。因此,单一的、标准化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需求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有的学生在家中接触了某些数学知识,而有的学生完全没有基础。对于这些学生,单一的情境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学生的学习风格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喜欢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有的学生则更喜欢通过实践和探索来学习。如果情境设计不能适应这些不同的学习风格,会导致某些学生失去兴趣。此外,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点也是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比如,有的学生对某一特定的话题特别感興趣,而有的学生则对其他话题更为感兴趣。在情境设计时,教师应尽量提供多种选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为例,本课中的面积计算是一个核心概念。假设教师选择创设“装修房间”情境,要求学生为自己的房间选择地毯,以渗透面积计算教学。对于那些已经有一些装修经验的学生,这样的情境会让学生觉得很亲切。但对于那些没有这方面经验的学生,这样的情境会让其感到陌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提供多种情境选择,除了“装修房间”,还可以提供“制作手工纸板玩具”或“园艺种植”的情境。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生活经验选择最合适的情境进行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创建自己的情境。这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意,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面积的概念。
(四)提高情境之间的连贯性
情境教学是以真实或模拟的场景为载体,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探索和学习。当情境之间存在明确的逻辑关系和连贯性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记忆,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层次理解和知识迁移。
第一,连贯的情境有助于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习新知识时,如果与之前学过的内容存在明确的联系,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当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看到相似的模式或规律时,也更容易认识到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第二,情境的连贯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发现自己在前一次的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可以在后续的情境中得到应用,这种成就感会进一步提高其学习动机;第三,连贯的情境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连续的情境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对比、归纳、推理。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技能。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教学为例,本课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基本性质。情境教学为达到教学目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假设在前一课的情境设计中,学生被引导到一个“建筑工地”,探索如何使用工具来保证墙壁的垂直。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学到了垂线的概念和重要性。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连贯的情境,如设计一个城市的街道布局,要求学生考虑如何保证街道之间的平行和交叉路口的垂直。这样,从“建筑工地”到“城市规划”,学生在两种不同但相互关联的情境中学习了垂线和平行线的概念,不仅看到了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还理解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此外,这种连续的情境设计也促使学生看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学习动机。
(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在教育领域,学生的主动参与被认为是学习成功的关键。第一,开放性的情境设计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方法,不仅提供了一种模拟现实的场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探索、讨论和解决问题的环境;第二,开放性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在面对一个具体的、与生活相关的情境时产生想要了解更多、深入探索的动力。这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持续关注、深入思考的重要原因;第三,开放性的情境允许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犯错和修正。这种学习过程比传统的应试教育更接近真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第四,开放性的情境还为学生提供了与同伴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使其在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互借鉴、互相学习。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总而言之,开放性的情境设计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真正的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启迪思维,培育个性,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教师应不断地优化情境创设策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并为终身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