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周智
主动性学习品质是幼儿良好学习品质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学习状态、能力增长、观念建立及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与推进,体育活动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提到“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教师要重视体育游戏的教育价值,开发教学活动及教育资源,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形成主动性学习品质,提高幼儿参与教育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文章立足于幼儿园体育游戏,对培养幼儿主动性学习品质展开探讨,简述该品质对幼儿成长的意义,从科学性、探索性、合作性、自由性等教育视角展开探讨,对学前教育工作提出几点可行之策,以促使幼儿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主动性学习品质对幼儿成长的意义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幼儿乐意且能够主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体育游戏将幼儿身体健康成长放在首位,是幼儿园健康领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主动性学习品质,具有以下几点教育优势。
(一)满足幼儿探究需求
受年龄、个人能力、基础教育等因素影响,幼儿对自然环境、生活现象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且好奇心较重,对全新知识内容的求知欲极强。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其获取知识内容、生活经验的重要途径。主动性学习品质的形成,能够快速激活幼儿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为了创设幼儿园体育游戏活动,教师可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体育活动特点,通过趣味性游戏提高幼儿探索欲望,并将其融入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幼儿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满足幼儿求知欲的同时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养成良好学习品质
“幼本化”原则强调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独立设计游戏,是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体育游戏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能够自主地展开对游戏内容的创新与探索,在接触不同器械、材料、同伴、主题时,能够选择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调动自身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特性,进而提升创造力,获得全新的知识经验,以此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三)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基于幼儿亲身参与、感知体验,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进而学会分析、解决问题。幼儿年龄小,存在好玩、好动的特点,在自由活动环节中,幼儿会主动展开游戏,在发现问题时能第一时间自主分析问题,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减少与同伴之间的冲突,进一步提升游戏质量与效果,进而丰富自身的生活、游戏、学习经验。
二、体育游戏中幼儿主动性学习品质培养策略
《指南》明确提到“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乐于尝试与创造的学习品质。”幼儿园体育游戏恰好满足了幼儿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以趣味性的游戏提升幼儿身体素养,提高其认知水平,使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建立全新的知识经验。而主动性学习品质的形成,对幼儿当前及未来发展都有积极作用。笔者立足于“主动性学习品质”的培养,结合体育游戏活动,从科学性、探索性、合作性、自由性四个视角出发,提出几点教育培养建议。
(一)科学性:创设趣味体育场地
调动幼儿主观能动性。《指南》提到“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此,为了培养幼儿自主性学习品质,教师需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利用趣味性活动激发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科学摆放体育游戏区域,合理规划场地和空间,满足幼儿心理需求,调动其学习自主性,进而提高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促使其获得丰富的游戏体验。
在体育游戏区域的建设中,教师要明确各个区域之间的环境,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方式,让幼儿了解到不同区域的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将各个区域有效关联,避免幼儿出现游戏厌倦心理,通过各个区域与领域间的融合,让体育游戏活动充满开放、自由的特点,满足幼儿最基本的游戏需求,为后续的教育活动做保障。在体育区域的规划中,教师可以使用情境、分层设计展开规划。
1.情境规划,串联区域。
在创设游戏情境时,需保证情境能够激活幼儿的自主创造力,情境游戏契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融入趣味性的元素,能让幼儿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进而培养幼儿创造力,使其在自主创造的过程中培养主动性学习的品质。比如,在幼儿学习过《小马过河》故事后,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情境创设体育游戏:
教师:“今天,请小朋友扮演小马,翻越高山(攀爬架)、趟过小河(梅花桩)、走过独木桥‘平衡木,将货品送到指定地点,完成任务!”
这种情境教学能够满足幼儿对游戏的需求。教师可以利用角色及情境,将各个区域进行有效关联,通过游戏方式提升幼儿身体素养,同时也让其充分了解游戏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延伸游戏内容,鼓励幼儿自主创设全新环节,如草原奔跑(慢跑)、避开泥潭(单脚跳)等。
可见,情境游戏的构建满足了幼儿的发展需求,可以使其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创设游戏,达成体育游戏的培养目标。
2.分层设计,主动探索。
在分层设计中,教师需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支持并鼓励幼儿不断地挑战自己,提高自身能力上限,让其获得更高、更深层次的成长。《指南》明确提出“教师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特性,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及个体差异,支持并鼓励幼儿行为。”因此,在规划体育游戏区域时,教师需尊重幼儿的差异性,保证活动内容及器械具有“循序渐进”的教育特点,避免幼儿因出现运动量过大的情况而对其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在体育区域游戏中,小、中、大班幼儿能力不同,在同一區域中会有不同的表现。以平衡区为例,教师需注重游戏内容的分层。
小班幼儿游戏能力差,平衡力较低,教师可以以“独木桥”为主,培养幼儿基础运动能力;中班幼儿能力有所提升,教师可以以“梅花桩”为主,通过不同格子的蹦跳,提升幼儿爆发力、平衡力;在大班游戏活动中,幼儿能力较强,教师可以结合“跑跳”特性,投放“跳马”器械,提升幼儿短时间内快速冲跑、蹦跳、平衡、立定跳远能力。
这些趣味性的玩法能够在同一时间内满足不同幼儿需求。在幼儿能力有所提升后,其会主动地接触下一游戏器械,突出了“循序渐进”的教育特点,能够在分层管理中提升幼儿自主学习能力,达成课程教育目标。
(二)探索性: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儿童年龄小,心智发展不成熟,对活动专注力有限,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情。体育游戏具有的独特的教育价值,打破了幼儿教育的弊端,以趣味性的游戏内容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发展跑、跳、爬等多种能力,在趣味性的游戏氛围中学会观察生活、观察周围环境。此外,《指南》明确提到“充分保护和尊重幼儿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在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幼儿主动学习性品质时,教师需保证活动内容的探索性,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提升课程教育质量,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
以中班体育游戏《寻宝藏》为例,活动目标为要求幼儿能在自然环境中尝试新奇的有趣的活动,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培养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力,在游戏中提升跑、跳、爬等基本能力。在该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户外游戏的多个区域,以“寻宝藏”为主题,鼓励幼儿自主展开游戏活动。
教师:“森林王国的公主告诉老师,她在幼儿园里藏了一座宝藏。公主为小朋友们设置了重重关卡,并告诉老师只有聪明、勇敢、坚强的小朋友才能找到宝藏,请小朋友做好准备,我们一起寻找宝藏吧!”利用问题引导激活幼儿的好奇心,并鼓励儿童展开讨论。
教师:“我们需要翻过‘雪山闯过‘泥潭穿越‘沙漠爬过‘山洞获得勇士奖章,请小朋友做好准备,我们要出发啦!”
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各个区域进行有效关联,让幼儿自主展开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相互交流、讨论,使用合作的方式完成游戏,并以最短用时通过游戏关卡。由此可见,在体育游戏开展中,教师利用外界环境展开趣味活动,应用区域器械,可以在活动中提升幼儿体质及运动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挑战性的情境,鼓励幼儿自主探索,以“寻宝藏”为目标,提升其动作协调能力,使其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习,在趣味游戏活动中达成体育游戏教育目标,也让幼儿学会自主解决、分析问题,培养主动性学习品质。
(三)合作性:强化幼儿自主欲望
众人拾柴火焰高,良好的合作能力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基本能力。在体育游戏创设时,教师可以为幼儿构建具有“合作性”的体育游戏,鼓励幼儿与同伴积极配合、协商,让幼儿尝试独立创新游戏内容,强化幼儿主动性学习品质。《指南》明确提到“鼓励幼儿进行跑跳、钻爬、攀爬、投掷、拍球等活动,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因此,教师需利用好合作游戏,提升幼儿主动性学习品质,达成体育游戏的教育目标。
以大班体育游戏活动《一球多玩》为例,活动目标为要求幼儿学习两个人用棍子运球;通过教师语言提示及同伴的示范,逐渐掌握运球的技能;控制自身情绪,有耐心,与同伴合作,坚持把球送到终点。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将幼儿两两分组,并为其提供道具(两根棍子、篮球、足球、排球)。
教师:“请小朋友们两个人一组,使用棍子运球,看看哪组小朋友坚持的时间长,球不会掉到地上,关键还能运送到指定位置!”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与同伴快速展开探讨,研究“平稳运球”的技巧。在研究的过程中,幼儿发现棍子距离太近,球会滑下来;距离太远,球会漏下来;两个人走路速度要一样……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没有采用直观的教育方式,而是将活动的决定权交给幼儿,让其与同伴讨论分析,确定“运球”的方式。在与同伴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幼儿提出了无数个假设与若干种想法,通过实验、操作、自主学习等方式,逐渐提升了自身主动性学习品质,在玩耍过程中达成教育目标,保证体育游戏教学的有效性,构建了一场别样的体育游戏活动。
(四)自由性:增强幼儿主动意识
在构建体育游戏时,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要过多地干涉其想法与决定,而是鼓励其使用自由游戏、大胆创新的方式,在玩中探索全新内容,进而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学习品质。《指南》提到“最大限度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经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基于此,在体育游戏中,教师需给予幼儿足够的活动空间与思考空间,减少“成人思维”干预与给予“直接经验”,让幼儿独立完成体育游戏活动,并让其尝试自主创设游戏、创新游戏内容,增强幼儿的主动意识,达成课程领域目标。
以小班体育游戏《猫咪与球》为例,活动目标为要求幼儿与同伴互助完成游戏任务,掌握接球、滚球、抛球等基本技能,提高手臂力量;在合作游戏中感受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体验合作游戏的愉快。教师可以为幼儿设计游戏情境,并为其分发“小猫”贴纸与皮球。教师:“猫妈妈为宝宝们买来了很多皮球,请小朋友们扮演小猫,想一想,皮球怎样玩最有趣呢?”
在问题引导下,幼儿大胆地展开尝试,使用拍、踢、滚等方式玩起了皮球。随着幼儿渐入游戏佳境,游戏内容也得到创新,如两人互相扔球、接球;小组一起踢球;在地上滚球,看谁滚得远;围成一个圈互相传
球……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对自己手中的皮球展开了不同游戏方式,根据自己的认知及想象,创设了全新游戏内容。在幼儿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干预幼儿行为,而是鼓励幼儿展开不同游戏,让其自由自在地成长,创设出不同的玩球方式,达成培养幼儿主动性学习品质的目标,构建了一项高质量、高效率的体育活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立足小、中、大班幼儿实际情况,针对体育游戏中幼儿主动性学习品质培养路径展开探讨,结合教育文件要求,从科学性、探索性、合作性、自由性四个方面提出几点教育建议。活化体育项目、创设体育游戏,可以提升幼儿体育教育质量。幼儿教师需注重对材料及内容的开发,将培养幼儿主动性学习品质放在首位,以体育游戏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特点培养幼兒的探究意识,促使其身心得到和谐、均衡发展,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