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秋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设法把数学课堂变得有趣,积极探索减负提质增效的突破口,构建高效学本课堂新样态,为减负提质作努力。教师可以从课后服务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全员参与学习,全程参与学习,进行有效学习;从家庭作业入手,让减负提质落地。
一、寻找轻负突破口,搭建高效教育框架
(一)从学科入手,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各学科教师面临全新的挑战,如提升作业品质、课堂教学质量及丰富课余活动等,各学科教师围绕“减什么”“怎么减”进行深入思考与实践。
为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和学习心态下获得全面发展,各学科教师将学生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减负提质”的新思路。学校为发挥各学科教学的优势,凸显各学科的特色与魅力,正积极打造富有特色的学科周活动,让学生对各学科学习产生更高的兴趣,打造自主研究式学习。每一周,学校各学科教师会针对某一学科围绕某一主题设计制定相应的学习活动,如在科学周特色活动中,学生参与科幻画展评;在物理周特色活动中,学生开展鸡蛋撞地球实验;在道德与法治周特色活动中,學生参与心里话卡片漂流活动等。针对数学学科设计的学科周活动中,各骨干教师树立全新教学理念,积极挖掘自身的潜能,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制定相应数学系列活动。数学教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储备设计相应的学科周项目,促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数学的无限魅力。
(二)从教材入手,让课堂活起来
“双减”政策背景下,各学校为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从校内各学科课堂教学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为构建减负高质课堂下足功夫。比如,在各学科课堂教学时,每一节课应该怎么上、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如何在有限的校内资源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等,这都是各科教师应该思考和实践的内容。
诚然,各学科教材其实是学生学习的核心,不同的学科学习角度不同。数学学科涉及的知识、公式、解题方法等都需要从教材中进行总结。因此,“双减”之下,各学科教师需提升研读教材的能力,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围绕教材利用好错题本、教学大纲、思维导图等与教材相关的学习工具,用好教材中的例题、基础题、典型题、思考题、课后作业等,按照教学大纲从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比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英语教材知识点设计“你想去哪里旅行”主题讨论活动,利用信息技术挖掘资源,创建语言交流情境。学生在声画结合的学习氛围中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向他人介绍某一旅游景观,培养听、说、读语言素养;语文教师可以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结合教材课文内容,让学生参与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课堂学习活动,使其在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中享受语文课堂学习的每一分钟,用真情实感演绎自己眼中的语文课文。
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材体现了精准性、科学性、与时俱进性的特点,数学教师也应该从数学教材的封面、目录、主题图、教材插图、内容、例题、练习等各个方面进行新旧教材变化的对比和分析,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变化”“课堂教学怎么创新利用教材”等角度出发进行深刻分析,从而在课堂中落实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三)从评价入手,让教师学生双发力
教育评价指挥棒决定了学校办学的方向,“双减”背景下,学校需看懂国家的顶层设计,牢牢抓紧教育评价改革这一“源头”,促进政策的落地见效。各学校积极改变以往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多维考查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学校在进行教学评价改革的过程中,改变单一用纸笔进行考试评价的方式,改为对学生活动表现进行评价的方式,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达、体验、交流、互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真正实现乐中学、趣中考。同时,各科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规范、学习状况、道德品质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使学生在可视化的数据中能对照标杆寻找差距,实现自我突破。
比如,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刚入学起就多形式调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情、家庭情况、身心健康等各个层面情况,并制定专属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档案,其中附有小学数学素养评价量表。此举目的是考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思维结构等成长情况,使学生能够看到自己薄弱点,找到个人优势发力点,从而增强学生内驱力,促进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双减”下高效数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一)在数学教学中为“提质”破题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始终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核心要求。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吃饱喝足”,数学教师应积极借鉴有益的经验,结合学生学情制定科学教学方法。
1.创设包含数学信息的生动情境。
情境式教学法符合本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数学教师可以寻找一些别出心裁的素材来创设情境,引出与本科相关的知识点,其中包括故事、游戏、实物、谈话、猜谜等。数学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生动趣味的视频、文字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视觉震撼的同时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之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创设的生动情境可以让学生根据数学知识进行合理想象,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此外,数学教师还可以设计情境活动,让学生在比较、体验、操作中逐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节水问题、合理膳食问题、家居设计美化问题等。
2.设计制定“三单”学习方法。
数学教师的问题设计能力对学生探索性思维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关系课堂教学进度和效果。若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指向不明,思考价值不强,容易导致学生在低效问题中感觉乏味枯燥。为了实现课堂提质增效,教师可在课前制定预习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完成基础性的数学知识学习;在课中推进研究学习的研习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成学习目标;在课后推出延学单,让学生巩固拓展课堂所学知识,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级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一课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学到真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知识内容,教师需精心设计“三单”学习内容,分别让学生完成基础型知识、提高型知识和拓展型知识学习任务。
课前预习单设计内容主要检查学生本单元知识掌握情况,需围绕生活中的数学出发,使其初步认识图形的旋转知识。教师可以创设游戏闯关任务情境,让学生完成知识对对碰的挑战活动。具体而言,给出一组图形,让学生从中指出这些图像由什么图形旋转而成的;观察荡秋千的小女孩和自行车车轮,指出是按照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观察生活,从中搜集生活中有关旋转的数学现象。
课中研习单设计部分难度有所增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图形上设计图案,让学生感知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学会描述图形的运动过程。为了考查学生作图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方格纸中画出由红、绿、黄三种不同颜色的菱形组成的图形,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动手实践,再让学生指出每一个颜色的菱形是如何由另一个颜色图形怎样旋转而得的,让学生感受旋转的原理及效果。
课后研学单的难度较高,目的是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进行动手实践,拓展知识,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设计几何图形壁画的任务,让学生化身设计师,分别根据自己的喜好基于图形旋转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
在运用“三单”学习方法进行教学时,教师还应该关注评价的内容,开展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并给予相应的红心、星星、小红花等奖励。
3.对学生进行多思维形式的训练。
数学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多思维形式训练中提升思维能力。
比如,在“三角形面积”教学时,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复习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由此对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方法进行猜测;其次,让学生把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接成正方形、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引导让学生进行对比思考;再次,让学生把一个三角形纸片的内角进行对折,变换成长方形;最后,让学生尝试用割补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相对熟悉的图形。学生在整个探究学习中思维从发散到集中,不断加深对三角形面积推导过程的理解。
(二)通过课后服务课程来“增效”
“双减”背景下,各学校均结合立足校情、师情、学情安排了课后服务课程,在课后服务环节,数学教师精心设计趣味的项目式主题活动,让學生参与开发机器人、动手操作玩转数学、趣味数学故事等各种类型的课后服务内容,让学生玩中学,学中做。数学组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开发丰富多彩的相应的学习体系,分别从学生独学、学生合作学、学生展学、测试学习四个方面展开教学,帮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制定阶段性学习计划,让学生参加养成教育,提升学生素质。
首先,在课后服务环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独学的情况制定相应学习任务,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并提供学法指导。数学教师在学生课后独学环节应做到以下三点内容:
(1)询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知识掌握的情况和进度,指导学生规划自习的主攻方向和时间;(2)巡视学生在独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针对学生的问题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和策略;(3)对学生独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点评,让学生尝试读、写、画、做等多种方式的学习,以激励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自我。
其次,在课后服务环节中,为促进学生在合学中提升学习效率,教师还应制定相应的流程、目标、合学、方法以及合学评价,让学生层层解决数学问题。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中涉及鸡兔同笼问题,该问题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合学鸡兔同笼展开对学,按照分享、求教、讨论、结论等对学流程展开学习,共同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几种方法。此时,数学教师在课后服务中针对学生展学进行指导时,要让学生讲方法,可以站在讲台上围绕鸡兔同笼讲列表枚举法、图解法、抬腿法、假设法、方程法、分组法,教师需做到追问、总结和拓展。
最后,课后服务中的测学主要是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为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比如,为了让二年级学生在有趣有创意的学科周活动中释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数学教师可设计“闯关游戏”的活动,主要考查学生的数感以及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第一关游戏内容为“计算能手,我会算”,主要考查学生心算能力;第二关游戏内容为“动手能手,我会拨”,主要检测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能力;第三关游戏内容为“生活能手,我会填”,主要考查学生计量单位应用能力;第四关游戏内容为“辨认能手,我会找”,主要检测学生对称轴图形特征的理解。数学教师在学科周活动中还可设置相应的奖项,如集齐两颗星获得闯关小学士称号,集齐三颗星获得闯关小硕士称号,集齐四颗星获得闯关小博士称号。
(三)“协同”对数学家庭作业进行保障
“双减”的顺利落地需要家庭、教师和全社会协同配合,协同是“双减”高效实施的有力保障。家校共育背景下,家长在数字化平台中接受深度培训,并在平台中参与相应的亲子实践活动,既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又可以支持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中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学校方面可以邀请社会专业人员,如退休教师、劳模、非遗传承人等,打造课后服务导师团,由他们给学生提供精品化的课后服务,让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此外,学校可广泛挖掘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周边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展开合作,让学生参与沉浸式、探究式、项目式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师可以以家庭作业设计为突破口深化教育改革,响应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为了真正为学生减负增质,数学教师需更新作业设计方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设计分层作业、弹性作业、趣味性作业等,让学生主动作业,快乐作业。
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时,当学生掌握了优化统筹的方法后,教师可以基于此设计趣味的实践作业,培养学生合理膳食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数学知识调整菜肴。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到10岁左右儿童从每顿午餐中获取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应不超过50克的要求。为此,教师给每一个学生发放一份表格,让学生分别列出自己最喜爱的菜品以及菜中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安排为家人设计营养午餐的学习任务。学生在趣味性的实践作业中结合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日常问题,在实践和运用中发挥数学的价值。
三、结语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要求提质增效、加压减负,学校和各科教师需积极探究落实该要求的有效举措,寻找轻负突破口,积极构建课堂新样态,从多个角度出发践行生本课堂,以学定教,持续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