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强
(1.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83;2.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 361005)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1]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立足实际、守正创新,引导大学生积极投入,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党史学习教育的各项任务。本文对新时代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学习投入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发现影响党史学习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从而为高校有效开展常态化、长效化党史学习教育提供决策参考。
学界对学习投入的内涵界定随着认知的深入而不断丰富。拉尔夫·泰勒(Ralph Tyler)认为学习收获的多少往往取决于大学生投入时间的多少,投入的时间越少,学习的效果就越差[2]。泰勒提出的任务时间理论虽然比较浅显,但却开启了学界对学习投入的研究。随后,佩恩(C.Robert Pace)提出了努力质量理论,佩恩认为学生不能单纯地只强调学习时间投入,而应该关注在学习上投入时间的质量,比如对学习进行思考、反思、质疑、领悟、与教师和同学之间有效的互动等,只有这样的学习效果才会更好[3]。奥斯汀(A.W.Asitin)在努力质量理论的基础上,于1984年提出了学生参与理论,他认为大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收获和学习效果[4]。帕斯卡雷拉(E.T.Pascarella)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学生的知识经验、校园环境、师生关系、个体努力程度是学习投入的重要因素[5]。汀托(Vincent Tinto)则在社会和学术整合理论中提出大学生应积极融入学校环境当中,吸收并整合学校提供的社会知识和学术理论,这是学生学习取得成效的决定性条件[6]。
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乔治·库(George D. Kuh)提出了学习投入理论,他认为学习投入是学生投入到有效学习活动中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学校为增加学生学习投入而提供的支持力度,从本质上来说,学习投入是学生个体行为与院校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7]。本研究采用乔治·库的学习投入理论,对党史学习投入的界定即强调学生在党史有效学习过程中身心投入的程度(学生做了什么),又强调学校对学生党史学习投入的支持力度(学校做了什么)。
学习效果即学习收获或学习成就,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学习效果主要指学生个体在学业领域上获得的知识、技能或取得的成绩水平,广义上的学习效果主要表现为综合性的素质和技能[8]。王雁飞等人认为学习成就主要包括学生在某一时期内的学习结果、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的总和,涵盖行为绩效和客观成绩两个部分[9]。李宪印等人则把学习收获归纳为大学生的一种综合性素质和能力,包括人际促进、学习认知能力、沟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10]。而影响比较广泛的则是奥斯汀的界定,即大学生学习效果(收获)分为认知性收获和情感性收获两种类型,认知型收获主要指知识和技能上的进步,情感性收获则主要聚焦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上的发展[11]。
本研究依据奥斯汀理论,将党史学习效果聚焦在两个维度上,一是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上的发展,二是党史学习过程中行为绩效的改善。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史学习教育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即“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1],党史学习教育是否取得实效最终取决于大学生在“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上的目标达成程度。“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蕴含着深层次的辩证关系,明理是起点,信仰信念、思想品德是主要内容,而落脚点还在于行动,即在学习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程度[12]。明理是思想之舵,增信是信仰之基,集中反映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维度上,崇德是为民之心,力行是勇担使命,聚焦于学习过程中行动绩效的改善[13]。
测量工具的设定主要参考了“全美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NSSE)和“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调查”(CCSS),其中CCSS产生于NSSE,最初的名称为NSSE-China,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研究团队引进并进行了汉化和本土化适应设计。NSSE工具将学习投入结构分为学习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教育经验的丰富程度、院校环境支持度五个维度[14],并构建了五维度指标体系。CCSS测量工具保持和NSSE一致的五大指标名称,并对其测试题目进行了调整。研究表明,CCSS在有关信效度指标测量上优于NSSE[15]。从NSSE和CCSS五大维度的项目构成来看,两者都将学习投入聚焦在大学生在学习中投入的数量及其努力的程度、院校为促进学生投入而做出的努力和支持两个方面,且两个测量工具都具有强烈的实践导向。
党史学习是一种类型特殊的学习领域,贯彻着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着伟大的建党精神。历史与实践证明,党史学习教育的历史形态与思政教育的育人形态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党史的“育人”功能已成为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显著特征[16]。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各省市工作安排,高校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在课堂内外、校内外进行了扎实推进。本研究借鉴NSSE和CCSS学习投入测量工具,观照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实际,经过多次调研、访谈和分析,初步构建党史学习投入的测量量表(表1)。其中,在二级测量题项设定上,学习挑战度包含5项、主动合作学习包含6项、师生互动包含6项、教育经验的丰富程度包含6项、院校环境支持度包含7项,共30项。
党史学习效果的测评,本研究综合了“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按两个维度设计测量量表(表2),其中理想信念价值观发展和行动绩效改善分别包含6个测量题项,共12项。
表2 党史学习效果测量量表
问卷设计采用李克特量表五点制进行计分,在调查对象对问题陈述的赞成程度上,按照5分代表“完全符合”、1分代表“完全不符合”,依次计分。其中,教育经验的丰富程度X4主要考察的是各方式对党史学习效果的影响度,故按照影响很大(5分)、没有影响(1分)依次分类计分。
样本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广东P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有计划的采集,共收回有效问卷547份。从样本呈现的状态来看,样本具有丰富的异质性:在性别差异上,男生占49.2%,女生占50.8%;在学科类别上,文科占49.7%,理工科占50.3%;在年级分布上,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分别占30.5%、39.0%、30.5%;在身份上,党员、积极分子、团员、群众的比例分别为18.6%、27.1%、37.7%、16.6%;在担任职务上,学生干部占60.3%,非学生干部占39.7%,其中学生干部包括班级干部、院(系)干部、学校层面干部三个类别。
本研究主要使用量化研究方法,包括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回归分析等,主要聚焦测评量表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以及学习投入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机制分析,使用的研究工具为SPSS23.0、Amos23.0。
经统计分析,除X12题项外,党史学习投入、学习效果两个测量量表的其他所有题目的临界值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01),各题项与量表总分皮尔逊相关系数均大于0.4且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p<0.001),题目删除后的α系数均低于所有题目整体的α系数,故无需再删题。而X12题项与量表总分皮尔逊相关系数低于0.4,且删除后的学习投入量表α系数高于原来所有题目整体的α系数,可靠度得到了提升,故量表删除X12题项。
因子分析前,需要借助KMO 样本测度和 Bartlett’s 球形检验对两个测量量表中各题项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以确定两个量表的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党史学习投入、学习效果两个量表的KMO度量值分别为0.942、0.930,大于0.7 ,Bartlett’s球形检验的P值均为0.000,小于0.001,两个量表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适合因子分析。
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出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按照因子载荷系数不低于0.5、同一题项在载荷系数最高的两个因子上的系数之差不超过0.2的标准进行筛选,结果发现,党史学习投入量表中X11、X13、X15、X26、X54、X57共6个题项因达不到标准而删除,学习效果量表中Y21因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发展、行动绩效改善两个层面上因子载荷系数均比较高,超过0.2的标准而被删除,这也说明了学生不仅在理想信念层面对党忠诚,在实际行动上也处处体现出对党的忠诚。删除后的两个测量量表均达到稳定的因子结构,各题项在所属因子上载荷系数均大于0.5且全部达到显著性水平(p<0.001),其中,党史学习投入量表可得到4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分别对应于主动合作学习X2、师生互动X3、教育经验的丰富程度X4、院校环境支持度X5,学习挑战度X1因得不到支持而删除,其中X14旋转到师生互动因子中,说明挑战性的党史学习项目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之中;党史学习效果量表得到2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分别为理想信念价值观发展Y1和行动绩效改善Y2。两个量表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均超过55%。
借助于Amos23.0分析工具,党史学习投入、学习效果两个测量量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均达到理想状态,拟合度比较高,模型具有很好的适配度,且两个测量量表中各题项因子载荷均大于0.5(见表3)。
表3 党史学习投入、学习效果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从信度分析的结果来看(如表4),两个测量量表中各因子的组合信度均大于0.6且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01),各因子α系数也均大于0.6,且总量表的α系数均大于0.8,符合推荐要求,两个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模型的内在质量良好。
表4 党史学习投入、学习效果信度分析
基于理论分析基础,本研究提出党史学习投入与学习效果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见图1),并提出假设:学习投入的四个因子主动合作学习X2、师生互动X3、教育经验的丰富程度X4、院校环境支持度X5分别对学习效果中理想信念价值观发展Y1、行动绩效改善Y2产生显著性影响,且借助于中介变量理想信念价值观发展Y1对行动绩效改善Y2产生显著性影响。
图1 党史学习投入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概念模型
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指标为:x2=1071.941(df=514,p<0.001),x2/df=2.085,RMR=0.017,RMSEA=0.045,CFI=0.928,TLI=0.922,IFI=0.929,GFI=0.895。整体来看,模型的拟合度比较理想,可以接受。模型路径图及路径系数见图2、表5。
图2 学习投入与学习效果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图
从呈现的结果来看,教育经验的丰富程度X4、师生互动X3对行动绩效改善具有显著性影响未得到支持,其他假设均得到验证,但师生互动X3对理想信念价值观发展却具有负向的显著性影响(p<0.050)。从路径系数来看,对理想信念价值观发展Y1的正向影响,院校环境支持度X5(0.45)>主动合作学习X2(0.43)>教育经验的丰富程度X4(0.24);对行动绩效改善Y2的直接影响,主动合作学习X2(0.31)>院校环境支持度X5(0.30);借助中介变量理想信念价值观发展,对行动绩效改善Y2的综合正向影响,主动合作学习X2(0.504)>院校环境支持度X5(0.503)>教育经验的丰富程度X4(0.11)。从负向影响来看,师生互动X3对理想信念价值观发展以及借助于中介变量对行动绩效改善Y2的影响分别为-0.27、-0.14。
为进一步了解学习投入四因子各题项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回归分析,得到最终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模型拟合优度的AdjustedR2=0.516, F=26.263***(***P<0.001),DW的值为1.64,VIF的值均在1.5-2.5之间(远低于10的标准),回归模型比较理想可以接受。从回归结果来看(表6所示),题项X22、X23、X24、X41、X45、X52、X53共7个因素对党史学习效果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表6 学习投入题项对学习效果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
1.党史学习挑战度不高。从项目分析、因子分析的结果来看,党史学习挑战性的五项测量题目有四项均未满足标准而被删除,X14因素又被旋转到师生互动因子中,也就是说在学校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在党史学习时间、作业或心得体会撰写以及高阶性的反思与综合学习策略要求上,各基层党组织未能形成足够的压力传导给学生或者学生未感受到足够的学习挑战,使得党史学习教育的挑战性出现不足。
2.师生互动作用发挥不理想。诸多教育理论和实践表明,师生互动与学生学习效果之间密切相关,良好的互动交流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但从本研究的分析结果来看,教师在党史学习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可能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思想研讨深度不够、示范引领作用不强等问题,从而导致师生互动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上,未能有效促进学生党史学习效果的提升。
3.院校环境支持作用显著。综合来看,院校环境支持对党史学习效果影响力度最大也最为显著,这说明院校在党史学习教育推进过程中,提供的组织、制度、人力支持等相关措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尤其是院系层面党组织的组织效能、学校层面构筑的学习氛围发挥出了显著性作用。
4.主动合作学习效果明显。学生学习党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小组合作学习的状况比较理想,主动合作学习效果明显,尤其是借助于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发展,主动合作学习对行动绩效改善的影响力达到了0.504。从回归分析结果来看,思政课上的合作学习、专业课上的主动学习以及协作学习对党史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5.教育经验的丰富度有待提高。研究结果显示,教育经验的丰富程度对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塑造虽具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系数只有0.24,相对较低,借助中介变量对行动绩效的改善也仅为0.11,效果发挥有待提高。其中,使用各类网络平台或新媒体、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能带给学生直接的显著的党史学习收获,但党史的宣讲活动、培训活动、当地的红色资源利用以及三会一课、专题学习等发挥的作用还有待加强。
1.适当增加党史学习的难度。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党史的学习既要全面熟知党的历史进程、掌握党的理论形成逻辑,又要深悟党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实践规律,以史铸魂,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党史的学习不能停留在浅层次状态上,而应体现出高阶学习要求的反思性、综合性、推理性等学习特征。高校在推进党史学习过程中,要适当增加党史学习的难度,对投入的时间、完成作业的数量以及高阶思维、学习策略、反思性与整合性学习、推理等均应提出相应的目标要求。
2.提升教师整体的党史素养。在党史学习中,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发展以及行动绩效的改善离不开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指导和帮助,教师、辅导员首先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真正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入行。党史学习效果有赖于教师整体素养的提升,有赖于教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榜样示范,高校应加强对教师思政育人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各类培训、各类实践学习、集体备课等形式,不断强化教师党史及党史经验的系统性掌握,坚定教师党史学习教育的政治立场,树立科学思维,完善党史知识体系,真正发挥好教师知识引领、价值观塑造以及行为绩效改善等方面的指导作用。
3.继续强化院校的环境支持力度。高校要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持续推进、不断完善,尤其是要重视基层党组织在党史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对二级学院(系)党总支、党支部党史学习的指导、监督与检查,加大学习氛围营造,实施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培育一支素质优良的思政教师队伍。基层党组织也要根据自己的专业或学科特点、学生学情状况,结合实际设定党史教育的目标,突出学习的重点与难点,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基层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4.夯实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行为。主动合作学习的质量是有效教育实践的重要衡量指标,高校应不断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协作学习的行为,将党史学习有机融入思政课、专业课之中,让学生在党史学习中汲取丰富营养,感悟思想伟力,砥砺奋进力量。专任教师要精心选择党史学习内容、设计好党史学习项目、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和考核形式,组织好课堂教学。当然,专任教师还需要关注课外学生的党史学习行为,要给予恰当的正向引导。只有课内外同时发力,才能形成党史学习课堂内外联动的协同效应。
5.进一步提高学生教育经验的有效性。高校要不断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继续发挥好网络平台以及新媒体矩阵在党史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内容为王;筑牢三下乡、社会调查、劳动实践教育等党史实践活动的主阵地;鼓励学生学史力行,积极参加各类为群众服务性活动;要精心抓好专题学习、专题培训、专题宣讲、主题党日活动等;多借助沉浸式学习,用好当地的红色资源,进一步提升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经验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