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宝
(甘肃省武威第十一中学,甘肃武威 733000)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自我认知能力和抗压受挫能力都有待强化。面对成长的变化和内外部环境的干扰,学生在心理发展中会产生一些不稳定因素,如果缺乏及时的干预和辅导,很容易预埋心理障碍和疾病等隐患。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向导,必须承担起心理辅导的责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表现,明确实施心理辅导的原则,采取科学有效的辅导手段,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消除不利的心理因素,从而增强班主任工作质量,为学生开辟和谐的成长道路。
学生的自我意识处在觉醒时期,他们渴望自身的困惑、情感、个性思想等得到尊重、理解和包容。班主任如果停留在“师道为尊”的观念,站在高于学生的位置实施心理辅导,会造成人为的心理压抑,导致学生封闭自我、不愿意吐露心扉。因此,初中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必须坚持平等相待的原则,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像朋友一样与学生真诚地交流,对于学生表述的心理困惑和不良情绪选择接纳和倾听,适时地表达同理心和关怀,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建议,从而建立平等、自由、无拘束的师生关系,确保班主任心理辅导的效果[1]。
初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通常伴随着消极的情感,比如厌学、焦虑、自卑敏感、人际交往障碍、逆反、淡漠等。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难以自我悦纳和肯定,对个人发展的方向定位不明确,进而导致心理失衡的情况出现。为此,班主任在对学生实施心理辅导时,应当遵循正向激励的原则,接受学生的不足和微瑕,不断地挖掘学生身上的价值点和闪光点,用赏识的眼光和思维,给学生创造发挥才能和优势的机会,关注并肯定学生向上的表现,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发现自我价值、谋求个人发展,形成平衡的心理状态。
家庭是学生成长中非常重要的教育主体,家庭环境是否融洽、结构是否完整、教育手段是否科学等,都直接决定着学生心理结构和人格的塑造效果。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班主任必须立足家校共育原则,搭建多样化平台向家长普及心育知识,宣导家长参与和配合心理辅导工作,针对学生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会同家长剖析原因、追根溯源,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进行干预和辅导,从而在初中班主任心理辅导工作中注入家校合力。
以往初中班主任在实施心理辅导时,通常只针对个别有异常心理表现的学生,这种辅导模式缺乏系统性,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心理素养发展需求。学生普遍缺乏足够的心理保健知识,在生活中遭遇困难或烦恼时很难自主应对和解决,进而引发心理矛盾或心理应激。新时期的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面向全体、重视个别,班主任应该通过开设心育主题班会课的方式,系统化地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常识,从而扩大心理辅导的覆盖面,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事前预防工作。
在面向全体开设心育主题班会课时,班主任应该围绕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惑设计班会主题,同时采用案例教学、活动教学等手段,引导学生认知心理健康问题,探索改善心理环境的方法。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面对各种烦恼的困扰,班主任就可以设计“放飞烦恼,拥抱快乐”主题的心育班会课。在课上,班主任采用心理案例,带领学生了解烦恼使人产生的不良反应,包括紧张、恐惧、悲伤、愤怒等,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倾诉烦恼的活动,使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认识到烦恼所带来的不良情绪会影响身心健康。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究拥抱快乐的方法,鼓励学生相互分享使自己感到快乐的事,对同伴的烦恼说一句安慰和鼓励的话,提出可行的烦恼调解建议等。这样通过开设心育主题班会课,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储备就得到扩充,班主任也落实面向全体的心理辅导目标[2]。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隐蔽性强的特点,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经过长期的积压和演变,逐渐发展成心理症结。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要做到及时干预和对症下药。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早期,在行为表现中是有迹可循的,为此,班主任应该采用观察与沟通相结合的手段,密切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和言谈举止,及时察觉可能潜在的负面心理因素,跟进开展相关的辅导工作。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应该重点观察学生的上课表现、活动表现以及与同学相处的情况等,透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初步分析和判断其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进而用真诚、平等的态度与学生沟通,引导学生无负担地倾诉。然后班主任再进一步剖析心理问题的成因,有的放矢地实施心理辅导。如班主任通过日常观察,发现班内某生近日精神恍惚,常常一个人发呆,上课回答问题表现出过度紧张等情况。班主任捕获到该生可能处于焦虑心理,因此需要利用课余时间与该生谈心,用关怀的语气询问是否遇到烦恼。该生敞开心扉自述:“上次月考成绩不理想,感到十分的失落和焦虑。”班主任明确该生的心理问题是由考试挫折所引发的,实施心理辅导时,先抚慰该生的焦虑情绪,告知学生不必把分数看得过重,只要放松心态、努力学习,下次一定能取得出色的成绩。经过班主任的辅导,该生顺利地卸下心理包袱,恢复往日的精神面貌[3]。
前文谈及,消极情绪和自我价值感低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班主任在对学生实施心理辅导时,应该聚焦自尊心的树立,给予学生充分地尊重和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情感,从而产生解决心理矛盾的内生动力。
在心理辅导中加强尊重和鼓励时,针对存在自卑敏感、厌学、逆反心理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在沟通过程中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不戴“有色眼镜”看学生,不把学生作好坏、优劣的划分,尝试与学生共情,探寻每个学生身上特有的优势和亮点,在言语、神情中流露赞赏,同时提供平台促进学生施展才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塑造乐观、进取、向上的心态。如班内某生有自卑敏感的心理表现,班主任与其谈心后了解到,该生的自我评价非常低,认为自己方方面面都不如其他同学,过于放大缺点、自信心严重下降。班主任辅导时先表达尊重:“对于你的心理感受老师是特别理解的,每个人都有缺点,但缺点和优点是并行的,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学生感受到尊重,固有的自我认知逐渐动摇,班主任抓住时机追加鼓励:“据老师所知,你的身上有很多优点,同学们向我反映你的劳动技术很出色,科任老师说你有礼貌、粉笔字写得好……这些都是你的宝藏,只是你太粗心了,没有发现它们,你从来都不比任何人‘矮一头’。”经过鼓励式辅导,该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重新建立起来,后续班主任再从班级管理中给该生分配一些能够胜任的工作,比如做劳动组长、负责板报艺术字的设计和书写等,助力学生形成自我价值感,解决自卑敏感的心理问题[4]。
在向学生传授自我调整心理的技巧时,班主任应该根据辅导对象的实际情况,传授宣泄法、暗示法、注意力转移法、换位思考法、倾诉法等技巧,帮助学生有意识地走出心理低潮。如某生向班主任倾诉心理压力过大,常常感到压抑和苦闷,班主任先肯定学生主动倾诉的做法,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心理压力的来源,比如学业压力过重、生活上遇到烦恼,或者青春期身心变化所造成的影响等,指导学生减少压力因素的来源,比如压力来自学业,就建议学生适度地放缓学习节奏,待心态好转后,再加紧投入学习,同时传授宣泄法、暗示法、注意力转移法,比如建议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在空旷处呐喊、大声歌唱,把压力和不良情绪释放出去,每当苦闷的感觉袭来,自我暗示这是普遍现象,通过读书、听音乐、看电影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不过度沉溺于苦闷的情绪,从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我调整技巧,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5]。
营建融洽的交际环境,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善意,解除戒备心、缓解压力和焦虑感,充盈学生的精神世界。为此,初中班主任在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时,除了言语沟通之外,还应该给学生创造人际交往的机会,动用集体的力量去感化和感染学生,使学生体会交际和建立亲密关系的快乐,从而矫正不良的心理倾向。
在基于心理辅导创造人际交往机会时,班主任应该重点关注性格孤僻、不善表达、喜欢独来独往的学生。如班内某学生总是形单影只,缺少关系亲密的同伴,班主任觉察后及时地与该生交流,学生自述曾经被要好的伙伴欺骗过,无法充分地信任他人,总是认为别人是带着恶意和自己交往,没有朋友令自己感到孤独和苦恼。班主任辨明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后,可先进行宽言安慰,认可学生善良、真诚等内在品质,告知学生以往失败的交际经历,不会影响未来的人际关系建立,使其相信自己也能拥有真挚的友谊,同时鼓励该生与周围同学组建学习小组、特长小组,一起做作业、讨论习题,发展读书、绘画、手工制作等兴趣爱好。经过一段时间的人际交往,该生与同学间的共同话题变多了,性格也变得开朗活泼,从而驱散学生的心理阴影[6]。
学生之所以会形成心理偏差,家庭方面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比如家庭发生变故、父母关系、家庭氛围不和谐,教育方式武断、粗暴等都可能导致学生心理、情感和人格的缺失。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消除初中生的心理矛盾,需要校园和家庭两方面的力量参与。班主任在实施心理辅导时,应该加紧建立家校共育机制,宣导家长更新观念和教育方法,承担起家庭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责任,从而全方位优化学生的心理发展环境,助推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工作提质增效。
在基于心理辅导建立家校共育机制时,班主任必须先疏通家校交流渠道,利用电话、微信、家长会等工具和契机,做好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比如在微信公众号上定期推送相关文章,帮助家长了解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在对出现不良心理表现的学生实施心理辅导时,班主任也要会同家长协作“会诊”,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在家表现、与父母的相处情况等,征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共同研究心理辅导方案。如某生在校表现出逆反、弃学等问题,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和剖辨后,得知家长日常工作繁忙,长期与孩子分隔两地,对孩子的生活缺乏关怀,导致该生通过犯错、弃学等逆反行为获得父母的关注。基于此,班主任要用情感引导的方式,给学生讲解其父母的工作性质和辛苦程度,促使其体悟父母的厚爱和不易,同时建议家长抽出一些时间陪伴孩子,即便无暇分身,也可以每天打电话或视频聊天,关心孩子的身体、生活和学习情况,让其感受到父母之爱从未被时空距离所阻隔,得到有效的情感补偿。这样通过家校共育和协作,学生的心理状态就会逐渐恢复到健康水平。
总而言之,初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必须坚持平等相待、正向激励、家校共育三个基本原则。班主任应该面向全体,开设心育主题班会课,系统化渗透心理健康常识,同时采用观察与沟通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辅导中加强尊重和鼓励、传授自我调整技巧、创造人际交往的机会,建立并推行家校共育机制,全面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情感,促使学生自主修复和扭正不良心态,从而实现理想的心理辅导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