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湖滨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研究

2023-09-12 02:48高清峰
国际公关 2023年13期
关键词:农村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摘要:脱贫攻坚是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农村要发展,国家要兴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大势所趋,是人民所期,具有历史性的重大意义。本文介绍了三门峡市湖滨区实現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相关工作举措,并提出了可行性发展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农村发展;湖滨经验;问题;衔接路径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继续推动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的相关工作实施,三门峡市湖滨区乡村振兴局坚持精准扶贫的策略,以全员脱贫摘帽为目标,[1]重点筹建各种有助于三农发展和脱贫致富的项目,认真学习和借鉴成功案例和宝贵经验,把农村发展、农民生活、农业振兴落到实处,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为准则,担负起历史赋予的时代重任。

一、湖滨区的区位优势以及项目概况

湖滨区地处河南、山西、陕西三省的交界处,总面积185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1平方公里,有常住人口32万,农业人口约6.3万,贫困户1 677户。湖滨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区位优越,处于西安和郑州的中间位置。厚重的人文气息和重要的地理位置,为湖滨区的跨越式发展和后者居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湖滨区吸引更多的投资项目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湖滨区积极申报与乡村振兴有关的项目,致力于本区的脱贫攻坚。共计获得总投资4 331万元,其中申请省级资金800万元,自筹资金260万元,中央资金1 790万元。共实施27个项目,其中基础类8个项目,产业类7个项目以及其他种类的相关项目等。现在共支出4 087万元,资金支出率94%,对接了25个项目,其中22个项目已竣工。乡镇提供资料的项目31个,至今已经实施湖滨区交口乡千亩蔬菜大棚基地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湖滨区交口乡千亩蔬菜分拣中心及冷库项目两个项目,使用资金525.32万元,并通过确权到位、确权到村、确权到户的方式,指导各村各户,促使各个项目效益最大化。

二、实现有效衔接的“湖滨”经验

(一)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短期与长远同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湖滨区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除了对贫困户给予经济上的补助、生活上的救助等,还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在农村精准高效谋划产业,以项目建设为引擎,推进农村的建设。既可以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还可以给农村的贫困人口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让贫困人口可以自给自足、持续增收,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农村短期的贫困人口问题,为农村的长期发展提供了一种造血机制,也为建设现代化湖滨区注入不竭动力。

(二)以贫困户为主导,购买“防贫保”保险扶贫

在农村,除了保障贫困户的生活,贫困户的健康问题也不容小觑。贫困人员一旦发生重大疾病或者意外伤害住院,就会造成很大程度的返贫现象。对此,湖滨区为了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有效预防返贫致贫,为贫困户购买了“防贫保”保险,以确保贫困户能够看得起病、吃得起药、住得起院,使精准扶贫真正落到实处。通过这种加强帮扶、惠民惠农的方式增强农村脱贫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注重乡村的“形、实、魂”,建设高标准连片特色产业项目

湖滨区集中布局、连片打造,推动大禹文化公园、沿黄铁路文化公园、贾庄知青文化园、高庙汤洼民宿等一系列旅游产业,使已建成的旅游产业成为桥梁,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起这些可持续资源和自然特色风光,促进农业的高质高效、乡村的宜居宜业、农民的富裕富足,进而加快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推动项目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

三、湖滨区在衔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的新型人才

湖滨区多为农村贫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差一些,生活条件艰苦,工资待遇水平较低,对人才的吸引力差,再加上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条件不方便,使人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造成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现象,让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被迫另择他路,大量的人才流失。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缺少市场渠道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是存在重大缺陷的,这也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直接原因。路通则民富,前几年的湖滨区道路还是狭窄的砂石路,造成出行的不方便,农民想出售农产品都需要用人力把车推出去,遇到雨雪等恶劣天气道路根本无法行走,使当地的农产品大量积压,造成农民有粮卖不出去、外面的收粮商有粮也收不到的情况,极大制约了湖滨区经济的高质量健康发展。

(三)缺乏有效的沟通

由于项目工作人员的知识涉猎层面不同,对待项目的专注度不一样,捕捉项目进程的重要信息的敏锐度不同,造成员工之间不能有效沟通。由于项目工作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学历专业的差别,可能会对相同一件事情表达不清,从而造成低效的沟通和信息传递不匹配的问题。

(四)过度依赖第一产业的发展

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缺乏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指导,使当地的经济发展只能依赖于农业。忽视了对当地存在的其他资源禀赋的挖掘利用,导致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

(五)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脱贫过程中,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过于刻板落后、墨守成规,认知中仅仅局限于农作物的生产、自给自足,把这种低质量的生活水平认为理所当然,不求上进,对美好生活没有概念和追求。农村远离城市,很多农村人没有去过城市,完全不知道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差距,导致农民宁愿一直在农村过穷日子,也不愿意尝试着去做出改变,还存在靠天吃饭的落后思想观念。

四、实现有效衔接的路径

(一)加大政策倾斜,引进新型专业人才

近年来,湖滨区聚焦政策扶持和产业发展,强化引才举措,突出抓好 “人才+项目+产业”模式,引进一个优秀人才,就发展一个项目,做大做强一个产业。2018年以来全区引进高层次人才39名,实施人才项目三批共8个,财政扶持资金1 742万元,带动投资2.3亿元,实现了人才引领发展、项目支撑转型的良好发展局面。但是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对创业型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增加对创业人才的吸引力,并在办理人才引进的手续时坚持快捷、简单的原则。在财政方面,税收、贷款等给予减免优惠政策,同时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强化对全球一流人才的引进工作,同时完善创新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引进环境,让创新型技术人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加大对人才的补贴力度,给予适额的安家费补贴,并解决其住房问题;通过改善区内的科研环境、创新科技政策和高等教育体制,使专业人才全身心投入工作;借鉴外地的政策,完善差异化的地方引才政策,同时,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加强区域间的引才合作。

(二)补全基础设施的缺陷,拓宽市场渠道

为彻底改变交通基础设施的缺陷与不足,湖滨区充分调动人力、物力、财力,加快建设农村公路,改变了农村公路没有油化或硬化的落后状况,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目前,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258公里,其中县道3条47公里、乡道6条59公里、村道153公里,受益人口20余万。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农民的出行方式,也正是因为交通条件的改善,全区的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道路的修建彻底改变了湖滨区的贫困落后面貌,借助交通条件,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也顺利地出售到外地,外地的采购商也可以走进农村,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湖滨区的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的转变,不仅能最大限度利用当地的资源,还增加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减少了农产品因卖不出去而导致资源浪费的问题。并且,交通的便利可以使更多的农民 “走出去”“引进来”,将农村的产品推向城市,把城市新的营销手段和市场渠道引到农村,进而给农村带来更多的市场潜力。

(三)建立有效沟通,强化村干部培训

乡村振兴的主要阵地在农村,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对村干部及村委成员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通过调查了解,村干部存在业务能力不强、思想观念陈旧情况,不能够用与时俱进的创新性方法方式开展工作,而是习惯性使用老方法、老经验来解决脱贫攻坚中遇到的新问题。在调查过程中,部分村干部反映,乡村振兴工作对其理解沟通能力、知识储备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开展工作时会感觉到力不从心。并且,大多数的村干部认为,缺乏培训机会是限制目前工作开展的主要障碍。[2]

针对上述一系列问题,湖滨区委组织部联合区乡村振兴局举办2022年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培训班,建立起了驻村干部和项目工作人员的对接沟通机制,以提高驻村干部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沟通能力为目的,打造一支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优秀乡村干部队伍。组织市直、区直单位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员参加与项目建设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并且聘请专家进行面对面的授课讲解,大幅提升了驻村干部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也更加准确掌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相关政策、工作方法和沟通方式,为驻村干部扎实开展项目建设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四)加强项目指标信息的精准衔接

精准衔接,把好项目的指标脉。湖滨区认真做好乡村振兴项目的 “四表两报告”工作,按部就班进行调查,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对各村情况进行摸排,制定资料清单,并帮助农村完成项目申报的资料收集和填报工作,保证项目各项指标的无差异衔接,以实现项目的高质量稳定发展。通过对项目的完成指标、财政指标、效益指标等一系列衔接问题的梳理,各管理部门加强沟通、深入交流、认真学习,把每一项信息的核对都精准到位,以防止出现项目对接过程中目标偏离的问题。并通过引入第三方进行项目评估的方式,如与高校进行合作交流等,增加项目评估的公正性与有效性。[3]

(五)挖掘当地的资源禀赋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湖滨区乡村振兴局立足各村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逐村分析研究,挖掘各个村庄的潜在价值,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产业,将特色文化和旅游互相融合,如发展民宿、文化研学、果蔬采摘、日光温室大棚、温室反季节种植等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多项产业的融合发展,并生产带有地理标志性的产品,以增加农村多方面的经济收入。同时,还不断提升特色产品品质,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特色产品的质量,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打造属于湖滨区特有产品的 “金字招牌”,形成了多产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新高度。近几年,湖滨区按照 “全域旅游”的理念,进行了美丽乡村的建设,对村容村貌进行了整治,完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创建了 “美丽东坡”“田园马坡”“休闲王官”“康养位家沟”等独具特色的村落,在黄河地区形成了一条观光旅游产业线。目前,全区建成中國 “金牌农家乐”5家、省级星级农家乐7家,共辐射带动1 473户农民投入此项产业。

(六)扶贫先扶智,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

扶贫先扶智是改变农村贫困状况的根本方法,扶贫必扶智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要想真正摆脱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改变农民 “不怕穷”的旧观念,才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要解决贫困地区的落后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发展基础教育,通过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让更多的农村人学习到新的知识理念和接触到新鲜事物,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的思想落后问题。“青年强,则国强;青年进步,则国进步。”只有让贫困地区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校园接受教育,为农村的脱贫攻坚培养新一代的主力军,并源源不断地输入有时代性的新鲜血液,才能够防止发生规模性的返贫现象,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

五、结束语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时代、新征程的起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仍然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发展后劲也在农村。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巩固农村脱贫攻坚的成果与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成为了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贺立龙,刘丸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2,13(02):110-146.

[2] 金华宝.内生式乡村振兴中的村干部队伍建设[J].重庆行政,2021,22(05):31-34.

[3] 吴映雪.项目接续: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J].重庆行政,2021,22(04):32-34.

作者简介: 高清峰,男,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农业管理。

猜你喜欢
农村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热理性分析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四川省“贫困片区”全面小康发展状况与日标测算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