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3-09-12 16:31来文豪李平李梅胡锋
科教导刊 2023年15期
关键词:双碳课程改革目标

来文豪 李平 李梅 胡锋

摘要 随着“双碳”目标的逐步实现,越来越多带有随机性和波动特性的新能源并入了电网,使得电网结构发生深刻广泛的改变,对创新型和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进一步提高。“电力工程基础”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不仅为该专业后期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且对新型电力系统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新型电力系统特点入手,分析当前“电力工程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课程考评体系构建这三个方面提出教学改革措施,旨在为“双碳”背景下“电力工程基础”课程的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双碳”目标;“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5.031

近70年以来,大气中CO2浓度的增长速度约为末次冰期末期的100倍,2021年全球能源領域CO2排放量高达363亿吨,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毋庸置疑,如果不加以遏制,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和不可逆转的后果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增加。大多数国家已加入《巴黎气候协定》,欧盟、加拿大等29个国家和地区在立法、协议提交、政策宣示等方面提出了碳中和倡议。作为全球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以坚定的战略雄心、信心和决心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并制定碳减排计划——在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在2060年碳排放为净零[1]。电力行业是全球范围内碳排放最主要的行业之一。在中国,碳排放量占总量的40%之多[2]。

“双碳”目标下,电力行业建设目标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未来,为了实现电力行业的净零排放,风力和光伏等具有随机性、波动性的新能源会大规模并网[3]。电力系统的转动惯量会持续下降,并且其调压和调频能力都有所不足。同时,电力系统的转动惯量不断下降,调压调频能力乏力,这些都使得电力系统在系统调节、供需平衡和配网运行等方面都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4]。伴随着“双碳”目标的逐步实现,电力系统也将发生显著变化。为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和运维,培养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专业人才显得十分必要。

“电力工程基础”[5-6]课程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不仅为后续电力类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也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从事电力系统的设计、建设、生产和运行服务等相关工作培养坚实的专业素养。因此,在“双碳”目标下“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对电网人才培养、电网稳定运行和能源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1“双碳”背景下电力系统的特点

据国际能源署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碳排放主要来自三个领域,分别是制造业与建筑业、能源发电与供热和交通运输,它们的占比分别为百分之十七、四十三和二十六。2021年,能源燃烧产生的CO2高达三百六十三亿吨,相比前一年增长6%[7]。大气中CO2的排放主要来源是不可再生能源的燃烧,而电力行业的排放量又占据主导。在“减排”背景下,中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正面临多重环境的挑战,低碳转型是我国电力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在2021年中国的电力结构中,火力发电占比超70%,而清洁能源风力和太阳能的发电占比小于10%。伴随着“双碳”目标的逐步推进,未来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将大幅增加。2022年5月份,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要求到2030年我国太阳能和风能的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由于风力和光伏发电具有随机和不确定性,其大规模并入网络后,会引起现有的网络结构发生深刻而广泛的变化。

不确定性新能源的大规模并网后,现有的“确定性发电跟踪不确定负荷”的电力平衡机制已难以应对未来“不确定发电与不确定负荷双向匹配”的问题。此外,大规模分布式电源的并网,使得电力网络的功率分布和潮流计算也会发生巨大变化。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电压暂降已不可避免地成为最严重的电能质量问题之一[8]。这些深刻的变化,使得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需要大量具备扎实新型电力系统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2“双碳”目标下“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涉及电气设备的原理、输变电系统、设备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潮流计算、短路故障分析、电气设备的保护、过电压及其防护等知识。课程不仅专业面宽、理论性强,而且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学好“电力工程基础”,不仅可以为高年级开设的电力类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可以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电力领域的设计、开发或建设和服务等工作培养专业素养。然而,新能源的大规模入网,网络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使得在“双碳”目标下现有的“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存在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

2.1教材内容滞后于新技术的发展

现有的“电力工程基础”培养方案仍然是基于传统电力网络而设计的,不确定和随机性新能源并网后,电力网络的结构、功率分布等都将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输变电系统、潮流计算、电气设备的保护等难以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如:在传统电力网络中很少考虑电力电子等变换器的阻抗特性,在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如果不考虑电力电子变换器的阻抗特性,潮流计算的精度会被降低。

2.2教材内容中对学生在新型电力系统方面的创新启发不足

随着“双碳”目标的逐步实现,中国新能源装机容量也在逐步增加,并且将达到总装机容量的80%以上,电力系统转型升级面临许多新挑战和重大技术难题,使得国家电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适应当下形势的高质量发展人才。“电力工程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电力系统的主要组成及基本运行情况,并知道电力系统中主要元器件的物理特性和数学模型,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等。不过,其培养的仍是面向传统电力系统建设和运行的人才,并且缺乏新型电力系统创新能力。保障新型电力系统的高质量建设和安全运行,既要求电力系统人才具有批判性思维,也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电力工程基础”作为一门专业先行基础课,必须启发和培养学生在新型电力系统领域的创新能力。

3“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3.1加强绿色低碳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思政

办好新时代思政课,就要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补充,在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进行思政教育。“双碳”目标下的元素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要牢牢把握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任务。将绿色低碳理念纳入教学体系,把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并指导教育教学的改革。以该课为依托,深入挖掘绿色低碳的思政内涵,开展绿色低碳教育。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在课堂情境教学中的应用,构建课堂情境,教育并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不断强化对生态保护工作的认识,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从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挖掘典型人物和事迹,探索有深度的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教学流程,突出“电力工程基础”的课程重点和难点,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并将教学重点由传统电网转向“碳达峰、碳中和”和清洁能源方面,积极地向学生传达绿色低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

3.2探索“双碳”背景下的教学内容改革

落实课程改革实践的重点环节,及时评估学生互动和反馈情况,动态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在“双碳”目标下,定制“电力工程基础”课程的新大纲、新教案和新课件,增加新型电力系统的课程内容。在“电力工程基础”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入仿真实验教学来丰富课堂内容形式,增强课堂的吸引力,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通过信息化资源,设置学科课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检视自己的知识短板和盲点,进行查漏补缺。在现有教学内容中,特别是电力系统建模、稳定控制和频率控制内容的教学中,结合新能源电网的运行特点,增加新能源模型、新能源参与电网稳定控制等相关内容,以二次能源高效转换为重点,加强重型燃气轮机、火电灵活调峰、智能发电、分布式能源和多能互补等新能源相关的内容,有助于夯实“双碳”目标下“电力系统暂态分析”课程知识的理解,使得教学内容更好地服务于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的建设,贴合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与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工程实际,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3绿色低碳课程考评体系构建

针对“双碳”目标下“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积极探索适用于新型电力系统的“电力工程基础”课程考评体系构建策略。将绿色低碳理念纳入考核体系,推进绿色课程考评体系的建立,并持续改进绿色低碳教学全过程,以强化课程改革成效。针对现有考核制度缺少绿色课程考评体系的问题,提出将绿色低碳理念纳入“电力工程基础”教学考核的方式,减少期末考试分数所占比重,相应增加其他项目考核的比重,比如平时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中绿色低碳和课程实践部分;在课后作业中增加开放性题目,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的特点和建设情况,积极参与课程的绿色低碳实践活动。探索绿色低碳教育中“学”的评价机制,创新构建以“评”促“学”的绿色低碳教育模式,推动学生更好地“学”。此外,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双碳”目标下的新型电力系统还具有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特点。因此,绿色低碳课程考评体系还包括课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建设。抓好实验教学和科普活动,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拓宽学生的眼界视野,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4结语

随着“双碳”目标的逐步实现,不确定特性的新能源的大规模并网,中国电力系统将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亟须与时俱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电力系统专业人才。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且重要的课程,学好课程知识是后续专业课的必要条件。本文首先讨论“双碳”背景下新型电力系统特点,通过分析“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双碳”背景下“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内容和方法,从而提升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运营的专业能力。

基金项目:2020安徽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20JYXM1930);2021安徽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21JYXM0365);2022年度安徽省新时代育人质量工程项目(2022ZYXWJXALK101)。

参考文献

[1]周宏春,霍黎明,李长征,等.开拓创新努力实现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1(1):35-51.

[2]王丽娟,张剑,王雪松,等.中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22,35(2):329-338.

[3]罗澍忻,韩应生,余浩,等.构网型控制在提升高比例新能源并网系统振荡稳定性中的应用[DB/OL].(2023-02-10). https://kns.cnki.net/ kcms2/article/abstract? v=3uoqIhG8C45S0n9fL2suRadTyEV l2pW9UrhTDCdPD64Dg7Io2EFXdC_7R6eml-zhxMS8Y2FifrYa0ZesVbfUQlm5KSidhZw5&uniplatform=NZKPT.

[4]石文輝,屈姬贤,罗魁,等.高比例新能源并网与运行发展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2,24(6):52-63.

[5]胡锋,周孟然,李梅,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2022(15):113-115.

[6]杨军.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电力工程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22(8):58-59.

[7]宗柳.IEA发布《全球能源回顾:2021碳排放》报告[J].世界石油工业,2022,29(3):80.

[8]张逸,吴逸帆,陈晶腾.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电压暂降风险评估技术挑战与展望[J].电力建设,2023,44(2):15-24.

猜你喜欢
双碳课程改革目标
“双碳”目标导向下绿色港口建设发展探究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