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颖慧
( 大连市中心医院, 辽宁 大连 116033 )
急性脊髓损伤主要由于外力作用,造成急性脊髓功能的损害,使脊髓功能发生障碍,导致患者存在程度不同的截瘫,致残性非常严重,对患者的自理能力和活动力造成严重的影响。 脊髓损伤能够引发患者剧烈的心理变化,会产生比较严重的负面情绪[1]。在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康复当中,往往容易缺乏对心理干预的足够重视,降低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对疗效造成了很大影响。 运用心理护理,能够对患者的心态进行改善,有助于患者更快地康复,增强自理能力[2]。 本文对急性脊髓损伤患者使用的心理护理进行了研究。 现报告如下。
将我院2019 年9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急性脊髓损伤患者66 例,采用硬币投掷法进行分组,各33 例。 2 组均由于外伤造成急性脊髓损伤,肢体存在程度不同感觉,2 组均了解本次研究目的、方法且自愿参加。 排除重大疾病者,精神异常者,沟通不畅者。 对照组男女病患分别为18、15 例,年龄23—63岁,平均年龄为(35.78 ±2.64)岁;观察组男女病患分别为19、14 例,年龄22—62 岁,平均年龄为(36.17 ±2.59)岁。 患者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口头教育,康复训练指导等。 (1)实施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述基本知识,强调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病讲疾病进程告知患者,提高疾病认知水平。 (2)与患者及家属有效沟通,讲述疾病有关知识,语言应当通俗易懂,实施针对性指导,改善不良情绪。 积极进行术前宣教,包括手术计划、术后早期进食、早期下床活动、戒烟戒酒重要性、术前饮食习惯等,让患者了解并积极配合后续的治疗方案。 (3)实施术后康复护理:在术后—12 周,在家属或护理人员协助下,实施主动锻炼,包括交替抬腿等,患者病情稳定以后,指导患者下床活动,在家属陪伴下每天散步,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吃饭、穿衣等。 对被子、衣物等及时更换,保持皮肤干燥、干净,关注活动情况。 若患者活动疼痛敏感性高,主诉疼痛感受较为强烈,需遵医嘱应用镇痛药物治疗;对于剧烈疼痛患者,其身体虚弱,需合理补充营养液;对于疼痛程度轻患者,指导患者进行移情、冥想、深呼吸等放松训练,和患者进行沟通,采用面对面聊天方式,使得患者的疼痛注意力转移,疼痛阈值随之提高,继而缓解疼痛。 实施重力肌群锻炼:①脊柱后部重力肌群锻炼:患者应当背靠墙,身体前倾,展开双手,呈飞燕式背伸,作间接拉长肩胛带周围肌、背伸、关节屈曲等锻炼,每次共30—40 分钟,每天锻炼2 次。 ②实施骨盆周围重力肌群锻炼:患者在床上平躺,自然伸直双手,双腿将大腿内侧的盆骨肌肉带动,实施关节内旋、关节屈曲锻炼,每次共30—40 分钟,每天2 次。 ③实施脊柱前部重力肌群锻炼:患者需在床上平躺,自然伸直双手,开展伸展锻炼,每天需进行30—40 分钟,每天锻炼2 次。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强心理护理。 (1)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需要通过言语、动作、态度等,来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影响,增加患者的信任感。 由于脊髓损伤患者,往往都是突发的事故,这使得患者面临着生活状态、躯体功能、社会状态等的巨大改变,往往会产生极大的精神创伤,主要体现在焦虑、苦闷、恐惧、抑郁等。 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多交谈,对其想法、思想动态等有更多的了解,从而能够给予患者更多的鼓励、更多的关心,增加其信任感,有助于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患者治疗的配合度。 (2)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系统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需要讲解脊髓损伤的知识及进展,将现代康复医学只是和成功实例介绍给患者及家属,使其能够正视现实,增加战胜伤残的信心。 对患者的生活能力训练方法进行指导,比如,大小便的控制、使用假肢支具等,大部分患者通过训练,能够自理,逐渐可以适应以后的生活,这样有助于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3)充分利用心理治疗手段:在构建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上,护理人员能够在与患者沟通交谈的过程中,安慰、劝解和疏导患者的一些不良心理,使其焦虑、烦躁、抑郁的情绪得到一定的缓解,有助于更快地康复。 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法,来调节患者的负面情况。 护理人员可以为脊髓损伤患者,定期开展一些集体交流活动,让彼此能够得到鼓励和支持,有助于提高治疗的信心。 护理人员好可以对患者进行方式训练法的指导。 在日常生活当中,脊髓损伤患者面临着较多困难,这使得其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护理人员可以利用放松训练,来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干预,引导患者缓慢、稳定地深呼吸,想象一些美丽的大自然风景,或美好的生活场景,大概18 分钟左右,有助于减轻不良情。 (4)增加与家属的沟通:对于重度伤残患者来说,不仅本人会十分的痛苦,也会给家人带来很多的痛苦,有一些家庭成员难以接受这样的情况,其态度会对患者产生很大的影响,对此,需要加强与家属的沟通,让其认识到对患者的重要影响,需要其调整好心态,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增强治疗的信心,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排解不良情绪,更积极参与到康复治疗当中,这样有助于患者的恢复。 (5)叙事护理:①故事写作法。 护理人员组织病患在舒服的空间下落实主题与非主题写作,凭借故事写作方式表现病患内心情绪与人生价值观念等。 ②故事分享。 耐心倾听患者真实故事,包括担忧、烦恼等,细心观察患者在面对问题时的方式、态度,给予患者正面引导,分析故事中正面方向,给予患者积极向上的引导,树立正确生活观与工作观,并对于积极向上、正面地方给予患者肯定与夸奖。 积极与患者沟通,指导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态度接受现状,缓解负性情绪,采用拉家常方式,保持态度和蔼,给予患者关心。 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要求家属给予患者沟通、陪伴与安慰,预防患者不良情绪,降低患者心理负担。 ③阅读或观看她人叙事作品。 定期引导肿瘤病患凭借电影、纪录片、电视节目等方法观看倾听其他人的叙事作品。 协助病患重新寻找医治病症的勇气与自信,正确看待自身的生命作用。 组织病友交流会,鼓励患者分享故事,在分享环节中能够释放了自身累积的负面情感,依靠讲述、哭诉等表述方式释放自身的压力。 (6)网络平台互动:为患者建立一个开放、平等、共享、共进的沟通平台,指导患者积极参与,协助病患释放心理负担,医护职工凭借沟通平台,及时深入了解病患的真实看法,同时落实合理的健康宣教活动,一同承担病症所带来的影响。
利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对2 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估。 利用Barthel 指数对患者的生活能力进行评估。 自制护理满意调查表,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4]。 使用JOA 量表评估患者的腰椎功能,分数越高,腰椎功能越好,反之则越差。 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采取NHISS 量表测定[5]。 评估患者生命意义评分,使用生命意义评估量表进行评估,包含存在挫折、死亡接纳、苦难承受、生命控制等7 个维度。 评估患者生活质量,使用SF-36 量表进行评估,共0—100 分,100 分表示生活质量最好。
2 组患者在护理前,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比较,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经护理后,2 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下降,与护理前比较,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2 组,观察组4 周后焦虑、抑郁情绪更少,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 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评分对比(±s,分,n=33)
表1 2 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评分对比(±s,分,n=33)
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组别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对照组 68.96±7.93 42.26±6.84 65.45±7.85 35.37±5.14观察组 68.72±7.61 17.63±5.67 65.43±7.64 20.43±4.86 t0.56315.9250.34212.133 P0.6740.0000.7850.000
比较2 组患者护理前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护理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升高,与护理前比较有差异,P<0.05。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表2 2 组护理前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对比(±s,分)
表2 2 组护理前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对比(±s,分)
组别例数护理前护理后对照组3332.45 ±12.4745.47 ±22.46观察组3331.75 ±12.3561.62 ±24.43 t 0.7852.796 P 0.4120.007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腰椎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3。
表3 2 组护理前后腰椎功能评分对比(±s,分)
表3 2 组护理前后腰椎功能评分对比(±s,分)
组别例数护理前护理后对照组339.15 ±1.2819.57 ±2.43观察组339.09 ±1.1721.37 ±2.56 t 0.7929.859 P 0.4890.000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NHIS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4。
表4 2 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对比(±s,分)
表4 2 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对比(±s,分)
组别例数护理前护理后对照组3322.89 ±4.7611.85 ±2.17观察组3322.64 ±4.826.76 ±3.42 t 0.8127.982 P 0.3270.000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生命意义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5。
表5 2 组护理前后生命意义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n=33)
表5 2 组护理前后生命意义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n=33)
生命意义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组别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对照组 64.83±4.56 112.23±8.17 76.56±4.32 83.45±4.78观察组 64.91±5.73 98.86±9.25 76.43±5.09 92.36±4.94 t0.678 27.175 60.8957.894 P0.562 60.000 00.3240.000
对比2 组,观察组满意度更高(P<0.05)。 见表6。
表6 2 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急性脊髓损伤患者主要以青壮年为主,且大部分是由于意外事故造成的突然受伤,没有思想准备,也缺乏对疾病的了解,面对突然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使得患者丧失心理应对能力,精神伤害往往会超出肉体的创伤,从而出现抑郁、萎靡不振、自暴自弃等,再加上患者对家庭、个人未来等诸多方面的担忧,使得其心情非常的恶劣、焦虑暴躁等[6]。 相关文献报道[7],脊髓损伤后截瘫患者94%都有着焦虑和抑郁状况,这样的精神状态,会对治疗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脊髓损伤患者的心理特征如下所示:(1)隐性型与显性型心理问题:脊髓损伤患者会伴随胃肠道症状、血液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等,这种生理不适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 如脊髓损伤引起大小便失禁时,患者可能会出现羞耻、自卑等心理问题。 这种因临床表现引起的症状可以被当作是显性性心理问题。 脊髓损伤患者还会出现自尊心受损、社交障碍等问题,引起身心双重伤害。另外,显性型心理问题还包括脊髓损伤并发症诱发的焦虑。 脊髓损伤治疗难度大,因此,患者会有病情恶化、产生系列并发症等顾虑,增加心理压力,产生心理问题,以上问题则被视为隐性型心理问题。 部分患者担心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产生恐惧感,并担心他人讥笑、受到歧视,继而出现羞耻感。 (2)不同年龄人群特有心理问题。 中青年患者无论是在工作还是事业方面,均属于黄金时期,在患病以后,感情脆弱性增加,且在疾病敏感性作用下,心理特征具有独特性。 青年时期是创业与建立家庭的好时光,发生脊髓损伤属于沉重打击,伴随愤怒情绪,以及心灰意冷、无可奈何情感,恢复到正常心理状态还需要较长时间。 国内一项研究曾经指出[8],与老年人相比,青少年脊髓损伤患者有着更明显的绝望、焦虑、抑郁心理,对于治疗效果更重视,渴望获取康复知识,同时也会顾忌家庭变故、夫妻情感、子女照顾等多种问题。 青年患者往往需承担照顾父母、子女职责,在发病以后,需要由家人照顾,心理负担增加,自责与内疚情感将更重。 在急性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当中,运用心理康复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增强心理的适应性,对心理认知进行改善,从震惊阶段逐渐进行过渡,最终能够进入到承认、适应的阶段,这样使患者能够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大量实践表明[9],越早进行心理干预,就能更早地走出绝望、抑郁、自卑、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 在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注重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能够引导患者更理智地对待自己的伤残,正视现实,接受治疗,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恢复,提高生活能力,改善生存质量。 在本次研究当中,观察组运用了有效的心理护理,从多个方面为患者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规范护理的实施流程,通过细致的观察,恳切、真诚、热情的护理态度,积极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增强患者的信任感、舒适感、安全感,这样有助于对患者的想法、思想动态有更及时的了解,通过心理学知识,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不断的改善,消除不良情绪,建立稳定的心理环境,有助于生理的康复。 在心理护理下,患者往往能够正确的认识疾病,对其敢于面对,逐渐减少恐惧、抑郁等情绪,增加治疗的意志,提高康复的信心。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焦虑、抑郁情绪更少,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 脊髓损伤患者在长期恢复中,极易出现焦躁、烦闷、自暴自弃等负性情绪,不积极参与康复锻炼,对疾病恢复十分不利。 心理护理以患者为中心是护理原则,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优质、精细、全面护理服务[10]。 脊髓损伤患者治疗中实施心理护理,加强患者健康教育,通过讲述疾病知识,提升患者疾病认知水平,缓解内心负性情绪,同时确保患者保持积极乐观态度面对治疗,遵医嘱开展各项锻炼,具有显著应用价值。 叙事护理属于新型人文护理实践,将文化、历史、社会等因素带入到护理过程,将患者心灵的窗户打开,由医护人员共同见证患者心灵疾苦与疾病境遇,最终达成利益共同体。 观察组护理后腰椎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NHIS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表明在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心理护理,能改善治疗效果。 叙事护理是心理护理干预重要内容,是以叙事医学为基础发展而来,指具备叙事能力的医护人员通过吸收患者困境、故事,给予解释与回应,并充分尊重患者,提供给患者共情、生机的医疗照护,有效促进疾病的治疗,改善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在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康复中,心理护理的运用,有着比较积极的效果,能够调整患者的心态,改善其生活自理能力,有着较高的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