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娅林
摘要:《数的运算总复习》一课,是小学阶段数的运算学习的收官之作。站在总复习的节点,学生需要的不是运算训练,而是从整体上厘清各个算法之间的联系、理解算理的本质以及感悟算理的一致性,建构完整的、联系的、发展的认知结构。基于此,立足“计数单位”,沟通运算的本质;凸显“计数单位”,感悟算理的一致性;紧扣“计数单位”,建构完整的结构。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数单位;运算一致性;数的运算;总复习
一、课前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的“教学提示”中分别指出,“通过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有机结合,感悟计数单位的意义,了解运算的一致性”[1],“通过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进一步感悟计数单位在运算中的作用,感悟运算的一致性”[2]。
有关数的运算,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是分阶段编排推进的。有关加、减法,第一学段教学整数的加、减法,结合数的概念,当计数单位相同时,计数单位的个数直接相加、减;当计数单位不相同时,先“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使计数单位相同,再相加、减。第二学段教学分数的加、减法,当分数单位不相同时,先通分,使分数单位相同,再相加、减。第三学段教学小数的加、减法,借助计数器、方格图等易区分计数单位的计数工具,理解小数点对齐才能相加、减。有关乘法,第一学段、第二学段教学整数乘法,由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推导出乘法口诀,再结合具体情境将运算过程拆分成加法,最后借助竖式计算整数乘法。第三学段教学小数乘小数,先通过具体问题情境,将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算出积;再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推算出小数乘法的积;最后,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出一般算法。第三学段教学分数乘分数,先借助图示写出结果,再观察多个分数乘法的算式中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之间的关系,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一般算法。有关除法,由乘法推导出除法的商,再借助竖式计算整数除法;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将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借助真实情境,利用数形结合思想,从分数除以整数到整数除以分数,逐步归纳出分数除法的一般算法。
基于教材的编排和教学的阶段性,学生能充分地体会到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掌握算法。但是,较难感悟分数与小数乘、除法在算法上的联系和算理上的一致性,更无法感悟数的四则运算的一致性。因此,站在小学数学总复习的节点,学生需要的不是运算训练,而是从整体上厘清各个算法之间的联系、理解算理的本质以及感悟算理的一致性,建构完整的、联系的、发展的认知结构。笔者以为,《数的运算总复习》一课教学,可以紧扣计数单位,统整数的运算,帮助学生感悟运算的一致性,也为第四学段(初中)学习无理数、代数式的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实施
(一)立足计数单位,沟通数的认识与运算的一致性
1.追本溯源,沟通意义
师我们学习过哪些数?
生整数、小数、分数。
师上节课,我们复习了“数的认识”,知道所有的数之间是有联系的,都表示“多少个计数单位”。比如,8表示什么?
生8个一。
师4呢?12呢?
生4是4个一,12是1个十和2个一。
师看到这三个数,你想到了哪些算式?
生4+8=12,8+4=12,12-4=8,12-8=4。
师有加法和减法。如果把这里的8再分成4和4呢?
生4+4+4=12。
生3×4=12。
师既然想到了乘法,还有吗?
生12÷4=3。
师加、减、乘、除陪伴了我们六年,你真的了解它们吗?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它们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呢?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发现很多学生都按照各算式的形式割裂地理解算式的本质。)
生加法就是两个数相加,减法就是被减数减减数;乘法就是两个数相乘,除法就是被除数除以除数。
生乘法就是把相同的数加起来,除法就是平均分。
师其实,把若干个部分合成一个整体用加法,从一个整体中去掉部分就是减法。那乘法和除法呢?
生几个相同的部分合起来就是乘法。
生刚才说除法是平均分。其实,从一个整体中不断地减掉相同的部分也是除法。
师是的,其实这四种运算都和整体与部分有关。
数的认识是数的运算的基础,数的运算是对数的认识的“再应用”,它们都是基于计数单位进行的。因此,复习课伊始,立足“计数单位”这个核心概念,充分利用学生數的认识的学习经验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追本溯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的四则运算。
2.寻找关联,融会贯通
师(同步板贴)现在有“+”“-”“×”“÷”四张卡片。你觉得四种运算中谁和谁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上台来移一移,说一说。
生(上台移动卡片,把“+”和“-”放在一起)减法和加法有关:加法是把部分合成整体;相反,减法是把整体分成部分。
生(上台移动卡片,把“+”和“×”放在一起)乘法和加法也有关,乘法就是加法的简便计算。
生(上台移动卡片,把“÷”和“-”“×”放在一起)除法和减法有关,除法是减法的简便计算;除法和乘法也有关系,它们是相反的。
师原来它们彼此都有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除法是减法的简便运算。通过理一理,我们沟通了加、减、乘、除之间的联系。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数的运算”。
学生很容易理解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算理,但是对乘法和除法运算的算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很难将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算理迁移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中。究其原因,学生对四则运算之间的联系缺乏沟通,对运算的意义缺乏深度理解。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移卡片”活动主动比较四则运算,在不断地完善中感悟四则运算之间的关联,为深入理解四则运算算理的一致性打下基础。
(二)凸显计数单位,统整四则运算的一致性
1.图式明理,把握本质
师四种运算是互相关联的,而每一种运算都可分为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比如,同样是加法,整数加法、小数加法和分数加法之间的算法和算理一样吗?想弄清楚它们的异同点,你打算怎么办?
生举例子。
师特别好!举例子是数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先通过举例的方法来研究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加法。
(学生思考。教师巡视,发现一部分学生列举了一些较简单的口算,一部分学生写了竖式。)
师(板书,如图1所示)这个同学的例子很有特点,看出特别在哪里了吗?
生整数和小数中的数字是一样的。
师为什么在整数加法中,3和9对齐,但在小数加法中却不对齐计算呢?
生因为要数位对齐。在整数计算中,3和9都是个位上的数,分别表示3个一和9个一,可以直接相加;而在小数计算中,小数点对齐,数位才能对齐。
生3和9不在同一个数位上,3在十分位上,表示3个0.1;9在百分位上,表示9个0.01。
师原来,不管是整数的末尾对齐还是小数的小数点对齐,都是为了相同数位对齐。数位对齐就是计数单位相同,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那分数加法呢?好像和刚才的整数、小数不太一样。
生分母不一样,要先通分。分母相同,才能相加。
师其实,通分是为了统一分数单位,也就是统一计数单位。看一看你们自己举的例子,也是这样的道理吗?
生(齐)是的。
师在加法中,我们发现不同数的运算方法不同,但道理是一致的。其他运算的道理是不是也一样呢?四人小组内商量一下,你们打算研究哪一个?怎样研究?请将你的研究过程记录在学习单上。
(学生合作研究。教师巡视,发现很多小组选择研究乘法和除法。)
师很意外,没有小组研究减法,能说说原因吗?
生减法的道理和加法是一样的,太简单了。
(其他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你们真会学习,能够举一反三,发现减法中整数、小数和分数也是计数单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减。第三小组研究的是乘法,请带着你们的学习单上台展示、汇报。
(学生列竖式,将竖式的过程表达出来。)
生小数乘法可以转化成整数乘法。分数乘法就是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与整数、小数的乘法有点不一样。
师确实,乘法运算不像加法和减法运算那样容易看出计数单位。(出示图2)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例子,一起看一看。
师看明白了吗?说说你的感受!
生原来乘法运算中,不管是整数、小数还是分数,都跟计数单位有关。
生原来分数的乘法也跟计数单位有关。
师研究除法的同学发现了什么?
生小数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分数除法就是乘它的倒数。
师那它们有什么相通之处吗?
(学生沉默。)
师要想讲清楚分数除法的运算道理,还可以请图形来帮忙。(出示图3)分数除法,谁看明白了?
生12除以18就是求48里有多少个18。
师所以,除法其实也是计数单位的个数的运算。
加法运算的原理很容易迁移到减法运算,而乘、除法的算理本质学生很难一下子发现。教学时,教师通过横式的分解过程,凸显计数单位,向学生呈现小数的乘、除法计算过程;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本质上也是基于分数单位(计数单位)的运算。通过图式,将抽象的认识变直观,让算理“看得见”,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算理的本质。
2.反思比较,建立结构
师关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你有什么感受?
生原来这些计算都是有联系的。之前,我认为分数和整数、小数的计算不一样,其实,它们也有联系的地方。
生都和计数单位有关。
生原来除法也跟计数单位有关。
生加、减、乘、除的运算都是一样的。
师看来大家都已经看到了计算的本质,就是计数单位个数的运算。整数的加、减法计算时末尾对齐,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时数位对齐,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本质上都是使计数单位一样;乘、除法的计算也是一样的。
比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是学生感悟运算算理一致性的重要手段。教師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中找出共性,从变化中找出规律。其中,学生感触最深的是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小数除法的异同,虽然数的形式不同,计算方法不同,但在算理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计数单位个数的运算。学生的头脑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对四则运算的结构化认知。
(三)应用计数单位,深化四则运算的一致性
师(出示图4)这些计算对吗?如果不对,请说出错误的原因并改正。
生第一道算式,个位满十要进到十位,而不是百位。
生第二道算式,其实就是85个0.1乘16个0.1,应该是1360个0.01。
生第三道算式,小数点没有对齐,不能直接减。
生第四道算式,商的位置是错的。
师总结这些题目的错误原因,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
生数位一定要对齐,小数的小数点要对齐,这样计数单位才相同,才能相加、减。
生小数的乘、除法可以转化成整数的乘、除法,要特别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对齐,刚才我们研究过了,就是跟计数单位有关。
师在加、减法中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小数的乘、除法要关注小数点的位置。通过复习数的运算,你有什么收获?
生之前觉得计算很简单,没想到藏着这么深奥的道理。
生看不同的四则运算,它们之间其实都是有联系的,都跟计数单位有关。
生之前觉得分数和整数、小数没有什么联系,没想到都是相通的。
师看来大家对数的运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学习了六年的运算知识全都打通了,运用也更加灵活了!
算理是指“为什么这样算”,算法是指“怎样算”,算理是算法的依据,算法是对算理的总结与提炼。课尾,教师出示了一些错例,考查学生对计数单位的灵活应用,促进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四则运算的算理,从而打通算法形式不同的四则运算,灵活运用算法,形成计算技能,提升运算能力。
三、课后反思
(一)立足“计数单位”,沟通运算的本质
数概念的一致性是数的运算一致性的基础。课始,教师带领学生立足计数单位复习数概念,再通过4、8、12三个数组成的算式沟通四则运算的意义。接着,通过“移卡片”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理解四则运算的基础都是加法运算,为后续深入理解四则运算算理的一致性打下基础。
(二)凸显“计数单位”,感悟算理的一致性
算理是算法的依据,算法是对算理的总结与提炼。因此,学生只有理解并打通四则运算的算理,才能真正地灵活运用算法。教学中,教师先通过对比两道数字相同的竖式,引导学生沟通整数和小数加法运算的算理;接着,基于学生对加法运算算理一致性的理解,引导他们自主完成对整数、小数乘法竖式的解构和建构。然而,学生无法从竖式中直观感受乘法运算算理的一致性,尤其是分数乘法。因此,教师相机呈现整数、分数、小数乘法运算的横式,展示算理的分解过程,促进学生直观感悟整数、小数和分数乘法运算算理的一致性。再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理解整数、小数和分数除法运算算理的一致性。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反思,进一步感悟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本质都是将计数单位的个数进行分与合。
(三)紧扣“计数单位”,建构完整的结构
学生对数的运算的掌握是通过一册一册教材、一个一个单元以及一个一个课时的学习逐步累积形成。因此,四则运算的算法和算理在学生的头脑中大多呈叠加状态。总复习课上的梳理和练习,是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关联的认知结构的契机。教师紧扣“计数单位”这一核心概念,引导学生横向勾连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纵向勾连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厘清各个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算理的本质,实现了算理结构化,形成了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认知结构。
参考文獻: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