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军
摘要:劳动周主题活动,从活动内容、活动场域、特色活动、评价体系四方面整体策划。具体实施中,活动准备,确定适切的活动主题,安排活动日程,制定劳动方案,落实劳动细节;活动开展,依托课程基地现场参与劳动,借力“问学单”深度感知劳动,以跨学科的方式丰富劳动体验;活动评价,依托过程性评价单、问学评价表和问学成果展跟进。思考与启示有:要贴近学生生活确定主题,加强家校社合作,设计启动仪式,联通学科教学。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周;主题活动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劳动课标”)在“课程实施”中提出:劳动周是指每学年设立的、以集体劳动为主的、具有一定劳动强度和持续性的课外、校外劳动时间。我校的劳动周活动是以主题的形式来落实的。
一、劳动周主题活动的整体策划
学校从活动内容、活动场域、特色活动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整体架构劳动周主题活动,意在使学生养成自主探寻、乐学善问的习惯,建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敬畏劳动的认知,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意识,培育勇于创新、乐于劳动的精神面貌和劳动品质。
活动内容层面,除了落实国家课程之外,学校以培育学生劳动素养为抓手,整合多个学科,借力“春华秋实”课程,让学生在多样的劳动活动中动手动脑,提升劳动素养。同时,联结品格提升课程,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
活动场域层面,首先,学校的“儿童问学园”课程基地是江苏省级课程基地,着力建设了“一亭”——問学亭、“一廊”——启思廊、“一园”——无闲园、“一院”——三问书院、“一吧”——问学吧、“一馆”——中华服饰馆等六大主题活动场域,为学生校内劳动活动的开展提供优质场域。其次,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拓宽视野,开展社会实践,学校充分利用周边优质资源,打造“15分钟劳动教育圈”特色劳动活动场域,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南京市档案馆、南京方志馆、江苏省民防教育体验馆、苍山路社区等15分钟左右可到达的公益性教科文体场域。在这些场域里,学生沉浸式参与,全方位投入社会实践活动。
特色活动层面,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按照劳动课标中学生应知应会的劳动技能,列出劳动清单,确定不同的特色主题,组织多样的特色活动,促使学生体验生活,获得能力。
评价体系层面,学校遵循导向性、发展性和系统性评价原则,依托过程性评价表、问学评价单、问学成果展等,融合表现性评价和阶段综合评价。
二、劳动周主题活动的具体实施
劳动周主题活动是学校劳动课程框架下的系列特色主题活动。下面以首届劳动周主题活动为例,阐述相应的活动准备、活动开展及活动评价。
(一)活动准备
劳动周主题活动依据劳动课标设置,主要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立足三大类劳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劳动课标对各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任务,确定活动主题。
首届劳动周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因此选择的活动只能在校内进行。学校发动全体师生,依托劳动课程基地各大场馆,与课程研发中心合力确定了劳动教育周各年级活动主题,准备劳动材料,并安排专门的教师监督:一年级的活动主题为“叠衣物系鞋带”,准备的劳动材料为每人一件衣服和有鞋带的鞋子;二年级的活动主题为“画蛋编鸭蛋络”,准备的劳动材料为人手2套鸭蛋络;三年级的活动主题为“包饺子做馄饨”,准备的劳动材料为饺子皮、馄饨皮、肉馅、配菜等;四年级的活动主题为“蔬菜我会做”,准备的劳动材料为各类蔬菜;五年级的活动主题为“一起学包端午粽”,准备的劳动材料为粽叶、糯米等;六年级的活动主题为“仿制传统服饰”,准备的劳动材料为汉服打版纸样、裁剪工具、布料等。
主题确定后,活动日程的安排,都是在教师指导下,以班级为单位,依托“儿童问学课堂”的问学单,制定相对具体的劳动方案,落实劳动细节,以此训练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筹划思维。
(二)活动开展
劳动周主题活动的开展程序为:先利用周一国旗下讲话的时间,做简短的启动仪式;接下来,尽量在一周的时间内完成劳动任务,周五汇报成果。
1.依托课程基地现场参与劳动
学校的课程基地场馆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场域。在劳动周期间,课程基地多馆联动,为学生的劳动提供优质场域。
在首届劳动周期间,各场馆合力支持学生劳动愿望的达成。以受学生热捧的中华服饰馆为例,开馆之初,就有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到该馆围观。六年级的“仿制传统服饰”主题活动就在中华服饰馆开展,主要是带着学生仿制汉服。仿制汉服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做针线活,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通过汉服仿制去认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上表现出了对中华传统服饰的浓厚兴趣,查找了很多相关资料,了解了传统服饰的历史,有不少学生表示能自主制作一套传统服饰是自己今年最大的愿望。正值劳动周,教师带领六年级学生购买相对容易制作的汉服裁剪纸样,在中华服饰馆组织大家分工合作,铺开布匹,按照纸样画线、裁剪、手缝……在场馆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一周时间内合作完成了一件手缝的外褂。虽然学生仿制的汉服并不精致,但在整个劳动周里,他们合理分工,认真劳动,协作劳动,体悟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培养了耐心细致、有始有终的劳动品质以及不畏困难、积极探索、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这是他们最大的收获。
2.借力“问学单”深度感知劳动
“问学单”是“问学课堂”的重要媒介。在劳动周主题活动中使用“问学单”,能有效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呵护他们勤学好问的天性。[1]劳动周主题活动中,学生利用“问学单”记录劳动中发现的问题、劳动实践过程和劳动自我反思等内容,积极思考探究,收获了不少劳动成果。
四年级“蔬菜我会做”主题活动的主题,源于学生在学校课程基地的“无闲园”种植大蒜、青菜、茄子等多种蔬菜的经历。为了让学生对这项劳动的感知更为深入,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使用了“问学单”。“问学单”中设有“蔬菜百问”“蔬菜料理”“劳动成果展示”“劳动成果评价”四个板块,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通过查询资料、请教他人等方法制定劳动流程,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劳动过程,展示劳动成果。在“问学单”的指引下,学生经历整个研究过程,从挑选蔬菜、处理蔬菜、烹制蔬菜和品尝蔬菜中,感受到了劳动的美好,丰富了劳动的经验。展示环节,有的学生进行了现场讲解,有的学生播放了制作的小视频,还有学生现场制作在这一周里学会的美食,与同学、老师共享。
3.以跨学科的方式丰富劳动体验
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想等,可以实现资源互补,从而优化劳动教育过程,整体提高劳动教育的成效。[2]
二年级开展的“画蛋编鸭蛋络”主题活动,是在科学教师介绍热传递的知识后开启的。学生用在科学课上获得的知识在家中煮蛋,自带煮熟的蛋到美术课堂,在美术教师的指导下画蛋,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编鸭蛋络。
同样,在六年级的“仿制传统服饰”主题活动中,学生刚开始觉得做衣服很简单,以为将剪出的不同部件的面料缝合起来就能做出一件衣服。实际操作中,他们发现,做衣服是系统工程:需要链接历史学科的知识来辨别古代服饰的款式,需要链接美术学科的知识来为服饰配色,需要结合劳动技术学科的知识去操作……多个学科的知识充实,保证了活动的顺利推进。
(三)活动评价
劳动周主题活动的评价融合表现性评价和阶段综合评价,主要依托过程性评价单、问学评价表和问学成果展三种评价载体。
在首届劳动周主题活动中,教师更多采用了学生喜欢的问学成果展形式进行评价。学校在疫情防控允许的条件下,让每个班邀请3—5名家长进入班级,和学生一起完成劳动展示活动。在劳动过程中评价和分享学生的劳动成果,并及时在班级群里发布评价信息,让学生现场体会劳动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可以看到,五年级的学生参与“一起学包端午粽”主题活动后,都学会了包粽子。当他们剥开自己包的粽子时,脸上的激动和兴奋无法掩饰。三年级学生参与“包饺子做馄饨”主题活动后午饭就是自己包的馄饨和饺子。他们咬下每一口都那么小心翼翼,生怕一下全吃完。二年级学生在编完鸭蛋络后,将自己画的蛋装进蛋络时的满足,也不亚于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的感受。他们纷纷将鸭蛋络挂在胸前直到下午放学,见到家长的第一时间就炫耀自己的劳动成果。
每个主题活动中,师生都会共同评出像“粽子巧手王”“编制鸭蛋络小能手”“饺子馄饨王”“乐于助人小能人”这样的荣誉称号获得者,教师也建议所有学生将本次劳动周活动的精彩瞬间存进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此外,学校还牵手对口学校,介绍评价劳动周主题活动开展情况、成果总结情况,并推广好的做法。获得好评的学生劳动成果,会以“问学小故事”的形式,在学校劳动成果集《学习就这样发生了——一百个问学故事》中展示出来。
三、劳动周主题活动的思考与启示
学校劳动周主题活动开展一年来,成效显著,带给我们诸多思考与启示。
(一)要贴近学生生活确定主题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念,是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劳动课标也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劳动内容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
劳动周主题活动的主题确定,应该贴近学生生活,让劳动随时发生。比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生活经验尚不够丰富,贴近他们生活的劳动主题活动,应是他们有能力去完成的劳动。在一年级的教室里,经常会看到学生将脱下来的衣服随意塞进柜子里的现象。虽然有些学生在幼儿园已经学会了简单叠衣服,但到了小学,如果教师疏于管理,这种习惯就会逐渐退化。也有很多学生还不太会系鞋带,踩到鞋带而摔倒的安全事故还时有发生。由此设计的“叠衣物系鞋带”劳动周主题活动,让叠衣服、系鞋带的劳动随时随地发生,较好地保证了学生好习惯的延续。
(二)要加强家校社合作
建立家校社三位一体、多元协同的合作机制,既能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的支撑作用以及社会力量的引导作用,也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构建整体融通式的劳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
学校带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和社区志愿者一起为美化自己的小区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带学生走进江苏省民防教育体验馆,了解人防工程,培养劳动安全意识;带学生走进南京方志馆的展陈馆,熟悉南京人民的劳动历史,认识互动区的老物件、老照片等。
学校还通过发倡议书和任务单,发动家长参与劳动周主题活动,促使他们在与学生交流劳动感受时,认识到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劳动机会。
家校社的合作,让劳动教育更丰满,活动更丰富。以五年级的“一起学包端午粽”劳动周主题活动为例,学生先通过网络查询,获取包粽子的方法。之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尝试包粽子,并将遇到的问题整理出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学生提议到社区寻求帮助。社区很快派出几名包粽子能手志愿者走进课堂,手把手教学生包粽子。三年级的“包饺子做馄饨”主题活动中,家长志愿者、社区志愿者走进课堂,和教师一起手把手教学生包饺子做馄饨。
(三)要设计启动仪式
不同的仪式,在劳动周主题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有助于营造劳动氛围,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培养学生的劳动品格。
周一升旗仪式上,进行“中华小当家,一起劳动吧”首届劳动周的启动仪式。大队辅导员在启动仪式上,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在仪式中感受“劳动最光荣”的神圣感,激发学生的劳动动机。在启动仪式上,学生满怀期待的眼神和压抑不住的兴奋,无不透露着他们对劳动的向往。启动仪式之后,教室里的“问学吧”上陆陆续续贴上了学生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校园里经常有学生围着教师谈论自己的劳动经历,表达自己积极参与劳动的向往。可见,他们的劳动动机被激发,潜在的劳动能力被激活。
(四)要联通学科教学
劳动教育和学科教学息息相关。劳动周主题活动要与平时的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随时渗透劳动观念,帮助学生灵活转变学习方式,拓宽学科学习的广度,深入劳动。
劳动周主题活动中,不同学科的教师有意识地结合所教学科,向学生传递相关的主题活动劳动信息,深化学生劳动意识。比如,三年级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年、月、日》时,针对问题“为什么普通年份每4年有一个闰年,而整百年份每400年才有一个闰年”,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到古代人民通过长期的劳动,积累智慧,发现规律,方便后人。由此,学生意识到,有智慧的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未来,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在劳动周主题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投入有智慧的劳动。再如,三年级科学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研究土壤”单元,教学生制作腐殖土,向学生传递了“可以将秋天的落叶制作成腐殖土”“可以将春天修剪草坪时剪下来的草制作成腐殖土”等信息,启发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制作腐殖土的更多办法。学生也因此认识到,制作腐殖土,既能节省运送垃圾产生的费用,又能变废为宝,实用环保。由此,他们在参与劳动周主题活动时,也有意识地滲透“变废为宝”“实用环保”的劳动观念。
劳动周主题活动,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和动员;有机整合现有的劳动空间,重视劳动实践,鼓励学生立足动手做;重视以跨学科学习的方式指引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促进了学生劳动核心素养的发展。劳动成果的分享成为有效的评价方式,志愿者的加入,加持了整个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学科融合,促进了劳动周主题活动的开展,劳动周主题活动的相关实践,让学生的学科知识更丰满。
参考文献:
[1] 赵爱珍.小学语文问学课堂中问学单的内容构成和设计策略[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5(5):43.
[2] 张彤.浅谈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意义[J].教育界, 2021(43):70-72.
[3] 张喜梅.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社协同共育探究[J].新智慧,2022(2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