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
【摘要】 目的 探究脑卒中偏瘫(hemiplegic stroke, HS)患者运用起立床辅助运动训练对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沈阳七三九医院康复科住院的172例H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起立床辅助运动训练,对比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下肢肌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PASS和Berg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PASS和Berg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下肢肌力评级无0级、1级、5级者,2组的3级下肢肌力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2级下肢肌力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级下肢肌力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B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HS患者应用起立床辅助运动训练的康复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运动和平衡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起立床;运动训练;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01-0142-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01.046
偏瘫又称为半身不遂,系指身体同侧的上下肢体、脸部肌肉的运动功能障碍,常见于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偏瘫症状或体征存在轻重程度的分级,与脑卒中导致的脑组织损伤存在相关性。目前,针对偏瘫治疗主要以药物或营养或休息为主,也有采用针灸或按摩的治疗方式,或单一的运动锻炼,结果显示对于肢体功能恢复没有明显作用,患者的生活质量较低,给家庭、社会均带来沉重的负担。起立床能帮助患者较好地完成从仰卧位到站立位、低重心到高重心的过渡,在起立床辅助下进行运动训练,能帮助患者尽快适应立位状态,提高躯干和下肢的负重能力,以及立位状态下对颈部、胸部、腰部和骨盆的控制能力等,并逐步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1-3]。因此,为进一步明确起立床辅助下运动训练的作用,本研究选择172例HS患者进行了随机对照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沈阳七三九医院康复科住院的172例HS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6例。对照组中男45例,女41例;年龄46~62岁,平均年龄(55.32±3.46)岁;病程2~15 d,平均(7.42±1.24)d。观察组中男44例,女42例;年龄42~65岁,平均年龄(56.22±3.54)岁;病程3~17 d,平均(7.22±1.34)d。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可比性高。本研究已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患者首次发病,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并且有偏瘫症状;②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能积极配合康复治疗;③双下肢不存在影响治疗的疼痛;④临床资料完整;⑤患者及家属知晓研究目的及流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的体位性高血压患者;②精神疾病患者;③合并明显的活动障碍或肢体障碍并发症,如骨折或关节疾病;④伴眩晕、耳鸣等前庭功能紊乱疾病;⑤认知功能障碍、意识障碍。
1.3 方法 (1)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治疗,具体包括:①药物治疗:主要为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药物。②康复训练:主要为肢体运动训练,如伸屈肘、双上肢上举、双下肢抬腿、翻身、牵伸躯干肌、仰卧位屈膝运动等,每日2次。并配合电疗,每日2次。(2)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起立床辅助运动训练,主要内容为:①双下肢支撑负重训练:患者平卧于起立床上,不在下肢或者躯干的部位系绑带,治疗师控制起立床,将其抬高到适当的角度,并帮助患者的双下肢弯曲到一定角度,使其刚好能够主动站起。10~15次/组,3~5组/d,训练过程中起立床的抬高角度根据患者双下肢功能提高逐渐增大。②患侧下肢支撑负重训练:患者平卧在起立床上,不使用绑带绑任何下肢或者躯干部位,治疗师控制起立床,抬高到适当的角度后,帮助患者将健侧的下肢抬离支撑面,使下肢正好能支撑自身的体重。为避免患侧下肢出现过伸现象,可以在患侧的膝关节后垫上软枕或者毛巾卷,维持时间5~10 s/次,10~15次/组,3~5组/d,随着患者患肢功能的提高逐渐将起立床的抬高角度增大。雙下肢交替屈髋屈膝训练:患者平卧于起立床上,不在任何下肢或者躯干部位系绑带,治疗师控制起立床,将其抬高到适当的角度后,帮助患者将双下肢做交替抬起的动作,使患侧下肢正好能主动或者在有辅助的情况下抬离支撑面;为避免患者的患侧下肢出现过伸现象,可以在患侧的膝关节后面垫软枕或者毛巾卷,维持时间5~10 s/次,10~15次/组,3~5组/d,训练过程中,随着患者下肢功能的提高,逐渐增大起立床抬高角度。躯干平衡协调训练:患者平卧在起立床上,将骨盆固定,治疗师将起立床的角度调整至适当范围内,使患者刚好能够支撑自身的体重,叮嘱患者在保持躯干直立的情况下,将自己的重心按照前、后、左、右的顺序进行旋转移动,要求患者主动或者在辅助下完成自身能够完成的最大幅度,每日1次,每次训练时以患者主观感觉到疲劳或者治疗师认为患者的功能在下降为度,最长时间不可超过30 min,训练过程中随着患者下肢功能的提高,逐渐增大起立床抬高角度。治疗前,应指导患者掌握正确使用应急开关装置的方法,并告知如果出现任何不适,应及时按下应急开关。所有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月。
1.4 观察指标 (1)运动功能:通过Fugl-Meyer量表(FMA)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FMA量表包括17项,每项0~2分,总分为34分,评分与运动功能呈正相关。(2)平衡功能:比较2组患者姿势评定量表评分(PASS)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PASS量表包括12项,每项0~3分,总分为36分,评分与恢复程度呈正相关;Berg量表包括14项,每项0~4分,总分为56分,评分与平衡功能呈正相关。(3)下肢肌力:应用徒手肌力评定分级(MMT评级)对治疗后2组患者的下肢肌力进行评定,由弱到强共分为6级。评级标准:①0级:无可见或者可感觉到的肌肉收缩;②1级:可触及到肌肉的轻微收缩,但无关节活动;③2级:在消除重力的姿势下能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④3级:能抵抗重力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但不能抵抗额外的阻力;⑤4级:能抵抗重力和一定的额外阻力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⑥5级:能抵抗重力和充分的阻力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4)日常生活能力:比较2组Bathel指数(BI)评分,总分为100分,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关。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的FMA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平衡功能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的PASS和Berg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ASS和Berg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2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肌力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的下肢肌力评级无0级、1级、5级者,2组的3级下肢肌力率差异不明显(P>0.05);但观察组2级下肢肌力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级下肢肌力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的BI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多数伴随偏瘫表现,系康复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偏瘫主要是指脑卒中后脑组织损伤或神经损伤,导致肢体、面部肌肉等出现运动功能障碍或丧失,患者会出现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严重增加社会负担。文献[4-6]提示,近年来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60%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偏瘫症状,后期的康复训练对于肢体功能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引起足够重视。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栓子脱落等多种因素会导致脑卒中的发生,抗凝药物和溶栓药物的合理使用可使脑组织血流再灌注和血管通畅。根据WHO数据显示,HS患者在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下,1年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可提高60%。對于大多数偏瘫患者来说, 瘫痪侧的下肢功能障碍、肌力不足, 关节活动不充分, 重心转移障碍, 运动模式异常等因素, 直接对运动功能恢复造成不利影响,给予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既往研究显示,康复训练主要是单一重复地进行肢体活动,并不能达到显著的运动功能恢复效果。起立床通过HS患者自主活动和抗自身重力的运动,可对偏瘫患者达到理想的功能训练,促进肢体功能恢复[7-10]。
本研究中,相比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MA、PASS、Berg、BI评分均显著更优(P<0.05),观察组4级下肢肌力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级下肢肌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起立床辅助的运动训练对于偏瘫患者的运动和平衡功能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能有效提高下肢肌力,进而提升日常生活能力。起立床辅助下的运动训练可提高躯干和下肢的自身负重能力,同时可增加颈胸腰在站立状态下的自我控制能力,为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打下良好基础[11]。另外站立状态下自身重力可对关节和躯干的肌肉进行有效挤压,由此可刺激肌肉本体感受器,从而可增加肌张力,促进运动功能恢复[12]。
综上所述,对HS患者应用起立床辅助运动训练的康复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运动和平衡功能,具备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发明,刘蓓蓓,苏彬,等.起立床辅助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12):1172-1173.
[2] 龚燕.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配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9):3299-3300.
[3] 王莺.早期应用卧式功率自行车及电动起立床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9,26(7):45-46.
[4] 刘焕标,李丽蓉.电动起立床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6):86-87.
[5] 刘鸽.早期应用电动起立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19):69-70.
[6] 谢瑞娟,石翠霞,邓潫,等.起立床强化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足内翻60例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228-230.
[7] 张文香,马光红,葛美慧,等.利用强化坐位起立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改善效果分析[J/CD].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95):47.
[8] 罗玲华.电动起立床强化针刺疗法对预防脑卒中后足内翻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5,28(48):126.
[9] 吴圆圆,梁海玲.穴位电刺激配合电动起立床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康复期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7):77-79.
[10] 蔡亦强,郑兢,吴赛珍,等.早期起立床站立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12):924-925.
[11] 杨舫容.强化坐位起立训练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140-140,141.
[12] 何惠燕.早期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2):269-270.
(收稿日期:202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