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荣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学科。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作业设计应体现以生为本的导向,注重情境化、实践性、开放性和多元性,在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通过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不断优化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的效果。
作业的情境化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课程内容的回顾、反馈、应用、创新和拓展。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预习作业、课堂作业、课后作业都应关注作业的情境化设计,帮助学生搭梯子,有铺垫,有支架,让学生产生“跳一跳、够得着”的作业体验。这有利于提高学生作业的完成度和有效度,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触发更生动的课堂生成。
例如,在教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课时,笔者播放江苏省科技创新大赛获奖者发明的自动纱窗清洗机的视频,给学生展示同龄人的风采,并提出思考问题:我们的同龄人为什么能在省级科技大赛上获奖?这样有情境、有思考,在问题驱动下的作业设计,能激发学生学好课程的兴趣与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教学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相配合。思政课必须体现实践性,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价值,有效落实课程育人的目标。动手实践类的作业形式丰富多彩,实践操作、调查问卷、情景模拟等方式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笔者在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这一内容时,创设了较为贴切的实践类作业:请你围绕教学内容,拟定一堂班会课的主题,并设计活动环节。学生联系已有经验,结合教学内容,确定了班会课流程:①确定班会主题(学英烈保护法,弘扬民族之精神)、主持人;②发放相关法律文件;③收看与英烈保护法相关的视频;④请老师进行解读;⑤同学们谈感想、谈收获。师生共同对设计的流程进行优化和完善,并据此实施。这一实践类作业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提升了他们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道德与法治课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愿意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作业的形式开放、自由,呈现出全面性和丰富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辩证性思维,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展示独特个性和思维的多样性。
例如,在讲授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一知识点时,笔者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很多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比如有学生展示了2011 年至2021 年十年间老龄化人口数量的柱状图,有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表现,还有学生采访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学生们通过丰富多彩的预习作业,具体而全面地展示了自己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一问题的理解,在自主完成预习作业的过程中初步掌握了相关知识点。同时,学生以项目化、小组化的形式完成作业,很好地发展了团队意识、协作意识等,这对开展有深度、有广度的高品质课程学习大有裨益。
作业是学习评价的重要手段。多元的作业评价是指向学生未来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思维导向。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作业评价不能仅局限在知识点的习得上,而要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兼顾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以及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应用水平。
例如,在教授《守望精神家园》这一课时,笔者布置了相关记忆类的题目,并鼓励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自己的记忆效果。简单的背诵固然能够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不利于形成承前启后的知识架构和系统性的思维习惯。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能够帮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体系的梳理与建构,及时查漏补缺。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系统思维,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设计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在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中不断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学以致用、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