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调查小学教师职业发展困境,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及学校层面提出有利于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建议,包括国家政策支持与家校合作沟通、创设和谐稳定的工作环境、完善小学教师管理体制与评价机制等,以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 职业倦怠 小学教师 情绪耗竭 低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9-0021-06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旨在贯彻国家新发展理念,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要求。2022年10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作了《关于有效减轻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情况的报告》,提出进一步增强落实“双减”决策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坚持“巩固、深化、防风险”的思路,充分发挥部门合力,健全长效机制,强化日常监督管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务求做到标本兼治。由此可见,国家高度重视学生学业压力负担过重的问题,着力解决学生课后作业繁多、学业负担重等现实问题。
“双减”政策能否有效落实,取决于学校教育能否实现“提质增效”,而学校教育“提质增效”的具体实施者为教师。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面对学习基础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以及“提质增效”的紧迫感和压力感,无形中压力倍增。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教师群体成为职业倦怠的“重灾区”,表现出一定的情绪衰竭与低效能感的负面心理情绪,职业倦怠感不断增加。
一、小學教师职业倦怠的内涵
(一)倦怠的含义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中文的历史流变中“倦怠”的含义较为丰富,孔子提出“诲人不倦”强调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产生厌烦的情绪。《辞海(第七版)》中“怠”字的释义有“懈怠;懒怠”“轻慢;怠慢”“疲倦”。《礼记·礼器》中第一次将“倦”“怠”连用,其中写道:“季氏祭,逮闇而祭。日不足,继之以烛,虽有强力之容,肃敬之心,皆倦怠矣。”其含义表示感到疲惫不堪。《当代汉语词典》中对“倦怠”一词的解释为疲乏懈怠。
(二)职业倦怠的研究
1.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在外文的历史流变中,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于1960年出版的A Burnt-out Case首次将“倦怠”一词引入人们的视野,通过阐述建筑工程师在承受工作压力的情况下产生的消极情绪与消极心理,表示“倦怠”(burnout)的语义。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将“倦怠”一词援引至专业领域,界定为“描述工作个体因时间长、工作量大与高工作强度的因素所导致的超负荷的负面症状”。美国学者裘尼斯(Cherniss)认为,个体职业倦怠界定为因自身付出与回报结果不平衡的情况下产生的负面情绪。美国学者戈尔德(Gold)与罗斯(Roth)根据心理干预模型,将职业倦怠解释为个体知觉中未达到需求指标与完成期望的矛盾冲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拉奇(Maslach)和以色列心理学家派内斯(Pines)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以问卷的调查方式确定了职业倦怠三个维度的主要特征:情绪倦怠、去人性化与个人成就低,并以MBI(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问卷来评估工作者的职业倦怠情况。美国心理学家萨拉森(Sarason)从社会历史角度,根据倦怠的社会条件对倦怠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其认为倦怠是个人特征与社会面貌在心理层面的综合反馈的一种心理反应,在社会条件层面无法与个人层面的情境相适应时,难以保持对服务的投入质量。
职业倦怠最初尚未涉及“教育”与“教师”领域,其研究对象大多围绕“人机工作”与“专业助人行业”。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最初的职业倦怠研究尚未涵盖“教师”一词。然而,由于家校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激化,人们开始将视野转移到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关注。1981年,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和美国学者杰克逊(Jackson)从三个维度编撰了MBI倦怠量表,其中以情绪衰竭的9个项目为核心,包括去人性化5个项目与低成就感8个项目。当教师感到成就感较低时,形成心理学层面的“学者型的无力感”,时常在生活中感到失败与挫折,降低教师对于职业工作的归属感与荣誉感,减弱其自身主观能动性。
2.国内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一是职业倦怠量表研究。职业倦怠的研究分析引入中国后,引发学术研究者的激烈讨论,国内研究者结合国外文献与量表数据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了本土化分析与探索。伍新春等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平均每10位小学教师便有6位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教师队伍基于对教育效果的强烈追求,产生了不安情绪与恐惧心理。王国香等人依托MBI倦怠量表的研究基础,对职业倦怠进行中国本土化研究,形成EBI(Educator Burnout Inventory)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形成了较好的信度指标。王芳等人基于对教师职业枯竭量表的内容,在三维基础中提出知识枯竭的新维度,形成本土化职业倦怠量表。
二是“双减”政策下职业倦怠的研究。孙玉皎老师在《“双减”背景下的农村学校班主任工作探究》一文中认为,在落实“双减”政策、开展素质教育以及减负增效的过程中,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着全新挑战,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导致职业倦怠可能性增加,应从调整工作状态、提高班级管理能力、改善班级管理模式及创新实践手段等方式改善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困境。赵天舒通过解析教学效能感、职业倦怠的概念及其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对“双减”政策影响下导致中学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降低、职业倦怠增加的归因进行了分析,从教师角度和学校角度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陈雪认为,“双减”政策的落实无形中加重了教师在校工作负担,主要表现为在校时间延长,青年教师没有充足时间思考自身职业规划发展,成熟教师无法兼顾家庭与工作的情况,再加上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小学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重灾区”。
目前,学术界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取得了颇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一些学者和研究人员通过对职业倦怠开展了一系列实证研究,从元分析、验证性分析与交叉检验几种方式验证了Maslach与Jackson提出的职业倦怠的三维度定义的有效性。连榕根据Maslach编撰的MBI量表编制了《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21道测试题,分为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及降低效能感三个维度,一致性系数为0.883,分半信度为0.801,基于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许渭生和韩海燕从情绪疲劳、认知衰竭、人际疏远和价值衰竭四个维度编制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量表》,问卷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在0.013—0.327之间,因素间与总分间的相关为0.354—0.703。因素之间的相关明显小于因素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表明量表具有一定的效度。王晓春等人根据精力枯竭、热情枯竭和职业成就感丧失三维度编制了《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量表》,采用精力枯竭、热情枯竭和职业成就感丧失等三维度对应Maslach职业倦怠概念中的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低效能感。因此,从操作定位而言,目前学术界普遍接受并投入使用的是Maslach与Jackson的职业倦怠三维度的定义,本研究也将依据此概念作为研究开展的理论基础。职业倦怠是一种心理层面的综合病征,指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教育,个体在长期压力下的一种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与低效能感(Personal Achievement)的症状。
(三)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特征
1.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
在职业倦怠的情绪引导下,教师易出现情绪耗竭的心理作用。情绪耗竭又会产生社会退缩行为、对他人产生怀疑、无力感以及失眠问题等躯体反应现象。当教师产生情绪耗竭的心理作用时,常常会在工作中感到身心疲惫,容易出现烦躁、易怒及自暴自弃行为,属于在教师职业倦怠层面常见且易被察觉的情绪特点。
2.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
教师的职业倦怠特征通常伴随着教师的人际交往行为。当教师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时常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自己、同事、家人及学生等,意味着去人性化打破了个体对自我的积极认知,如自我肯定、自尊心等。长此以往,教师会在人际交往维度出现异样的行为,产生多疑、猜忌的心理,易出现以讥讽的言语攻击同事、学生的现象;面对学生的情绪问题采取抵触方法应对,甚至出现拒绝接纳学生的现象。
3.低效能感(Personal Achievement)
自我效能感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在某一水平上完成某项活动是否具有相应实力的评判、信念或个体自我的把控与感知。低效能感的教師在职业工作中容易产生工作结果与预期不成正比的心理,导致对自身评价趋于消极,造成教师能力水平下降、教学效率较低、教学热情降低、忽视学生的态度等消极影响。
二、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本研究设计的问卷,在调查前已向被试者充分说明本次调研问卷仅作为学术研究,目的是让受访者能够遵从内心选择完成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描述了将要使用的问卷范围,采用7级量表,遵循“从未这样”记1分,“总是这样”记7分的规律,得分越高,表示被调查者职业倦怠的程度越高。问卷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含了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学历、任教年级、课时量、是否任班主任、是否任行政岗位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针对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设计,主要包括情绪耗竭、去人性化与低效能感的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第三部分是关于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量表。
(二)调查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为N市两所高校附属小学的教师。N市是我国热带水果、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以农业与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经济水平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N市作为省会城市,物价水平与房价处于省内较高水平。对于非本地人的小学教师而言,基本生活质量有所保障,但买房住房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各项福利指标与评优指标较少,教师补贴津贴较少。在测试过程中,笔者发放了问卷175份,成功回收问卷172份,问卷回收率达到98.29%。其中,有效问卷16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7.67%。样本总体情况为不同年龄层次、教龄层次、学历层次、岗位及周课时数的168位教师(见表1)。被试中男性28人(16.67%),女性140人(83.33%);被试年龄从30岁以下至50岁以上,其中30岁以下77人(45.83%),31—40岁50人(29.76%),41—50岁27人(16.07%),50岁以上14人(8.34%);教龄跨度从1年到15年以上,1—5年教龄74人(44.05%),6—10年教龄25人(14.88%),10—15年教龄19人(11.31%),15年以上教龄50人(29.76%);学历层次涵盖了大专、本科及硕士,其中大专8人(4.76%),本科149人(88.69%),硕士11人(6.55%);被试群体中分为有行政职务的教师和无行政职务的教师,聘任行政岗位教师21人(12.50%),无行政职务教师147人(87.50%)。周课时数从8节以下到16节以上不等,8节以下18人(10.71%),9—12节38人(22.62%),12—16节86人(51.19%),16节以上26人(15.48%)。
三、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一)情绪耗竭:传统角色与现代角色的冲突
随着人们社会意识的逐渐提高,我国传统思想理念中男性主导的单一传统家庭劳动力的壁垒已被打破,劳动力市场逐渐转化为夫妻双方的双薪模式,女性教师因受传统家庭角色的刻板印象干扰,存在需兼顾职业劳动与家务劳动双重压力的现象。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教师普遍存在职业晋升的“隐形天花板”,女性教师因怀孕生子、照顾家庭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在职位上升的过程中受到无形的阻碍。小学教师的职业属性由于其授课对象的不同、任务性质的不同导致了其职业因素的压力来源有别于其他学段的教师。
小学教师具有稳定的工作薪资、经常与青少年进行广泛的人际交往等特点。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师更多的照料与关心。“双减”政策实施后,小学教师往往承担着课后服务工作。经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本研究中家庭因素导致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情况,女性教师的紧迫感与疲惫感远高于男性教师。小学的女性教师相对于男性教师承担着母亲、妻子与教师等多重角色,女性教师在传统观念与生理特征的影响下,需要承担孕育后代与照顾家庭的责任,为人师、为人妻与为人母的角色处于角色交替与转变的过程。因此,情绪耗竭的职业倦怠现象更易在女性教师中体现。当女性教师难以用等量的情感诠释双重角色,小学女性教师的精力会陷入耗竭状态,便容易对工作丧失兴趣和热情,从而引发职业倦怠。
(二)去人性化:社会预期与现实因素的冲突
我国自古以来尊师重教,以圣人的要求推崇教师的职责。社会层面不断向小学教师施压,赋予较高的期望与需求。例如,社会层面的精英教育,家长层面的望子成龙,学生层面的道德教育、安全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等,都需要小学教师在学生成长关键时期承担起较大的责任。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知识技能教育工作始终是教师担心的关键问题,大部分教师经过一天的教学任务后会感到身心俱疲。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关于知识技能的教授这一项总体教师平均分达到4.905,男性教师平均分达4.905,女性教师平均分达4.904。较多的教师认为过高的社会期望促使基础教育知识体系不断改革,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有的小学教师由于内在职业价值观与外在职业认同感难以和谐统一,无法在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下保持满怀热情的工作态度,因此产生了去人性化的职业倦怠现象。
(三)低效能感:工作成本与工作回报的冲突
小学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复杂性与长期性的特点,因此小学教师普遍存在工作时间较长、教学负担过重的问题。调查发现,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限没有明确的时间分割点,不仅需要承担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而且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紧张与警惕,随时为学生解决学习或生活中的问题。小学教师每天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固定的8小时,每位教师每周需要参与为期2小时的教研活动或会议,新手教师每学期要求听30节其他教师的课,熟手教师每学期要求听25节其他教师的课,并且担负新手教师入职考核与听课记录等工作。当前的教育体系倡导科研型教师,有的学校根据教龄给不同教师划分科研任务,5年教龄以下的教师需承担校级课题,6—10年教龄的教师需承担县级(城区级)课题,10年教龄以上的教师需承担市级课题,要求教师根据课题完成情况撰写相应的课题报告,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然而,其中不乏专家型教师产生了知识枯竭的低效能感。这是因为专家型教師在早期所接受的师范教育过于学科化,在职业生涯与求学过程中容易陷入应试教育的漩涡,再加上所在学校专业发展机制不完善,所以逐渐游离于课程教学之外,对教学产生厌倦与畏惧心理。小学教育的长期性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抑或是教育个体的成长周期都很难在短期内有所体现,难以形成立竿见影的效果,无法像大学教师那样能够较快地看到自身的教学成效与工作回报。
面对科研层面与教学层面的专业性、复杂性与长期性的工作,小学教师常常会出现负面情绪,对工作产生抵触心理,对自身工作产生低效能感,造成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
四、缓解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一)国家层面应加大支持力度
1.完善小学教师管理体制
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越来越注重教师的生活水平及各项待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严格控制面向义务教育学校的各类审批、检查验收、创建评比等活动,未经当地教育部门同意,任何单位不得到学校开展有关活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指出,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未经教育部门同意,有关部门不得擅自进校园指导教师开展相关工作。通过切实减轻教师教学负担,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政府部门及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小学教师的表彰力度,通过物质表彰与精神表彰对小学教师工作给予认可,及时给小学教师进行“行政松绑”,保证小学教师的基本工作不受行政事务干扰;给予小学教师拒绝无关教学工作的权利,防止小学教师产生“越减负,负担越重”的疲惫感。
2.依法保障教师权益和待遇
国家应通过教育立法的手段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从宏观层面保障小学教师的权益与待遇,保证小学教师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与尊重;要进一步落实中央与有关部门关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政策要求,根据各地区小学教师的薪资水平、福利待遇等客观因素,合理调控各地区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小学教师生活福利、社会待遇、工作培训及晋升等问题,使小学教师对自身职业发展前景产生良性的预期并对自身职业产生归属感与依赖感。在实际工作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关注小学教师的生活问题与心理问题,提高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福利待遇,使小学教师的住房问题、医疗问题、在职进修问题与职称评审问题等合法权益有所保障,从根源上解决小学教师职业发展不稳定的问题,减少导致职业倦怠的消极情绪,使小学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体会小学教师职业岗位所带来的荣誉感与幸福感。
3.建立良好的公共社会信息体系
我国现阶段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与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使社会对小学教师职业缺乏深入与客观的认知,国家应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理解和关怀教师的环境,倡导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降低社会对小学教师职业的过高预期与认知偏见,以有效缓解与预防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宣传引导工作,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宣传小学教师的工作状况,及时发布国家有关政策,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号召社会群体打破对小学教师的陈旧观念与依赖感,给予小学教师正确的角色定位,使小学教师在工作领域得到相应的尊重与支持。
(二)学校层面应优化教育环境
1.完善小学教师评价机制
教师评价体系是影响教师工作成本与工作回报的重要因素,其主要目的在于对教师教学进行优化,激励教师不断向前发展,鼓励教师间相互学习。如果教师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就易导致教师产生争名逐利、非赢即输的竞争心态,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个人成就感较低的情绪倦怠现象。学校可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师评价机制,完善小学教师评价体系。例如,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不仅关注个人成果部分,而且关注个人师德师风表现、对教育系统及学校管理政策的相关建议、是否有助于学校发展等。评价内容不以授课班级的成绩及荣誉作为唯一指标,而应适当关注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过程中教师的表现。
另外,在實施教师多元化评价机制的过程中,应注意处理评价机制的统一性和灵活性。例如,新手教师正处于不断转化角色的阶段,知识体系还有待完备,应主要从教学常规与策略训练层面进行评价,注重考查他们对教学经验的学习与反思、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学习等,减轻新手教师在适应教学过程中对考评机制的心理负担;在实施教师考核与评价时,应将定性与定量、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过程与结果等标准有机结合,既着眼于教师的长远发展,又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引导教师不断学习,不断为学校发展献言献策,加强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归属感,使教师充分体会到对职业的满足感与荣誉感。
2.建立缓解职业倦怠的心理健康辅导机构
心理健康是应对职业倦怠的基础,健康的心理需要长期、稳定的教育环境,学校应创建面向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机构,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以良好的教育环境作为外在影响,尽可能降低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可能性。例如,学校可积极倡导小学教师自愿成立心理倾诉群体,构建小学教师相互协作网络交流平台,由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共同开展思想交流与学习研究,组成交流共同体。交流共同体的组织形式应较为多样,活动方式应较为灵活,活动主体具有自主性与平等性的特点,有助于教师通过互通资源、分享心得、答疑解惑等进行互动,在学校内部形成良好的支持系统。专家型教师能够帮助新手教师与熟手教师解决职业前景的困惑问题,缓解职业危机感,使新手教师与熟手教师明晰未来规划路线,规避误区。学校可通过教育技能分享与培训、集体活动等方式帮助教师宣泄负面情绪,并根据职业归属感对教师的情绪因素进行正向预测,提高教师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新手型、熟手型、专业型教师在交流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借鉴与分享,既有助于缓解职业倦怠,又能在社会群体中找到归属感,最终在校内形成持续性和谐稳定的工作氛围。
3.搭建家校亲属交流平台
学校应构建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预警机制,关注班主任、已婚教师、新手教师等易受“双减”政策波及的群体,搭建教职工亲属交流平台,从家校合作层面给予教师情感支持。调查结果显示,小学女性教师担任班主任比例较高,调查对象的168位教师中有56位班主任,其中有55位为女性。针对女性教师的工作性质,学校应积极开展教职工亲属交流会,搭建家校合作平台,与教师家庭紧密合作,确保教师照顾家庭之余能够安心工作。
学校搭建教职工亲属交流平台符合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家庭作为教师的避风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爱、关怀与归属感。学校搭建教职工亲属交流平台,能够使家人理解教师的工作强度与难度,了解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价值,给教师提供倾诉的机会,使教师舒缓教学压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职业倦怠感。学校领导也可通过教职工亲属交流平台充分理解女性教师的处境,适当减少女性教师的工作负担,使教师有适当的时间回归家庭。这样有利于女性教师传统角色与现代角色的和谐统一,缓解工作及家庭冲突产生的情绪耗竭现象。
“双减”的要义,在于为学生发展赋能,增加学生强健身心与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本文通过研究“双减”政策下小学教师的工作状况,根据小学教师的情绪耗竭、去人性化与低效能感的职业倦怠特点,探析引起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措施。国家、社会及学校应在薪酬待遇、工作安排上给予小学教师更多的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及时对小学教师的工作投入给予肯定,使小学教师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与工作职责,积极预防职业倦怠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马陆亭,郑雪文.“双减”:旨在重塑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79-90.
[2]姚佳胜,方媛.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减负政策文本计量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9(2):6.
[3]王毓珣,刘健.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小学减负政策变迁及走向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1):17-23.
[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七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22.
[5]陈澔注.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6]侯笑如,方颐,李晓燕.当代汉语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1:802.
[7]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3(1):62-64.
[8]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2):56-60.
[9]孙玉皎.“双减”背景下的农村学校班主任工作探究[J].成才之路,2022,730(30):125-128.
[10]赵天舒.“双减”政策背景下的中学英语教师教学效能及职业倦怠研究[J].亚太教育,2022(7):52-54.
[11]陈雪.减负提质的六条经验:以成都市Y小学对教师“减负提质”的价值与实施[C]∥“行知纵横”教育与教学研究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2:27-30.
[12]李书琴.西部农村初中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13]伍新春,齐亚静,臧伟伟.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特点与差异表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37-42.
[14]王国香,刘长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修编[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82-86.
[15]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5):568-574.
[16]连榕.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心理特征的比较[J].心理学报,2004(1):44-52.
[17]许渭生,韩海燕.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构建[J].中国特殊教育,2010(5):92-96.
[18]王晓春,张莹,甘怡群,等.中学教师工作倦怠量表的编制[J].应用心理学,2005(2):170-175.
[1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2019-07-08)[2022-12-10].h t t p : / / w w w. g o v. c n / z h e n g c e / 2 0 1 9 - 0 7 / 0 8 / c o n t e n t _ 5 4 0 7 3 6 1.htm.
[2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EB/OL].(2019-12-15)[2022-12-10].http://www.gov.cn/zhengce/2019-12/15/content_5461432.htm.
作者简介:苏钰雯(1999— ),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大学管理、工程教育。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