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伟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已意识到传统“填鸭式”教学对教学质量的负面影响。因此,很多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都能够在认真研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将课堂划分为课堂导入、知识讲授、巩固练习和知识总结等多个环节,希望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其理解并内化新知识,并促进其发展信息素养。其中,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对后续教学活动有着较大的影响。然而,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导入经验,经常会遇到课堂导入效果不佳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需要认真探索课堂导入的优化策略,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的进程。
从教育角度分析,“导入”包含两个要素,即“引导学生”和“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课堂导入是指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初,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进入到课堂学习状态的教育环节。当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在导入环节,遇到以下三种困境。第一,部分教师开门见山引入知识点。这种导入倾向主要是因为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教学内容复杂,课时有限,教师想要快速进入教学状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并巩固知识。但通过分析教育成果,可以发现,这种导入方法很难使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出现事倍功半的问题。第二,导入活动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部分教师能够认识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在备课过程中力求设计新颖夺目的导入话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却出现导入环节占用时间过长,影响教学进度的问题[1]。第三,部分教师能够设计精彩而简短的导入流程,但却花费了大量的教学准备时间。一些教师在设计导入流程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却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可以提升当下的教学质量,从长远角度分析,教师难以将更多精力集中于教学反思和教学研讨活动中,导致自身的专业成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课堂导入是师生之间思想交流与碰撞的第一个“音符”。教师通过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导入环节,摆脱了上述困境,可以高效完成教学准备工作,从而在导入环节就能让学生顺利进入到学习状态。导入内容能很好地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学生在导入环节的引导下,能高效参与后续学习活动,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师生共同在课堂教学期间“演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的目标。
鉴于优化课堂导入活动对教学质量提升的积极影响,本文将结合教学案例,分享几点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导入的优化设计策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喜好特点及近期的教学计划等灵活选择一种或多种导入策略,从而高效完成导入环节设计工作,并实现让导入为教学服务的目标。
课堂导入的设计要做到有的放矢,顾全大局。因此,在寻找课堂导入优化方法期间,教师要注意紧扣教学重点,增强课堂导入的针对性,在确保导入环节与整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前提下,再探索构思别致的导入语言和精巧有趣的导入资源,从而避免因过分追求“花哨”的导入形式而浪费导入时间。
以四年级《初识WPS 文字》教学为例,教学重点挖掘期间,教师要分析教材和学情。从教材角度分析:本课教学为四年级第一课,也是《WPS 文字文档》大单元教学的第一课。从学情角度分析:本课教学的内容相对简单,受到过往学习经历的影响,学生可以快速掌握“WPS 文字的启动与退出”“输入文本”“保存WPS 文字文档”等基础知识。因此,本次教学的重点为:帮助学生对WPS文档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激发学生深度学习WPS 文档的热情,并帮助学生明确最近一段时间的主要学习内容。这样,在明确教学重点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自然明确后续课堂导入设计流程:首先,教师要结合本次大单元教学内容,开发导入微视频。微视频中,教师可以通过剪辑和倍速播放等手段,展示一个精美的主题板报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设计和美化流程,突出“输入文字”“插入图片”“美化文档”“修饰表格”等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新知识的“神奇之处”,从而产生探究意愿。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与学生开展对话,介绍WPS文档,从而让学生对WPS 文档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最后,教师就可以自然引入本课课题,指出学生将通过本课学习活动,初识WPS 文字。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导入活动,实现了增强课堂导入针对性的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期待,使其能够长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近年来,启发式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多教师的认可[2]。通过启发学生思考,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其在学习期间获得更多的成就感,还可以有效锻炼其思维品质,强化其学习能力。鉴于此,在优化课堂导入设计环节中,教师也可以强化课堂导入的启发性,通过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感受到新课知识学习的乐趣,并使其能够在课前导入环节的辅助下,尝试独立探索简单的新知识,提升其课堂学习活动期间产生的成就感。
以四年级《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教学为例,本课教学重点为“在WPS 演示中插入剪切画、来自文件的图形和自选图形”的方法。虽然本课知识内容相对复杂,但学生在第五课《插入图片》中已经掌握了在WPS 文字中插入图片的技巧,鉴于此,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插入图片》一课的重点知识,并以此为支架引导学生探索在WPS 演示中插入图片的方法。首先,教师可以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在WPS 演示中插入图片的动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有哪位同学会在WPS 演示中插入图片吗?”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其次,教师可以设计本次课堂导入的关键环节:“虽然我们还没有学习新课知识,但是我们已经学过了在WPS 文字中插入图片的方法,大家还记得插入图片的流程吗?”这样,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就可以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教师也可以将导入环节作为本次教学的重要支架,辅助学生自主观察WPS 文字和WPS 文字演示菜单栏的异同点,使其自然受到启发,尝试使用“旧方法”完成“新任务”,并获取成功的学习体验。
信息技术教学期间,教师要突出课堂导入的生活化特征。很多小学生都希望自己可以“像大人一样解决问题”,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引入生活案例,使其意识到通过学习新课知识,可以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3]。需要注意的是,在生活案例设计期间,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讨论,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学生思考的动机,使其能够更快进入到课堂学习的状态。
以四年级《使用云盘储存》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找文件”这一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并设计以下导入流程:第一,创设生活情境。教师提出:“学校要举办大型活动,老师需要为活动设计幻灯片,希望大家可以帮忙检查幻灯片是否有可以优化的地方。”第二,制造问题。在调动起学生观看幻灯片的积极性后,教师要提出问题:“幻灯片是使用办公室的电脑制作的,怎么才能在教室展示呢?”第三,分析交流。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就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使用U 盘”“使用微信”等,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提出“可以使用硬件储存并分享文档”和“可以使用互联网储存和分享文档”。第四,教师可以提出与“云盘储存”相关的问题,即“怎么用互联网储存文档?相比于用硬件储存文档,这种储存方式有什么优点?”这样,在“储存和分享幻灯片”这一生活常见案例的引导下,师生讨论活动可以自然发生于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就可以自然引入新课题——使用云盘储存。同时,在导入环节的影响下,很多学生都会产生对云盘储存方式的好奇心,并能够积极学习本课知识。
通常来说,课堂导入环节不应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因此,教师应注意在导入过程中凝练导入语言。所谓“凝练”,既要求教师做到语言简短,又要做到语言有趣,突出导入环节的简洁性、艺术性和生动性,从而避免过长的导入时间影响教学效率和过于干瘪枯燥的导入方式淡化师生情感交流的问题。在凝练导入语言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不同年段学生认知水平和信息素养的差异,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导入语言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愿意和计算机交朋友;针对中年级学生,教师要使用幽默的导入语言对其进行肯定,从而激发其不断提升自己的意识;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要使用规范的导入语言,让导入语言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
以五年级《花朵缤纷》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随着音乐《春天在哪里》观看电脑屏幕,引导其观察屏幕中的内容,并阐述自己观察到的场景。学生表达自己看到的场景时,教师要使用专业且简短的语言概括学生的观点,并通过简洁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更多的关键信息。如学生提出“看到了很多花”后,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很多花朵”这一关键词,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问题:“花朵在什么位置?”并借助“任意位置”这一关键词概述问题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借助新问题:“花朵是什么颜色?”而后将“五颜六色”作为第三个关键词。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关键词,思考:“如何做出这样一个精美的动画?”顺利进入到新课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使用精炼的关键词完成了课堂导入工作,并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做好了铺垫,借助关键词引入多个探究任务,可以很好地辅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究本课知识。
知识掌握难度较高的单元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适当借助课堂导入帮助学生完成查漏补缺工作。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使其快速转变思维,进入到课堂学习状态中,又可以使其在导入环节快速复习所学知识,找出自己无法熟练运用的知识点。需要注意的是,在通过课堂导入辅助学生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导入方式的趣味性,从而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或畏难情绪,帮助其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以五年级《设计花瓶》教学为例,本课课堂导入设计期间,教师要考虑到3D 建模相关知识的复杂性,主动通过课堂导入帮助学生巩固《设计笔筒》一课相关知识。课堂导入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小小指挥家”游戏,引导学生站在“指挥家”的角度“指挥”教师通过直接拉动的方法建立一个立体模型,在“被指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例如“‘拉动’工具在什么位置”“如何使用‘壳体’工具设计立体模型厚度”。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实现快速完成立体模型建立工作、节约导入时间的目标,又可以使学生在教师问题的辅助下,快速复习《设计笔筒》一课的知识。在发现部分学生存在知识掌握不扎实的情况下,教师也需要适当调整后续教学计划,在新知识讲解期间,巧妙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和记忆旧知识。最后,完成知识复习后,教师可以引入课题:“新课课题是‘设计花瓶’。花瓶和笔筒有什么区别?能否用设计笔筒的工具设计花瓶?”这样,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学生既可以通过与教师互动复习旧知识,又可以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探索新话题,为“旋转”工具的学习与操作教学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期间,教师要认真设计课堂导入环节,帮助学生在课堂开始之初就顺利进入到学习状态,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针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的差异,教师要科学选择课堂导入设计策略,优化导入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发展自己的专业素养的同时,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