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凤 王蓓 孟庆翔 李景怡 丛晓亮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长征医院心血管内科,上海 200003
房颤是心律失常中常见的一种,指的是规律、有序的心房电活动被快速而无序的颤动波取代,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1〕。房颤发生后,患者左心房血液瘀积,可致使全身血液发生改变,促进血栓形成,并致使栓子进入血液循环,增大房颤复发、脑卒中的风险〔2〕。因此,临床上对房颤患者实施治疗时,多强调抗凝治疗,但在实际情况中,在认知水平不足、临床干预不到位等因素影响下,大多数房颤患者未能坚持终身接受抗凝治疗。基于此,临床上需不断强化房颤抗凝治疗患者的护理配合,基于循证理论的多学科干预通过寻找最佳证据,多个学科联动对患者实施干预,可为患者提供更为专业、全面的护理服务,促进护理质量进一步提升〔3〕。本院近年来对房颤抗凝患者展开基于循证理论的多学科干预,并以2017年9月至2021年9月接收的358例患者为对象探讨干预效果。
选取2017年9月至2021年9月期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长征医院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358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4〕中的诊断标准;②接受6个月以上的法华林抗凝治疗;③年龄>18岁,且<70岁;④配合知情同意书签字。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基础性疾病、脏器功能障碍及恶性肿瘤;②精神疾病;③认知、语言交流障碍;④预计生存期限<1年;⑤脑卒中病史。采用电脑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79例。对照组男90例,女89例;年龄45~68岁,平均(56.51±8.93)岁;房颤类型:121例为阵发性,58例为持续性。观察组男91例,女88例;年龄 46~68岁,平均(57.01±8.95)岁;房颤类型:122例为阵发性,57例为持续性。本院医学伦理会审批通过了此次研究。两组性别、年龄及房颤类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遵医嘱进行规范用药,并展开抗凝治疗及相关药物的健康宣教,介绍注意事项,对患者不良情绪进行安抚,予以鼓励,实施饮食、日常活动、行为习惯方面的指导。观察组行基于循证理论的多学科干预:(1)基于循证理论的多学科干预团队组建。组建由2名心血管专科护士、1名药剂师、1名营养师、1名心理咨询师、1名康复科护士组成的基于循证理论的多学科干预团队。完成后小组成员共同进行专科知识学习,并查询资料、文献,了解房颤抗凝治疗的护理需求,共同对护理计划进行制定,并对各个小组成员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2)展开多学科干预。①抗凝知识讲解。主要由心理专科护士、药剂师负责。首先,介绍记录抗凝日记的必要性,内容包括抗凝药物名称、服用剂量、时间、不适症状出现情况等。其次,告知患者法华林抗凝存在安全期窄的特点,容易受饮食、药物等影响,并对药物查询卡进行发放,告知详细的用药肌力与方法。最后,介绍自我监测心率、血压、出血症状的方法,将国际标准化比值控制的2~3,并嘱咐患者一旦有脉搏短绌、心悸等出现应及时联系医务人员。②心理干预。主要由心理咨询师进行。与患者展开全面的交流,耐心倾听其主诉,了解其心理担忧状况,予以安慰、鼓励,并介绍放松方法。同时,介绍预后良好的病历,若有条件请此类病历现身说法,介绍自我管理经验,使患者获得共鸣,并得到激励,提升坚持治疗的信心。③饮食指导。主要由营养师负责,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以低盐、低胆固醇的食物为主,并保持饮食的相对稳定状态,避免药物疗效受影响。另外,咖啡、浓茶、酒禁止饮用,尽量多食用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并坚持规律饮食,控制身体质量指数于25~28 kg。④活动指导。主要康复科护士负责,指导患者适当进行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每周保持3次以上,每次30~60 min左右,运动强度以Borg评分12~13分为宜,Borg评分<12分,每次运动时间于原来基础上增加5 min,运动强度进行5%靶心率增加;Borg评分>13分则每次减少5 min运动时间,降低5%靶心率。
(1)抗凝知识。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通过房颤抗凝知识量表评价了解两组抗凝知识。房颤抗凝知识量表共15个问题,答对1个问题计1分,答错或无法答出不计分,总分15分,得分高,抗凝知识掌握程度越高〔5〕。(2)抗凝治疗依从性。随访6个月,通过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调查了解两组抗凝治疗依从性,量表条目共8个,总分8分,8分表示完全依从,>6分且<8分表示部分依从,<6分表示不依从,依从性=依从率+部分依从率〔6〕。(3)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统计两组抗凝治疗期间心力衰竭、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全身性栓塞、严重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4)活动能力与生活质量。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通过6 min步行试验(6MWT)、36条简明健康问卷(SF-36)调查了解两组活动能力与生活质量。6MWT为计时6 min,指导患者于平地上行走,记录行走距离〔7〕;SF-36共8个维度,总分100分,得分高,生活质量也较高〔8〕。
干预前,两组房颤抗凝知识量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两组房颤抗凝知识量表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抗凝知识比较(分,
观察组的抗凝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抗凝治疗依从性比较〔n(%)〕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干预前,两组6MWT、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6个月,两组6MWT、SF-36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活动能力与生活质量比较(分,
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的一种,近年来发病率不断提升,且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较高,需积极展开抗凝治疗,以对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进行预防,使患者预后得以改善。但大量临床研究显示,由于大多数房颤抗凝治疗患者缺乏相关知识,擅自停药、减药的现象时有发生,抗凝治疗依从性较低,不仅可影响抗凝整体疗效,而且可增大并发症发生的风险〔9-11〕。因此,对于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临床上需积极展开全方位护理干预,而以往临床护理主要强调规范用药、病情观察等基础性干预,难以满足房颤抗凝患者多方面的护理需求。
基于循证理论的多学科干预在循证医疗的基础上,多个部门、学科进行联动,综合各个学科专业优势,可进一步优化干预方案,提升干预有效性〔12〕。本次研究对房颤抗凝患者展开基于循证理论的多学科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房颤抗凝知识量表评分比对照组高,且观察组抗凝治疗依从性较对照组高,提示基于循证理论的多学科干预应用于房颤抗凝患者中可进一步改善其抗凝知识水平,促进其抗凝依从性进一步提升。基于循证理论的多学科干预对多学科干预团队进行组建后,共同学习,并对循证资料进行查询,制定房颤抗凝患者护理计划。其中的抗凝知识讲解通过实施抗凝日记记录指导、法华林抗凝特点、自我监测方法介绍干预,可使患者了解全面的抗凝知识;心理干预通过予以心理安抚、鼓励、放松指导及预后良好病例介绍,可使患者负性心理情绪缓解,抗凝信心、积极性进一步提升。通过展开以上两个方面的护理,可使患者全面掌握抗凝治疗、抗凝药物的相关知识,并促进其积极心理转变,使其抗凝知识水平得以提升,积极、正确配合抗凝治疗,从而达到提升抗凝积极性的效果。
现阶段,我国主要选择法华林对房颤患者展开抗凝治疗,虽抗凝效果优越,但存在治疗窗窄、易多种药物及食物产生相互作用、出血风险高等不足,且需定期对剂量进行调整〔13〕。因此,对于接受法华林抗凝的房颤患者而言,容易出现相关不良事件,如脑卒中、心房颤动复发等,不利于患者预后改善〔14〕。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且观察组干预后6MWT、SF-36评分比对照组高,提示予以房颤抗凝患者基于循证理论的多学科干预可有效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并促进患者活动能力与生活质量提升。基于循证理论的多学科干预通过对患者实施抗凝知识讲解,可使患者对抗凝治疗不良反应、具体用量、注意事项等有正确的认识,坚持进行规范用药,提升药效及安全性;心理干预可使患者负性情绪改善,主动进行自我监测,及时识别并预防抗凝过程中的不良事件;饮食指导可使患者进行科学、合理饮食,减少饮食对抗凝药物药效的影响,并为机体提供充足的营养供给,促进病情康复;活动指导通过指导患者进行适当活动,促进全身肌肉放松,增强身体素质。对患者展开以上多个方面的干预后,患者正确配合抗凝,可进一步提升抗凝有效性、安全性,预防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使病情得到有效改善,从而达到提升其活动能力与生活质量的效果〔15〕。
综上所述,基于循证理论的多学科干预可有效改善房颤抗凝患者抗凝知识水平,提升抗凝治疗依从性,预防不良事件发生,进一步提升患者活动能力与生活质量。但此次研究存在样本量仅为358例、仅随访6个月等不足,可能影响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后续需展开进一步的大规模研究,以更为客观地探讨基于循证理论的多学科干预在房颤抗凝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