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娟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4)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明显,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迫切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高职院校亟须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征,重塑技术复合与能力融合的育人模式,积极开展“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改革,为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岗课赛证”融合是2021 年4 月全国职教大会提出的“四位一体”综合育人新模式。“岗”即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是高职育人的逻辑起点。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引起岗位标准的变化,通过市场调研明确企业真实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点,重构教学内容。“课”即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的育人核心。由“岗”而来,通过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课堂,动态调整课程教学模块,形成“课随岗动”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机制,实现“岗课融合”。“赛”即职业技能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是课程教学的高端展示。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构建“校—省—国家”三级大赛体系,通过参赛者相互切磋技艺展示高端技能,促进课程改革,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引领教学改革,实现“课赛融合”。“证”即职业资格证书和“X”证书,是高职育人的收官。高职院校学生完成某一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课程学习,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证书,是对一系列学生培养过程的终结性评价,通过模块化课程改革,推动“课堂革命”,实现“课证融合”。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表现为以岗定课、以课育人、以赛导课、以证验课的逻辑关系,根据市场逻辑、育人逻辑、竞赛逻辑和标准逻辑,联结产业界、教育界、竞赛界、证书界四大系统的育人要求,以高职院校模块化课程改革为核心,将“岗”“赛”“证”要素有机融入1+X证书培训课程体系中,从而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特色办学。
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
第一,“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是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双元育人的必然要求。学校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型实习实训基地和产业学院,真正实现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相融合。一方面可以利用企业优质资源弥补学校实训条件方面的不足,加强实训环节教学,夯实“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依托校企合作共建研发中心,促进高校课程开发与生产实际结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通过“引岗入课”与“引课入岗”有机结合,形成“岗课”联动的课程运行机制,实现高职院校“岗课证”深度融合。
第二,“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是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中最重要的是“岗变课变”,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是体现类型教育特征的一种创新。通过“岗课对接”“课赛融合”“课证互融”的综合育人机制,将职业岗位、行业认证、技能大赛的能力和素养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岗课赛证”的融合培养。“岗课赛证”是解决教考两张皮,考前临时培训的最好途径,能真正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三高四新”战略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助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三,“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是实现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现实需求。根据调查显示,2018 届高职毕业生毕业时掌握基本工作能力水平毕业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4%,工作岗位要求达到基本工作能力水平的占64%,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在84%。这表明高职毕业生所具备的素质能力需要对接企业岗位要求,重构教学体系,优化课程内容,通过“校级—省级—国家级—世界级”四级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高职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复合化,使日常教学更加贴近产业生产实际,培养的人才能够得到社会和行业企业各界的共同认可,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1.2.1 “岗课赛证”逻辑机理不明确,融合难度高
由于“岗课赛证”四要素的基本内涵、逻辑机理、价值导向不一致,并非将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课程体系、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证书和“X”证书等课程育人要素简单相加,因此融合难度较高。“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要改变各主体间片面整合的割裂现象,根据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和素质目标进行有选择的“岗课赛证”关联培养,以“岗”为课程学习的标准和方向,以“课”为融合的核心与载体,以“赛”为课程教学的高端示范和标杆,以“证”为课程学习的评价和行业检验,明确四个要素相互融合的标准和内容,将单个的要素整合变为全方位、全过程的相互融合,实现“典型岗”“实操课”“真实赛”“通行证”的“岗课赛证”闭环循环。同时,实施三全多元评价,完善评价反馈机制,避免奖牌主义、考证主义等重结果,轻过程的片面追求,真正培育乐学、会学、学会的德技并修、学用一致、各有所长、学有所成的学生。
1.2.2 “岗课赛证”内部标准不统一,调整变动大
目前,我国企业大部分岗位标准都是企业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的,不具备统一性和权威性。虽然1+X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以企业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但其受益面和企业认可度仍有待提高。从2020 年1 月起,国务院取消434 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随之大力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证书新旧交替,调整变动大,在“岗课赛证”融合过程中对于1+X 证书的选择面临很大的困难。此外,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种类繁多,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并且职业技能竞赛应试化现象严重,部分院校把获奖名次作为办学成绩和招生亮点,违背了举办职业技能竞赛的初衷,导致“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流于形式。
1.2.3 “岗课赛证”评价机制不合理,教学实施难
现阶段高职院校多以各级各类技能竞赛、1+X 证书和课程分数等来检验“岗课赛证”的育人效果,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所带来的“奖牌主义”导向使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趋向于应试教育,违背了“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本质。由于技能竞赛、1+X 证书和课程学习的学习侧重点各不相同,存在较大的分歧,融合后难以形成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使得教学实施难度增大,因此,“岗课赛证”融合的课程体系需要构建以企业和学校共同作为主体、企业与学校双评价、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书为主要特征的新模式,采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实施方案,逐步完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育人机制。
课程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与载体,行业企业岗位标准决定专业的设置定位与方向。高职院校推进“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首先要针对专业进行调研,根据行业企业岗位标准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根据时代发展要求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紧扣岗位技能标准设置课程教学内容。一方面,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高职院校要对接岗位标准、整合课程资源、实施“任务工单”项目化教学,确保“岗课”融合的实效性推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在构建实习实训教学体系上,要紧扣岗位技能标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习实训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高职院校通过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大赛,将大赛培训与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开发“课赛融合”课程;通过1+X 证书实施模块化教学,推进“课证融合”教学改革,使“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是高职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更是搞好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为破解课程改革的堵点与难点,要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促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首先,瞄准“岗”位需求,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开展“课”程改革,推动“课堂革命”,校企共同构建训教交替的课程体系。通过强化产教深度融合和校企合作实现“岗课融合”,依据学生的实力和水平进行有选择的“课赛融合”,开展模块化课程改革,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课证融合”,构建新的“三教”改革机制。其次,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推进课堂革命,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构建新的学习激励机制。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环节,及时将产业发展新趋势、新业态、新模式作为教学内容模块,增加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砝码。
通过个人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综合了解高职教学质量和“岗课赛证”的最终评价结果,建立长效反馈及改进机制。首先,依据专业课程、职业技能大赛和1+X 证书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采用凸显多元化特征的“岗课赛证”四维评价模式,即企业评价、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行业评价,积极探索能够体现“岗课赛证”融合的学习成果。其次,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针对不同生源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过程评价,按照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同时,定期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的考评,以此作为学生学习结果评价的依据,形成多元化结果评价。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是畅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的重要途径,落实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与行业企业共同构建模块化、能力递进式的课程体系,并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环境来组织教学和竞赛,开展1+X 证书改革,通过学分银行实现岗、课、赛、证成果的互融互通,使高职院校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倒逼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科技发展新趋势和就业市场新需求,有效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