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型工业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3-09-07 12:03:10汪雪敏
唯实 2023年8期
关键词:工业化发展

汪雪敏

制造业是江苏经济的命脉、富民强省的根基,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我们要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增强制造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实现“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准确把握新型工业化的科学内涵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决定了我们的工业化区别于世界先行国家的工业化,是符合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新型工业化,赋予工业化新的内在特征与发展要求。

新型工业化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工业化。质量和效益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把质量和效益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着力改变资源消耗、投资拉动、规模扩张的增长模式,更好地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经济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低成本、低价格竞争优势,向以技术、标准、品牌为核心的综合优势转变。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率,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形成产业链协同联动、紧密配套、自主可控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新型工业化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工业化。新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增强发展动力,以协调优化发展结构,以绿色保证可持续发展,以开放拓展发展空间,以共享实现发展目的。因此,新型工业化是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工业化,是城乡区域协调互动、优势互补的工业化,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业化,是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工业化,是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是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工业化。随着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快速更新迭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工业经济的融合越来越深入,深刻影响和改变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生产方式。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要素资源、重构产业结构、重塑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工业是数字技术创新应用的主战场,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是释放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最强的领域。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应紧紧抓住数字技术变革的战略机遇期,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全面发力数字产业化,持续巩固提升江苏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优势,高质量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正确认识新型工业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制造强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2022 年,江苏制造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37.3%,稳居全国首位,超过全国近10 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40.8%、48.5%;10 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国家队”,数量位居全国之首。但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地缘政治冲突风险上升,全球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面临深度调整,制造业竞争将日趋激烈,“高精尖”产业将成为各国争夺的战略制高点,新型工业化发展面临挑战。

要素红利优势不断减弱,优势转换迫在眉睫。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江苏工业经济发展依托的要素红利优势逐步下降,主要表现为人口红利减弱,劳动年龄人口连续多年下降,2022 年,15—64 岁人口降至5788 万人,较2015 年累计减少108.1 万人;能源双控压力加大,2012—2021 年,单位GDP 能耗累计下降已达38%,节能降耗空间的缩小和能源指标约束逐步加强的矛盾共存;环境容量空间受限,江苏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超过10%的经济总量,主要污染物超载率偏高;土地资源制约突出,土地开发强度超过20%,居全国各省之首,单位国土面积工业负荷高;投资驱动难以维持,投资边际效益下降态势明显,2016—2022 年,投资年均增速5%,低于GDP 增速1.1 个百分点。要保持中高速增长,担负起制造大省“走在前、挑大梁、多做贡献”的重大责任,必须转换发展思路、转变增长方式,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发展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当前,江苏工业经济发展表现出的不平衡不充分,集中表现在产品、企业、产业、区域四个方面。产品供给结构仍不能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过多,产品品种、质量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尤其在先进制造领域缺乏一批创新能力强、拥有核心关键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大型跨国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和特色“单打冠军”企业。产业整体层次偏低,“高精尖”产业链供应链还存在断链、短链隐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产业附加值水平较低。区域发展存在同质化现象,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总部经济发展等方面,苏南、苏中、苏北差异较为明显。

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原创核心技术匮乏。江苏多数企业的研发机构停留在“模仿和消化”阶段,鲜有真正意义上的原始创新和技术研发,更是缺乏像海尔、比亚迪、华为这样的“创新企业”。数据显示,2022 年,最能衡量核心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部专利授权量的比重为15.9%,其中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比12.1%;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比重4%左右,低于全国6.5%的基础研究平均水平,也远低于发达国家15%—20%的水平;规模以上工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不到2%,与发达经济体3%—5%水平仍有不小差距。总体来看,江苏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科技创新动力和能力仍然偏弱,缺乏重大突破性、颠覆性技术,对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支撑力度不足。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协同能力不强。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畅通和优化经济循环、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服务业对江苏GDP 增长的支撑拉动作用不断增强,但内部结构性的矛盾较为突出,“转型”却未“升级”的现象犹存。2021 年,江苏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占GDP 比重仅为8.1%,低于发达经济体15%的平均水平;与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的差距达25个百分点,远高于发达经济体。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不同步,制约了制造业技术水平、市场竞争力、产品附加值、生产效率的提升,也影响了两者实现协同创新协调发展。

中美战略竞争日趋激烈,“卡脖子”问题亟待解决。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加剧,华为、寒武纪科技、科大讯飞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高技术企业相继被美国列入贸易黑名单,针对我国先进制造业的打压不断升级,新型工业化发展面临更加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发达经济体基于技术、人才、资本等方面的长期积累,具备先发优势和实力优势,能够主导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的生产供应,并采取技术封锁手段进一步强化其优势,这必将导致产业发展会面临技术、装备、材料的“卡脖子”问题,增加我们抢占产业制高点、提升竞争能力的难度。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部署

立足产业协同提升整体效能。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积极拓展价值链上下游之间的合作,促使产业链条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物流、检验检测等环节延伸。鼓励支持产业链上关联企业实施技术交流、知识共享和产品配套,在供需链上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要素供给,建立合作共赢的长效协同发展机制。优化产业布局,加强规划引领和政策指导,既要狠抓增量带动,又要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在空间链上推动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互补、市场竞争有序的发展格局。

立足核心技术推动自主可控。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实际,不断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系统梳理产业技术短板,比较分析产业发展优劣势,围绕解决核心技术问题、共性技术问题和质量技术问题,在高端装备制造、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等环节,组织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推进技术创新平台和创新产业联盟建设,强化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破解科研与产业“两张皮”难题,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

立足名企名牌打造制造高地。深入实施“百企领航”“千企升级”行动,培育一批千亿级地标企业和百亿级龙头企业,对标“隐形冠军”形成一批具有产业链关键环节掌控力的“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断增强关键环节控制力和细分领域主导力。鼓励和支持企业推进品牌建设,在产品研制、市场营销中打造品牌,在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中锤炼品牌,在历久弥新、久久为功中塑造品牌,不断增强“江苏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摆脱供应链思维,推进本土优势企业向终端产品进发,快速提升“江苏制造”能级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工业发展的韧性和后劲。

立足两化融合实现数字化改造。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重点,加快推广应用新技术,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引导企业加快工业网络改造、装备数字化升级,推进智能制造单元、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建设,提升企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鼓励支持国家级“双跨”平台建设发展,尤其是围绕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条打造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力发展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垂直电商等新模式,加快平台间互联互通,深化数据共享、成果共享。

立足人才驱动催生产业变革。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营造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充分激发和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大产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搭建链接全球要素资源的高端发展平台,为领军人才的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助力产业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飞跃。

猜你喜欢
工业化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上海建材(2020年5期)2020-12-15 00:33:22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中国制笔(2017年3期)2017-10-18 00:49:11
全球“再工业化”竞争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加快拜城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