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琰,殷 晶,刘庭姣,施 妤
(信丰县人民医院 江西信丰341600)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一种医院外病原体感染的肺部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肺部湿啰音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肺部会积存大量痰液,导致其发生通气、换气功能障碍,由于患儿年龄较小,无法自主排痰,临床除对症抗感染治疗外,常采取相应辅助排痰措施[2]。传统人工叩背排痰法可帮助患儿排出痰液,但人工操作无法确保叩击力度均匀,排痰效果相对不足[3]。因此,选择一种安全、有效的排痰方法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治疗护理均具有重要意义。机械振动排痰仪辅助排痰是增强排除呼吸系统痰液等分泌物的一种辅助排痰方法,能改善淤滞的肺部血液循环状况,常应用于协助术后患者或年幼体弱儿[4]。头低足高俯卧位通气则是一种肺保护通气措施,现阶段已广泛应用于儿科治疗,但目前两种方法联合应用于儿科呼吸疾病治疗的研究较少[5]。为此,本研究主要探讨机械振动排痰仪辅助排痰联合头低足高俯卧位通气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1月1日~2023年1月31日收治的106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6]者;②患儿年龄2~14岁;③无振动排痰禁忌证者;④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呼吸衰竭患儿;②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者;③气胸、胸壁疾病、肺出血患儿。依照随机化分组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观察组男23例(43.40%)、女30例(56.60%),年龄(7.15±2.66)岁;体质量指数(19.11±0.58);肺炎病程(5.64±1.62)d。对照组男27例(50.94%)、女26例(49.06%),年龄(7.47±2.79)岁;体质量指数(19.03±0.62);肺炎病程(6.13±1.86)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人工叩背排痰联合头低足高俯卧位通气,具体措施如下。①人工叩背排痰:协助患儿取半坐卧位,护士一手固定患儿,一手呈中空握拳状,自下而上逐步叩击患儿背部,时刻注意叩击力度和频率,避免叩击力度过重伤害患儿,双肺每侧叩击1~3 min,40~50次/min,然后让患儿咳嗽,排除痰液。②头低足高俯卧位通气:操作前加强对患儿的评估,人员分工协作,医生负责整体安排,护士1负责患儿头颈肩,护士2、3负责患儿腰背臀部,护士4负责患儿双下肢,必要时增加护士5协助,将患儿处于俯卧位状态。取头低足高位倾斜角度10°~30°,头偏向一侧,四肢取舒适体位,遇躁动患儿可给予四肢约束,头顶位置放置一水枕或软枕,防止身体下移造成头面部挤压或气道阻塞,俯卧位期间保证患儿的安全。观察组采用机械振动排痰仪辅助排痰联合头低脚高俯卧位通气,机械振动排痰仪辅助排痰:选择Huana550机械振荡排痰机,操作前加强患儿的评估,熟练掌握禁忌证、适应证,餐前1~2 h或餐后2 h进行治疗,首先遵医嘱给予雾化治疗,然后根据患儿的病情、年龄、体重,一般情况选择合适大小的气囊马甲,设置适宜的排痰压力、振荡频率、时间,大部分患儿经过10~15 min的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然而对某些特殊患儿可将治疗时间延长到20~30 min,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2~4次/d,振荡频率取决于患儿的承受能力,可由低到高,由弱到强逐步增大振荡频率,频率一般为5~25 Hz,压力根据患儿适应性调节至1.5~3.9 kPa。体位一般采用抱起或坐位排痰,行动不便患儿可采用卧位排痰,选择合适的排痰胸带,告知家属排痰目的及注意事项,提高依从性,治疗中加强对患儿一般情况的观察,如患儿有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应立即停止排痰,排痰后5~10 min根据CT或X线结果在病变位置手法叩背,叩背后再吸痰。头低脚高俯卧位通气过程、要求与对照组一致,同时增加气道和口鼻腔的清理次数,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确保各类管路的安全,有效结合雾化,振荡排痰,吸痰,取俯卧位,期间加强对患儿皮肤的观察,防止压力性损伤的发生,调整体位进食,保证营养供给。两组均干预至患儿出院。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干预3 d后两组排痰效果,显效:治疗护理后痰液顺利排出,听诊肺部啰音及痰鸣音消失,呼吸音正常,患儿精神、食欲正常;有效:治疗护理后痰液容易咳出,听诊肺部啰音及痰鸣音明显改善,呼吸音正常,患儿精神、食欲明显好转;无效:治疗护理后痰液情况无明显好转,甚至出现加重。②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3 d后指脉氧和精神状态,采用指脉氧监测仪测量患儿血氧情况。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7]评估患儿精神状态,总分30分,分数越高患儿精神状态越好。③比较两组治疗基本情况,包括发热改善时间、口唇面色恢复时间、住院时间。④比较两组症状缓解情况,包括气促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痰鸣音消失时间。⑤统计干预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胃液反流、恶心呕吐、呼吸障碍等。
2.1 两组排痰效果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排痰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干预前后指脉氧和MMSE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指脉氧和MMSE评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基本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基本情况比较
2.4 两组症状缓解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症状缓解情况比较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儿科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由病毒或细菌入侵引起,临床需及时采取抗感染治疗和对症治疗,以避免病情进一步进展[8]。因患儿体质较弱,排痰能力较差,若不能有效排痰极易阻塞肺通气。因此,有效排痰和维持患儿正常通气成为其治疗中备受关注的问题。
传统人口排痰法实施过程中存在力度难掌控、频率不均、手法复杂以及护士持久力不足等缺点,其排痰效果往往不够理想,使痰液残留于患儿肺部,除影响患儿呼吸外,还可能滋生病菌,加重感染,不利于病情康复[9]。对此,本研究将机械振动排痰仪辅助排痰联合头低足高俯卧位通气应用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结果发现,干预3 d后,观察组排痰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可能是由于机械振动排痰仪通过体表局部振荡,将体表机械振动能量传导至肺部,使痰液或黏液栓子松动或刺激咳嗽的产生,头低足高俯卧位通气则可加强重力引流的作用,促使气道内分泌物及痰液排除,从而提高排痰效果[10]。
机械振动排痰仪通过产生叩击和振动能改善患儿肺部血液循环,预防静脉淤滞,同时能增强咳嗽反射,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11]。头低脚高俯卧位通气能减缓心脏和纵隔对下垂肺区的压迫,增加胸腔内压差,有利于促进肺内气体重新分布,开放肺底部肺泡,防止正常肺泡过度膨胀,增加患儿肺通气量[12]。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 d后,两组指脉氧水平、MMSE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P<0.01)。分析其原因:头低脚高俯卧位通气中,多名护理人员协助调整患儿体位,将患儿处于俯卧位状态,有利于肺部分泌物的排出,从而达到改善通气、改善血流灌注的效果,同时该体位还能减轻心脏对肺的压迫,保证呼吸道通畅;机械振动排痰仪辅助排痰能减少肺部痰液积存,避免肺部细菌繁殖,减弱肺内炎症,同时还能降低气道阻力,保持肺部正常通气,促进炎症吸收,促使肺部肌肉松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有效改善患儿氧合状态,降低因缺氧而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而改善患儿精神状态[13]。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因支气管与气管相对下肢,黏膜血管丰富,且无较好的弹性,纤毛运动能力差,极易因呼吸道分泌物积蓄导致气管阻塞,从而出现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1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发热改善时间、口唇面色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气促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痰鸣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机械振动排痰仪辅助排痰联合头低足高俯卧位通气能加快患儿恢复。原因可能是:机械振动排痰仪在排痰过程中先根据患儿病情、年龄、体重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的气囊马甲,设置适宜的排痰压力、振荡频率、时间,与传统人口排痰法相比,能为患儿提供较好排痰效果,同时机械振动排痰仪能提供两种方向的作用力,垂直于身体表明的直力能帮助气管及支气管表面的痰液及分泌物松弛、液化,水平力能帮助已液化的痰液及分泌物顺着呼吸道排出;同时俯卧位通气能降低肺门水平,诱导肺泡小支气管分泌物流向主支气管,促进痰液分泌物排出,进而控制肺部感染,改善患儿气促咳嗽症状,缩短患儿住院时间[15]。本研究还发现,两组干预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机械振动排痰仪辅助排痰联合头低足高俯卧位通气不会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造成不良影响,具有安全性。这可能是因为在治疗中加强了对患儿一般情况的观察,且主动告知家属排痰目的及注意事项,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有利于减少排痰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也可能是因为干预时间短、样本量少,无法察觉出其显著效果,可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机械振动排痰仪辅助排痰联合头低足高俯卧位通气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的护理具有较好的排痰效果,能有效改善患儿血氧,加快患儿精神状态和症状恢复,且安全性高,对患儿治疗有利,该护理方法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