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风险预警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2023-09-07 09:34崔红云燕宪亮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17期
关键词:预见性预警心率

蒋 丽,崔红云,燕宪亮,孟 莹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徐州221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重症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患者心肌供血不足有关,其中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是主要的致病原因,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后心肌供血、供氧降低,进而诱发细胞发生坏死[1]。现阶段,溶栓治疗以及介入治疗是临床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手段,其对改善心肌功能、挽救生命具有理想效果。但心肌缺血将严重损伤患者心肌功能,进而造成心功能降低,即使在实现灌注后,患者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进而出现心力衰竭、发生各种心脏相关并发症等而严重降低生活质量[2]。鉴于此,临床急需寻求一种提高心功能、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干预措施。临床传统护理措施在协助临床挽救患者生命及辅助治疗方面效果显著,但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其相对缺乏针对性以及预见性,传统护理措施在心脏疾病患者中应用存在较大的局限性[3]。预见性风险预警护理措施包括预见性以及风险预警两个方面,通过对患者病情进行详细评估,寻找发生并发症等潜在风险,实施针对性的预见性干预,理论上不仅可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同时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2019年1月1日~2022年6月1日,我们对4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实施预见性风险预警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年版)[5]中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者;②首次发病,且发病至入院时间≤3 h者;③心功能分级Ⅰ~Ⅳ级者;④意识清醒、治疗护理依从性良好、具有配合完成相关调查能力者;⑤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①心脏手术治疗史或胸腔手术史者;②合并感染性疾病者;③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者;④恶性肿瘤疾病者;⑤肝、肾等脏器功能严重衰竭者;⑥脑卒中、骨折、截肢或其他原因导致运动能力损伤者;⑦认知功能障碍或合并心理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研究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53.84±5.73)岁;发病时间(2.05±0.41)h;梗死部位:前壁22例,前间壁14例,侧壁9例。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52.25±5.69)岁;发病时间(2.03±0.32)h;梗死部位:前壁20例,前间壁14例,侧壁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在患者入组后立即实施心电检查、持续吸氧、监测生命体征、协助完成相关临床检查,在等待检查过程中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在明确诊断后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协助医生完成溶栓治疗,连续进行心电监护,如发生异常改变,立即上报医生并采取有效措施;指导患者采取平卧位休息,遵医嘱给予药物干预、饮食干预等。责任护士加强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主动与患者建立有效沟通,了解患者心中所想,以患者实际情况为基础,合理应用心理干预减轻其负性情绪;在用药过程中,护理人员注重保护患者隐私,在征得家属同意前提下明确告知患者病情变化,鼓励其继续接受治疗及建立治疗信心;责任护士在每日5:00~9:00、21:00~24:00阶段加强对患者巡视,增加查房次数,每间隔30 min监测1次生命体征,如出现异常立即上报医生进行处理。护理周期为10 d。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风险预警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病情评估。在常规病情评估基础上,联合早期预警评分量表(MEWS)对患者病情加强评估,从体温、心率、血压、意识、呼吸5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分,结合评分结果进行预见性风险预警护理。②MEWS评分≥8分。将此评分者标记为高危者,床头以红色标识卡进行标记,一旦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改变应优先处理。要求患者入住病房紧邻抢救室、护士站;病房内准备紧急抢救设备、药品等;确保患者床头呼叫铃运转正常,护理人员听到呼叫后优先处理;保持病房、对应走廊等处通畅,利于迅速转运患者;在进行相关检查时具有优先权;护理人员每间隔20 min监测、记录患者数据、生命体征1次;在5:00~9:00、21:00~24:00期间,每间隔15 min对患者进行1次查房;每间隔30 min重新对患者进行1次MEWS评分。③MEWS评分4~7分。将此评分标记为中危患者,床头以橙色标识卡进行标记,在进行相关检查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陪同,享有一定的优先权;入住病房临近护士站、抢救室,病房内准备抢救设备、药品;在5:00~9:00、21:00~24:00,每间隔30 min对患者进行1次查房,每间隔60 min重新对患者进行1次MEWS评分。④MEWS评分≤3分。将此评分者标记为低危者,床头以黄色标识卡进行标记,入住普通病房,保证床头呼叫铃运转正常;护理人员每间隔2 h监测1次患者生命体征及重新进行MEWS评分;在5:00~9:00、21:00~24:00期间,每间隔 1 h对患者进行1次查房;如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在上报医生同时将患者转运至抢救室,完善心电检查,遵医嘱给予相应处理措施。护理周期为10 d。

1.3 观察指标

1.3.1 心率指标 分别于护理前及护理10 d后采集患者心率指标,包括心率、QTC间期及QT离散度。

1.3.2 生活质量 分别于护理前及护理10 d后,采用简易堪萨斯城心肌病调查问卷(KCCQ)评估两组生活质量。主要包含4个维度及12个条目,其中躯体受限维度包含3个条目,评分3~15分;症状维度包含4个条目,评分4~24分;社会冲突维度包含3个条目,评分3~15分;生活质量维度包含2个条目,评分2~1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理想,该量表Cronbach′s α为0.873[6]。

1.3.3 并发症发生率 于护理10 d后,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包括心源性休克、梗死再发、心律失常、心包填塞。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心率指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心率指标比较

2.2 两组护理前后KCCQ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KCCQ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主要与心肌供血异常有关,在心肌细胞发生缺血、缺氧后,可发生坏死改变,此时患者发生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濒死感等症状[7]。如未对患者进行有效干预,则持续缺血、缺氧可造成心肌不可逆性损伤及增加坏死面积,进而造成心功能降低从而引起心力衰竭,增加心源性病死发生率[8]。相关研究指出,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救治过程中,实施具有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可实现提高临床救治效果的目的[9]。临床传统护理措施重点主要集中在疾病治疗方面,根据患者现阶段的临床表现实施对应护理措施,其在减轻临床症状表现方面效果理想。但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过程具有突然性且病情进展迅速,导致常规护理措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限制颇多[10]。预见性风险预警护理措施是一种以风险预警为基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其具有明显预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发展具有较高的契合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心率指标、KCCQ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护理前(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预见性风险预警护理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在患者病情评估阶段,加入MEWS评分、分级过程,该量表从体温、呼吸、心率、收缩压、意识5个维度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量表操作性强,可将患者病情以评分的形式客观记录出来,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同时,根据评分结果不同将患者分为低、中、高3个危险等级,施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提高救治效果的同时,使护理措施融入层级护理的特点,进一步提高护理措施的针对性及护理资源的利用率[11]。此外,将中、高危患者入住病房安排在临近护士站、抢救室附近的病房,一旦患者生命体征或病情发生异常,医护人员可迅速到达患者床边,利用病房抢救物品进行救治,缩短转运路程,为救治患者创造有利条件。相关研究指出,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溶栓越早,预后越理想[12]。基于此,本研究给予中高危患者一定的检查优先权,节省排队检查等待时间,进一步缩短患者救治时间,在提高患者预后方面作用显著。

有研究指出,5:00~9:00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进展的高危阶段,该时间段人体交感神经兴奋性明显提高,患者心率、血压、血小板活性、血液黏稠度等呈现增高趋势,进而导致患者心脏供血血管——冠状动脉的压力显著增加,此时血栓形成风险提高,加速病情进展[13]。本研究在患者病情进展高危时间段加强巡视,增加生理数据监测、查房频次,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进一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21:00~24:00时间段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高危时间段,此时加强巡视、积极处理对患者生命安全同样具有保障作用。

猜你喜欢
预见性预警心率
心率多少才健康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减少胸腰椎术后腹胀的预见性护理策略及其成效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