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语境下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理念、关系与路径

2023-09-07 08:17刘昂
电影评介 2023年11期
关键词:影视艺术专业

刘昂

高校影视艺术教育从1978年起北京电影学院五个系科恢复招生,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业已形成百花齐放的繁荣图谱,为影视产业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尤其是近十年来,伴随着媒介技术的更新迭代,学科发展的交叉融合,高校影视艺术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结构更为优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不断建构着中国特色的影视艺术理论体系,创作生产出独具中国精神风貌的优秀影视作品,形成蔚然壮观的影视文化新景观和融合共生的文化新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高校影视艺术教育肩负自觉拓新的时代责任,坚持立德树人,强化特色发展、内涵式发展,培育引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优秀艺术人才,成为当下高校影视艺术教育所面临的课题。

一、新技术、新文科、新供给:高校影视艺术教育面临的多维语境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同时给艺术生产和接受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新技术不断丰富着艺术的创制生产和呈现方式,也由此诞生了品类繁多的新媒体艺术。人工智能可以作画、设计、编剧,全息投影等技术打造的数字镜像美轮美奂带来视觉奇观,VR、AR、MR等技术的加持实现了影视创作的全流程改造,为受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也促成产销一体的传播与消费的变革。影视艺术的发轫来源于技术,技术革新一直是推动媒介变革的核心动力,定义着影视艺术的丰富样貌,形塑着崭新的文化生态。艺术与科学的边界不断融合交互,新技术开启了又一次知识融通之旅。

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底色。为回应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变迁,2018年教育部首倡新文科教育改革实践。新文科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2]新文科建设是对科技飞速发展、学科边界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的回应,也是重构各学科话语体系、更新各学科研究和发展范式,以实现培养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精神自由、品德高尚且富有人文情怀的专业人才目标的教育选择。影视艺术的学科建设不仅仅是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组合交融,更需要介入并关照科学技术的发展,坚持新的艺术科学的发现和对新的艺术理论的创造,以创新的意识、融合的思维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为回应技术之变、学科之变,高校影视艺术教育在招生、培养等方面作出主动调适。国家倡导“双一流”建设,是从供给侧方面对高校影视艺术学科、专业建设进行淘洗,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的重要举措。2021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从2024年起,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艺术史论等艺术类专业不再举行艺术类选拔考试,而是直接依据高考文化课成绩并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3]这种招生评价体系的改革,实质上是对生源状态的一次指向性调整,也是从根本上提升专业培养质量的供给侧改革。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回归普通类招生,一方面,让艺术教育回归正常轨道,进一步提升影视艺术类专业设置的市场集中度,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艺术类专业师资不足、硬件不足而仓促上马的状况,使专业设置逐渐回归到科学状态;另一方面,改变考生因为文化课成绩偏低而被动转向艺术招考的状况。按高考成绩并同时考量学生综合素质,可以真正选拔在影视方面有浓厚兴趣和人文素养相对扎实的学生,为高校影视艺术教育储备人才。2022年,新一轮学科调整将艺术门类下五个一级学科合并为一个艺术学学科,把艺术专业学位扩大为六个,凸显了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学科调整、专业建设和招生改革的多轮驱动,为影视艺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思路。

二、人文艺术素养与科学精神:影视艺术教育的核心素养

艺术源于生活,因媒介而革新。影视艺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联系,形成特殊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发挥文化引领和规训的作用。现代高校影视艺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影视本体,“是面向整个现代影音媒体的多种形态和广泛发展需要的综合性影音媒体教育”[4]。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校影视艺术教育是在培养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一代传媒人才。影视人才作为影视艺术的实践者,其价值观念和人文素养决定其所创作作品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深度。然而在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高校影视艺术教育中也出现重技术、重软件而轻理论、轻内涵的短视偏向,软件的掌握和技术的上手更容易评价,也更容易在短期内看到成果,工具理性超越了价值理性,导致人才培养中学生的人文和审美素养的参差不齐。

(一)文化使命与文化责任是人文艺术素养的时代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5]。教育在人文精神的主题选择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时代高校影视艺术人才的人文精神首要是文化使命感和责任感。自现代以来,西方文化成为世界主流文化,并成为现代世界新文化的学术标准。进入21世纪,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式发展,极具魅力的东方文化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中国可以解决世界之问的大国担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图景需要社会各个领域的共同实践。但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学科体系尚未形成,展现中国风貌、具有跨文化传播力的优秀影视作品数量仍显不足,加之当下自媒体盛行,传媒内容市场错综复杂,甚嚣尘上。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国影视現代化的理论和创作人才成为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首要任务。在教育实践中,高校既要科学借鉴西方影视理论、艺术生产中的先进理念、现代技术,更要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理论学科体系和艺术教育的特色路径。培养学生的文化使命,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坚守人民立场,“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6]。所创作的艺术作品领时代风气之先,为人民书写,为社会立传。理念信念教育对学生的价值培育不仅仅体现在课程上,而是要融入教材、融入大纲、融入课堂、融入实践,渗透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场域。艺术源于生活,对祖国伟大而深沉的爱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例如,山东艺术学院在影视艺术创作中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重大现实主义题材作为创作选题,比如以黄河滩区迁建和精准扶贫工程为创作主题,创作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建设工地、百姓家中,真切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劳动者的辛苦工作和平凡百姓的坚韧顽强。百姓生活的锅碗瓢盆、浸透着汗渍的罩衫、建设工地的日新月异等在镜头中定格,在影像中呈现。学生成为历史的参与者和记录者,并在创作中感受到文化和信念的深切力量。

(二)丰厚的人文底蕴和开放创新、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是铸就文艺高峰的核心素养

艺术是人文精神的表征。纵观影视艺术发展史,凡是能够超越时空的经典作品无不具有人类文明的丰富内涵与审美向善的价值意蕴,彰显着历史和现实的光辉。“人文”是个宽泛的概念,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7]。丰厚的人文底蕴是什么?是在千变万化的传播环境中去伪存真,把握行走方向的价值理念;是广泛的阅读、日积月累积淀形成的由内而外的文化修养;是对于生活的敏锐感知和对世界的深切洞察的审美养成;是可以直接投入艺术创作的身体化的文化资本。丰厚的人文是艺术创作的韧性基底,开拓创新、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则体现为勇于创新的思维理念和严谨扎实的艺术创作态度。艺术与科学作为人类与世界发生关联的媒介物,都源于人类的劳动实践。艺术通过情感、想象、创意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表征,而科学则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方式。艺术与科学如影随形,艺术一直是科学的畅想地和试验田,赛博格、元宇宙源自艺术家的天才创意,又在生活中成为现实。培育崇尚科学、敢于挑战、不断创新的科学思维与理念,培养紧密连接新技术新应用的科学素养,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能够既精于某一形式的艺术样态,又能以宏阔、创新的学术思维以数字技术方式融入艺术表达,让创意成为可能,实现艺术与科学的交相辉映。

三、引导对话到建构连结: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关系重构

数字技术引发的媒介革命为知识生产与传播赋予了无限可能,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被不断拓新、重组,教师不再是课堂或者教学关系中的唯一主导者、组织者,学习成为学习者与特定的节点和信息资源建立连接的过程,教学关系由培育接受向引导对话转变。

(一)以学生为中心重构教与学的关系

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有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教学理念的探索与实践,也有诸如PBL(Problem-Based-Learning)问题导向式学习等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应用,这些培养范式源于工科、医科,是在明确目标指导下的线性路径优化。其实这些理念和方法强调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旨归,培养学生求真、开放、合作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影视艺术是综合性艺术,更是合作的艺术,每一位创意者都是生产链条上的关键环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在既定的培养目标下,教学关系是以教师与学生合作共建的关系,教师既是教学的引领者,也是对话者与分享者。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并提出问题,通过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创设探究式、讨论式、交谈式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广泛深入的课下阅读、调研,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师在互动后进行回应。这种回应是一种思维引领,为问题解决提供了延续性,也为持续学习指明了方向。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占有材料、整合材料、知識内化的过程,也是加强合作、有效沟通,提升团队意识的过程,在教学互动中实现可迁移能力的培养。

(二)以融合共创为核心重构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如上所述,丰厚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是高校影视艺术教育坚守的核心素养,人文底蕴决定了作品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决定未来从业者在职场中能够走多远。而影视艺术创作源于实践,专业实践能力则是学生进入职场大门的敲门砖,是创意思维、创新意识、作品制作呈现的集中展现。在高校影视艺术教育中,有偏重理论的电影学、戏剧学等专业,也有偏重实践的影视摄影与制作、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虽然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所要求的专业技能有所不同,但是对理论和实践深度融合的要求是相同的,二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以“厚人文、重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根本,通过建构课程体系、搭建实践平台、多元项目联动等方式,以达到“知识探索—技术细化—能力养成”的人才培养目标。比如,专业基础理论课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的过程也是启发新视角、引发新观点的过程,着重考查学生的案例转换能力、对传播现象的思考分析能力,在求知的同时,用实验法进行求证,举一反三。知识探索的最终目的是启发创意与创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技术细化是夯实专业技能必要手段,也是更深入了解影视媒介生产规律的重要步骤。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实验步骤,将创意、策划、摄像、录音、剪辑、特效、影视管理等实训类课程细致分解,小班化实践,强化训练,循序渐进地实现技术思维到技术实践能力的转换。能力养成是在知识获取和综合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过程中,不断习得的文化判断力、媒体策划力、技术运用力和综合管理能力等。能力养成的彼岸即创意思维、审美素养和实践创作能力的提升。

(三)以协同共享为核心重构线上与线下、校内和校外的关系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传播无远弗届,尤其是新冠疫情对于空间的封闭和阻隔,使线上教学和云端共享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实践的常态。在优化校内课程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尤其是慕课的优秀线上课程和名家金课,不断进行知识拓围与增量,也可以依据本学校专业学生特点开启SPOC课程,使其成为线下教学的有益补充;鼓励跨学科、跨校合作,开启微课程、微专业,使学生充分享用开放的学术资源。但要处理好线上与线下的关系,线下应及时跟进、辅导和检查,及时回应学生在线上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影视艺术是实践的艺术。实践既来自经验的总结、对生活的感知,也来自市场的实战。通过走出校外的认知实践、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将校内与校外紧密联系,拓宽育人的经度与纬度,形成融合共创的健康生态系统。

四、内外协同与多元联动——高校影视艺术教育路径与实践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不仅仅要关注这一段教育过程对于人才养成的当下影响,更要关注未来10年乃至20年人才养成的目标达成。所以一个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有包容性和前瞻性,即瞄准当下又锚定未来,从国家维度、行业前沿和教育规律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遵循知识生长的内在逻辑,以达到对学生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培养目的。例如,山东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建设紧密依托学校丰厚的艺术学科资源,坚持立德树人,探索小班化、进阶式培养模式,以内容丰富的课程群建设为基础,以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协同育人作为实践联动,扎实推进主题创作和文化服务,探索艺术类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新路径。

(一)逻辑严密、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

一个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一系列逻辑严密、内容丰富的课程的有机组合。例如,山东艺术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坚持理论与实践一体、实验与技术同步、创意与市场接轨,从学科维度、培养阶段跨度、内容架构、实验实践等综合考量,构建影视艺术理论、现代视听技术、传媒营销管理交叉并进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是厚人文的金字塔基底,通過人文历史、文化审美、影视艺术的经典文献细读和优秀影片鉴赏,媒介素养、视听语言、认知实践等传播与科学课程,体现宏观视野和跨学科思维,充分体现影视艺术的融合与融通,实现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科研能力的塑造。专业方向课是依据学生兴趣和能力开设的差异化课程,分为文艺编导、剧情片编导、纪录片编导等不同的专业方向,坚持小班化教学,通过开设影视选题策划、剧本写作、摄影摄像、数字特效、新媒体运营与实践等专业方向的课程,使学生掌握影视艺术的创作和技术实现方式。专业实践课程分为专业方向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各个方向的联合创作,以及与企业行业对接的创新课程,使学生真正接触市场产品的生产、制作与运营,实现影视艺术人才产业运营思维的建立。三个维度的课程将人文艺术素养、专业实践能力、营销管理素质贯通影视艺术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用独特的视角关注社会,用艺术语言表征世界,用有温度的作品诠释生活,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二)进阶式培养模式与多元联动的创作实践

与课程体系紧密结合,根据学生的年级构建进阶式培养模式,即“大一打基础、大二精技术、大三出作品、大四闯市场”。大一以专业基础课为主,筑牢理论素养根基;大二根据学生特点和兴趣进入到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技术细化、小班化培养;大三开始以各方向选定题目进行联合创作,同时辅以理论课程的持续滋养;大四以毕业创作和毕业实习为主,通过校企、校地协同育人工作坊、实战项目演练,为走入职场做好准备。多元联动的创作实践在大三两个学期进行,打破学科、专业之间区隔,以项目、选题,或者参赛作品为核心,跨学科、跨专业进行师生合作,学生自行申报、选择进入不同的项目组,进行联合创作。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市场调查、组建团队、联合授课、项目实践等多点立体的教学手段,打通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构建跨专业、多课程、多家企业互为联动、交互转换的实践平台,进行全价值链、全流程的再造,真正实现沉浸式的具身教学场景,最大化激发实践创新驱动力。联合创作不仅形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而且为学生夯实了专业技能,提供了通往外部社会的独特通道,在象牙塔和职场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结语

新时代高校影视艺术教育面临新技术、新文科、新供给的多维语境。在人才培养中,坚持立德树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责任、丰厚的人文艺术素养和科学精神为核心素养,重构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校内校外关系,有利于探索特色发展、内涵式发展的高校影视艺术人才高质量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7-38,288-289.

[2]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21(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21-09-24)[2023-01-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moe_776/s3109/202109/t20210923_566071.html.

[4]钟大丰.多义的影视艺术教育理念与实践趋向[ J ].现代传播,2020(11):158-163.

[5]习近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M]//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95.

[7]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语词分册(上)[W].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84.

【作者简介】  刘 昂,女,山东济南人,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影视文化产业、影视艺术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融媒视域下传媒艺术研究生培养范式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影视艺术专业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纸的艺术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