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生态格局中中国影视专业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2023-09-07 08:17赵剑李晶晶
电影评介 2023年11期
关键词:影视专业课程

赵剑 李晶晶

2022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广播电视全媒体发展报告(2022)》,其中認为涵盖了网络电影、网络电视剧、网络综艺、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多个细分领域的大视听正在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构成和引擎。①一方面,院线电影发展受限,网生代成为视听内容的消费主力,影视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必将面向“视听新蓝海”;另一方面,作为认知框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影视”已无法概括学界与业界面对的全部现象和问题,反而成为干扰、局限甚至阻碍人们进行总体性把握的语义障碍。“大视听”虽由广电行业提出,但其与学界曾经提出的“大电影”[1]概念极为相似,二者关涉的范畴基本重合,只是前者侧重主体感知,后者则侧重对象特征。大视听具有这样一种解放价值,它把视听作品从单纯的商品或艺术品范畴拓展开去,形成“视听+”生态格局。在这里,“视听+”首先是表达与感知的方式,其次是媒介传播的技术,最后才是文化产品和服务。在“视听+”生态格局中,不难发现“视听+艺术”“视听+娱乐”“视听+教育”“视听+宣传”等均能成为传统影视研究可重新标记的新疆域,自然也能成为相关专业人才实现理想和抱负的“应许之地”。基于此,有必要结合国家战略、社会发展、行业需求、学生培养在“视听+”生态格局中进一步审视当下影视专业教育发展的困局、变革的动因与创新的路径。

一、影视专业教育发展的新困局

任何时候反思影视专业教育的发展,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针对当下,学者胡智锋等提出存在高端人才供给不足、中国特色话语不足、行业支撑能力不足、自主体系建构不足、国际影响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有一些困局需要予以强调。[2]

第一,人才培养的平均质量达不到行业的要求。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影视头部学校(指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以外的高校毕业生在这方面问题更加突出。在本科层面,多数高校都要求学生能联合创作短片,能胜任所在创作团队的主要职务。这种要求相对较低,学生并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视听行业反馈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认为大多数刚毕业的学生还需再提升能力才能顺利接轨。如何衔接毕业与就业这“最后一公里”?这是摆在大多数培养单位面前的一道难题。近年来,国家一方面大力支持发展专业硕士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本科专业教育的再深化,以促使学生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国家大力发展专业硕士教育,整合硕士研究生专业目录中的艺术学,都表明需要更多的影视创作实践型人才,以便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进程中生产并呈现更多可见可感的内容;另一方面,国家通过人力资源部门开展系列就创培训工作,以便帮助毕业生更好地与行业接轨。不难看出,这“最后一公里”并不好走,需要高校主动作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和创新。目前,各高校都自发地与行业接轨,在影视专业教学和培养的实践过程中也提出“师徒制”“双导师制”“项目制”等行业化的实践指导模式,但这些模式实际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原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在谈到北影78班值得被复制的有效经验时提及:“一开始接触到专业基础课的时候,具有电影制作经验的代课教师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边讲边干,边讲边做,做后再讲,讲后再做。”[3]这种“师徒制”的教学方法特别适合技能实践型课程,但多数高校其实无法拷贝这种教学,原因是具有电影制作经验的代课教师凤毛麟角,而较大的班级规模也不适合采用“师徒制”教学。在艺术硕士的培养过程中,由于部分校内导师创作经验匮乏,“师徒制”难以实施,因而当下流行的替代方案是“双导师制”。“双导师制”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是:行业导师未能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教学和实践呈“两张皮”。同时,旧的评价体系重科研、轻教学,导致部分校内导师侧重于学术研究,无法胜任创作实践,一些学校的专业学位甚至因为缺乏实践型教师而被摘牌。“项目制”是对接行业工作的实践教学方式,目前已在各个高校普遍实施。但很多项目来源是自选,未能真正和行业社会需求接轨,项目质量成为制约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其实,无论是“师徒制”还是“双导师制”,最好都通过“项目制”来整合实施,项目式教学也有望成为未来影视创作实践教学的主导模式。

第二,理论建构跟不上视听领域的创新发展。一般认为,实践的前导性和理论的滞后性几乎是所有学科的共性问题,只是在新现象、新技术、新场景、新观众的冲击下,作为影视专业教育根基的领域知识生产支撑力愈显不足。究其原因,其一,对传统影视的经验总结和知识提炼不够深入,基础性研究还不够扎实。例如2016年,导演乌尔善发表了《<寻龙诀>与类型电影创作实践》一文,其中提及创作“探墓/夺宝/冒险”类型电影前,他从阅读原著小说、分析经典电影、试玩单机游戏等多个角度“试图找到一些剧作规律”,并总结出了一套“类型公式”[4]。当然,导演本人做这个基础性的知识总结工作并无不可,创作者作为内行能看出更多门道,总结出来的类型公式更具经验性。但导演毕竟不是专门的知识生产者,他有更为重要的创作任务,也无暇进行创作之外的体系性知识总结。乌尔善的个案或许能反映出一些问题,即已有的类型学研究失之精微。类似问题比比皆是;其二,由于缺乏扎实的基础性研究,学界难以孕育出对视听新形态的前瞻性研究,更难将探索性和实验性内容融入专业教育过程。近年来,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传统教育带来冲击,后人类、数字人文、AI创作等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但由于新技术的更新迭代过快,加之跨学科探究的难度,阻碍了人们对其影响力和创造力的深刻认知和系统总结。同时,国内高校影视专业教育普遍重视知识和文本的经典性,对前沿视听的探究性激励不足,师生在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与科技前沿和行业实践接轨不充分,教师的眼界、教育的内容、学生的观念等滞后于视听领域的发展。理论建构的滞后性问题一直存在,但意识到“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是绝对之真理,或许能找到一条优化的路径降低理论建构的滞后性对专业教育的负面作用。

第三,传统课程明显跟不上人才培养的创新要求。教育理念和思想最终要落实到课程体系中,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需求和新技术带来的新挑战,传统课程的支撑力和能产性正在下降。首先,课程编定的思想支撑不足。读大学不只是学专业,从现实维度看,读大学是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促进自我发展的过程,宜把支撑学生终生发展作为课程核心思想。影视专业教育不能只考虑知识性和技能性,还应该兼顾思想性和人文性,要“完成人性的升华”,“重建被现实架空的理想”[5],要“哺育人文情怀”[6]等;其次,课程内容设定的适应性不足。主要体现在核心课程对视听理解、表达、传播、评价的能力支持不充分,选修课程对学生个性化和特色化发展支持不充分,课程思政体现不够充分,课程内容对新技术整合不充分,实践对接新业态不充分等方面;最后,课程实施与新技术结合不充分。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仍然是影视专业教学的主要方法,而在讲授过程中结合新技术探索翻转课堂、基于资源的学习、在线协作学习、虚拟仿真实践等还不充分。可见,国内绝大多数的在线课程开发和网络教学实施都存在改进空间。

二、影视专业教育变革的新动因

新时代文化建设为影视专业教育提出了国家层面的需求。一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①建构和传播中国形象是一项系统大工程,而视听则是当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首选途径。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视听+”文化传播的重要价值。例如,“李子柒”式短视频在海外走红,不仅传播了中国美食和孝亲文化,而且带动了一批制作中国美食的海外短视频生产者;《流浪地球2》在海外受到热议,引发对世界危机解决方案及自我牺牲精神的关注和讨论;中国电视剧在海外平台广泛传播,特别受到东亚及东南亚国家的欢迎,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打开了新局面。类似现象的持续涌现,提示把中国建设成为“视听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近年来,不少蕴含主流价值观的电影收获口碑与票房的双赢,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影视人才培养成果的显现。《满江红》《金刚川》《我和我的祖国》《狙击手》等电影的创新英雄叙事和人民性表达,已逐渐走出“十七年”英雄电影的经验框架;《你好,李焕英》《流浪地球》《我不是药神》《唐人街探案》等电影在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中展现了国人的多元审美品位。实际上,中国每年有近千部蕴含主流价值观的电影在院线和网络上映。足见唯有以大量合格的影视专业人才作支撑,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

新视听产业需要大量的优质内容生产者。中共中央、国务院2022年12月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更是明确要求“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其中指出“深入发展在线文娱,鼓励传统线下文化娱乐业态线上化……支持线上多样化社交、短视频平台规范有序发展,鼓励微应用、微产品、微电影等创新”[7]。同时,当前在网络视听领域一个不争的事实仍是内容为王,各大网络视听平台对优质内容的争夺异常激烈,甚至前置到高校孵化创作作品。虽然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简称UGC)的数量占据绝对优势,但头部流量还是专业生产内容(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简称PGC)所带动的。《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揭示:“短视频制作门槛将进一步拉高,普通用户再难生产爆款短视频”,也间接反映网络视听行业发展对专业制作人才的迫切需求;显示“分账剧将为新人创作者提供更多机会”,显明视听大产业对影视专业人才可产生强劲的吸引力。[8]相应地,面对“大视听”产业和“视听+”生态,影视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拟定应当因时而变,面向“视听+”产业培养多层次、跨学科的专业人才宜成为共识。比如,在专业硕士培养中鼓励跨学科攻读专业硕士,仿照BBC纪录片制作人的培养模式,把领域知识和视听技能结合起来,培养更具适应性的创造型人才。

新文科建设是影视专业教育变革的直接内因。简言之,新文科的核心思想就是“新技术+老文科”,新技术作为新理念、新环境、新内容,它与老文科的结合将带来学科观念、教育思想、课程内容和教学实践的变革。具体到影视专业教育,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新视听应用等技术的直接冲击下,传统影视专业的学科架构和知识体系已显得力有不逮。这不仅仅需要将新技术内容融合进课程体系,更需要将技术理念和技术思维融入教学各环节。另外,传统的影视教学和实践也受到新技术的挑战。比如,虚拟仿真为高成本实践教学提供了低廉而安全的可选项;海量数字资源支持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更有助于实施翻转课堂和混合学习;优质专业视频课程和远程互动课程正在消解传统教师(尤其是理论课程教师)的地位和重要性。随着新技术在人文学科领域的渗透,影视专业教育的自我革命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

新就业形势需要影视专业教育进行适应性调整。一方面,传统影视产业已经饱和,消化不了那么多毕业生;另一方面,新兴的大视听产业又缺乏优质内容创作者、媒体运营者和市场分析员等。从大视听对分层次人才的需求来看,影视人才的就业选择将不会局限在传统影视领域,而是会向更广阔的“视听+”生态圈进军。据统计,中国2020年就有1408所高校设置戏剧与影视类相关专业,2021年相关的专业硕士培养单位达到232家。[9]不同建設水平和建设性质的培养单位在确立培养目标时,宜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并逐渐形成视听专业人才分层分类培养的总体格局,紧密考察和研判行业发展动向,积极灵活调整培养方案,走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路径,减少“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出现。另外,“北影模式”“北师大模式”“中传模式”并不容易复制,且同质化培养会出现人才堆积“滞销”。新就业形势提示需要重新审视影视专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这必然会促进专业教育的适应性变革。至于是沿用影视专业教育,还是采用视听传媒教育,并不急于统一概念“以正视听”,但需明白“影视”这个陈旧概念所指的范畴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视听+”生态需求和教育实践,它常常让人的思维陷于一隅,甚至当人们谈论“影视”时,可能说的就不是同一个范畴的东西。

三、影视专业教育创新的新路径

目前,中国高校影视专业人才毕业后的主要出路包括三条:一是直接进入影视行业;二是继续攻读硕博士学位;三是跨专业就业。从人才就业方向逆向审视目前的影视专业教育,可在教育理念和目标、课程设计与开发、实践指导与创作、教学评价与创新等方面作出与时俱进的变革与创新。

在教育理念和目标方面,确立变革的核心是培养专业的视听传达者。胡智锋等把专业教育的理念概括为“思政+人文+专业”,提出复合型、专精型、应用型等人才类型。[10]周星则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经验专门对“高端电影创作人才”进行描述,指出“应该是具备综合人文素养又具有扎实的专业电影认知、理论思想观念先进和形象创作能力突出、把握综合性电影创作眼光又能动手能力的高端硕士以上人才”[11]。概括起来就是培养“思想观念先进+综合人文素养+电影认知与创作能力”的教育理念。前者是教育者视角,后者是人才视角。从二者的观点不难看出:影视人才培养既分类别,也分层次。北电模式和北师大模式虽然定位为培养高端人才,但其观念框架也适用于中端、基础视听人才的培养。大视听视域下,确立影视专业教育的目标既需要体现影视教育观念中的共性层面,即“政治思想维度+人文素养维度+专业能力维度”,又需要明晰对应于不同类别和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强调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交叉点规划办学特色。

在课程设计与开发方面,要坚持守正创新,优化课程体系。守正创新已成共识,但守什么正却未必意见一致。笔者认为宜守“视听”之正,而非“影视”之正,更非“电影”之正。影视随着新技术迭代会不断变化,但人对视听内容的心理感知和接受方式变化甚微。传统影视学科开拓积累起来的观念、知识、经验,是视听的核心和基础内容,但不是全部。人们可以说“视听”是第二语言,但无法说“影视”是第二语言,即便绝大多数视听语言课程只是从电影到电影,几乎没有课程从视听艺术史角度去建构课程。本质上,专业教育是教会学生如何通过视听方式来表达思想、传播观念、讲述故事,至于它的最终形态是影院电影、电视剧目、博物馆视听艺术,还是网络综合视频、短视频、微电影,并不需要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做出细分。依照西方的学科划分经验,“电影”和“电视”通常是末端概念,更上位的概念则是“媒体传播”“创意设计”等,而不是笼统的“影视”。现在看来,“视听传媒”更适合作为学科的上位概念,从而引导各个相关次级学科的发展方向。如是,围绕“视听”规划专业核心课程,既不至于大幅度改变原课程结构,又能突出课程结构优化后对“视听+”生态的适应性和前瞻性。

在实践指导与创作方面,要打造多样平台,加强校地企协同育人。当前是视听强势的传媒时代,“视听+”已经成为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社会各个领域都需要优质视听内容,项目式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大量以视听为主要内容的竞赛和围绕文旅宣传的视听内容生产纷至沓来,互联网视频网站、IPTV等需要大量优质视听内容,甚至三大通信运营商也需要大量的短视频内容来修饰通信服务。这些平台的进入门槛低,传播空间大,为在校的影视专业学生提供首秀舞台和展示空间。对于教育者来说,通过熟悉终端需求,将课程项目实训与社会行业需求对接,可以促进师生对行业生态的了解,提高对视听行业的适应力和创新创业的自信心。通过区域高校联合与协作,对接地方主管部门,以繁荣和活跃地方视听文化为宗旨,打造专业竞赛平台和实习实训平台,以官方竞赛及荣誉激励人才发展与创新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好国家的人力资源发展政策,主动和社会企事业单位对接,共同推进校地企三方协作,探索教师发展新空间和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师生发展与评价方面,革除制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利因素。在现实教育实践中,很难将教师发展评价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进行脱钩。事实上,教师发展评价方式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科研评估指挥棒一度造成高校普遍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实践教学被迫采用“双导师制”替代方案,这显然不是高等教育的常然之态。专业课程教学、创作实践指导对于影视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并不比领域科研来得轻松,而传统的评价体系却有些厚此薄彼。“破五唯”为反思教师评估带来了契机,也带来一些困扰,如何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对教师进行多维度综合评价,关乎未来影视专业教育的发展走向。可以预见的是,越来越多的教师会主动和行业接轨,教师自创和指导学生创作的成果会逐渐获得评价体系的认可,行业资深人员就职高校也会获得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同样,学生发展评价也需要进行再反思,需将专业学习水平和终身发展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出更符合“视听+”生态需要的时代引领者和创新推动者。

结语

大视听时代已经来临,“视听”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类信息传播和文化娱乐方式,“视听+”生态格局雏形已具,并向影视学子发出召唤。为了助推学生开阔眼界、沉淀思想、积累经验、发展技能、重识自我,影视教育者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精心设计课程、灵活推进实践、优化评价体系。从本质上讲,大学是专业教育,但不止于专业教育,它引导着学生通过一门专业的学习,在自我与社会之间找到一个良好的生长契合点。不同的培养单位需要实事求是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整合本学科资源、区域高校资源、社会行业资源、网络跨域资源,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繁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生力军。

参考文献:

[1]丁亚平.“大电影”视域下的微电影的发展[ J ].艺术评论,2012(11):27-32.

[2][9][10]胡智锋,胡雨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中国影视教育发展之思[ J ].电影艺术,2023(01):53-58.

[3]张会军,马聪敏.创作实践型中国电影教育[ J ].当代电影,2013(01):18-22.

[4]乌尔善.《寻龙诀》与类型电影创作实践[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01):65-67.

[5]贾磊磊.电影:如何践行教育的使命[ J ].艺术百家,2017:36-39,78.

[6]周安华.银幕是温暖和美善的世界——论新电影教育的人文路向[ J ].电影新作,2021(01):11-12.

[7]中共中央,国务院.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EB/OL].(2022-12-14)[2023-02-26].www.gov.cn/xinwen/2022-12/14/content_5732067.htm.

[8]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2021中国网络视聽发展研究报告[EB/OL].(2021-06-05)[2023-02-26].http://www.cnsa.cn/attach/0/2112271351275360.pdf.

[11]周星.艺术学升门类后中国影视传媒教育发展分析[ J ].艺术教育,2013(01):24-27.

【作者简介】  赵 剑,男,四川通江人,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影视心理、影视教育、视听传播研究;

李晶晶,女,四川成都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讲师。

①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广播电视全媒体发展报告(2022)[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2.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16)[2023-01-25].https://www.12371.cn/2022/10/25/ARTI1666705047474465.shtml.

猜你喜欢
影视专业课程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