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兰
【案例背景】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手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任何学科的教学如果与生活相结合,将会呈现更好的教学效果。生活是思维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也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案例描述】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分数是比较抽象的知识。但如果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就会给学生一个形象的、生活化的体验,抽象的知识会变得形象易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时,我就提前给学生布置回家吃苹果的任务,首先要和自己的一个亲人(或者爸爸,或者妈妈,或者姐姐等)平分吃一个苹果,再和爸爸、妈妈、兄弟姐妹或者爷爷奶奶等一家人平分一个苹果,并观察俩次每人吃的情况。在课堂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和大家分享吃苹果的情况,学生会说到人少每人吃的就多,而人多每人吃到的就少了。因为和一个亲人平分,自己吃到了一个苹果的二分之一,而和全家人平分自己吃到了一个苹果的几分之一,没有和一个亲人平分吃到的多。此时,我又引出教学的内容,先让学生比二分之一和六分之一的大小,这样学生利用生活知识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两个分数的大小,顺势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把分苹果的过程及自己所得的份数表示出来。一个小小的问题拓宽了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空间,把生活知识变成了数学的学习内容,解决了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法理解所学内容的难题,这样的教学使全班学生都掌握了新知识,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用学生身边的事情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易懂,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生活化,提高了教学效率。
【案例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无去进行教学。”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习起点,成为组织课堂教学中突出的关键性问题。
引導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活泼起来,掀起一个又一个的课堂小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