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 寇猛 卢娜 薛晨蕾
摘要文章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分类育人要求,构建了“一体两翼四轮驱动”“三进三出三融合”和“三驱动三融合三提升”的科教协同育人模式,以全面育人理念和师生课堂教学为基础,制订出科研协同教学资源应用的人才分类培养模式,通过瞄准切入点、重塑观点线、铺设融合面、构筑保障体、拓宽资源道的实施路径,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协同育人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 协同育人;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2.002
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在中国式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时期具有重要作用,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将科学原理转化为专业知识技术,服务现代产业科技需求的创新型人才[1]。然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以科教协同育人模式为主导,将地方产业、企业和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和思想政治共同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通过科教协同育人方式,对高校教学、企业生产和科研项目进行协同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促进地方企业创新发展,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措施[2-3]。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将思政元素、科研元素和企业需求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全过程,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教协同育人改革过程中值得不断深究的问题。本文将按照专业大类进行划分,剖析当前科教协同育人和提升路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设计面向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一体两翼四轮驱动”“三进三出三融合”和“三驱动三融合三提升”的应用型科教协同育人模式,通过科教协同育人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和发展路径提供借鉴。
1协同育人模式与提升路径的问题
1.1协同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
①教师重视教学理论传授、轻视科研创新意识、忽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随著我国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受到学校理论教学内容和专业大纲设置任务要求的影响,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人数较少,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弱。
②教师的科教协同育人认知水平低、先进理念偏差大、协调矛盾冲突多。通过对国内100多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300多位科研教学型的教师进行走访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忽视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性和探索性科研成果对教学的反哺促进作用,不利于科教协同育人理念和目标的实现。
③教师的科研理论成果数量多、课堂教学应用比例小、考核形式单一化。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对于成绩考核标准的单一化设置,导致学生有目的性地选修专业课程,教师画圈式考核课程知识点,而对于科研参与和企业项目参与的学分设置较少,这对于推进科教协同育人模式极为不利。
1.2协同育人提升路径存在的问题
①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科教协同育人观念不强。从育人意识形态来看,全员育人的全局观念尚未在高校专业布局顶层设计中形成闭环结构。一方面,高校全局育人观念有待加强[4];另一方面,专任教师的科教协同育人观念意识不强。
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科教协同育人体系不完整。虽然应用型本科高校认识到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但由于管理制度缺陷、教学方法固化和科研氛围相对不足,很多高校科教融合育人的开展困难重重。一是课堂教学内容以传统专业知识为主,内容创新不足,科研思维和前沿知识融入不足。二是教师授课以灌输式为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三是教师教学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跨学科的团队合作,科研支撑教学的能力不足。
③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科教协同育人资源不充足。应用型高校科教协同育人培养计划已经从顶层设计开始,但育人过程中学校引入企业资源仍不足,校企合作双方的互信基础不够深入,高校与校外的企业合作范围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政府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合作的牵引力和推动力仍需进一步提升;应用型高校的部分人文社科专业与校外协同育人培养方向较窄,且部分应用型高校是由专科院校升格发展而来,学校科研平台和教师科研水平相对薄弱,科研资源沉淀不足。
3协同育人模式设计与提升路径
3.1应用型本科高校协同育人模式设计
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时期,通过借鉴欧美国家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分类育人经验,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实践应用能力、创新驱动精神和综合素质全面塑造的专门性人才发展目标,优化了OBE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分类管理学生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要求,系统构建以专业技术能力和科学研究思维为核心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构建“一体两翼四轮驱动”的“三进三出三融合和三驱动三融合三提升”的应用型科教协同育人模式。
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教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模式要求,“一体两翼四轮驱动”的主要内容为:一是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以学生研究、实践和应用能力为主体,将教学内容组织成为项目式教学单元,构建项目模块化课程体系。二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教与企业参与为主的评价机制和管理办法,增加科教成果转化扶持力度,提高教师的工程应用研究能力。三是科研项目化教学实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传统的知识传授课堂向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方向转变,增强学生的组织、交流、合作和创新能力。四是生产化实验实训实践设施与条件,引导学生体验和操作完整的生产管理过程,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五是普及化的企业参与度,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产业学院和实训实践基地,强化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与广度衔接,提升自身专业技术能力,获得更多的企业资源支撑。六是国际化的科教协同育人氛围,学校通过科教合作、跨国文化交流、科教管理理念与机制渗透等营造国际化的育人氛围,实现国内外科研、教学、课程和企业资源的交叉融合。
在学校顶层模式设计的总体要求下,分别针对人文社科专业和理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类设计,人文社科专业的“三进三出三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主要内容为:一是“三进”模式,即科研项目进学生课堂、专家骨干进培养方案、思政要素进教学大纲;通过科研项目进课堂和专家骨干进培养方案的明确方向,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科研项目的运行模式和研究方法,学院首先需要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进入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研究项目和成功经验,再通过传帮带的方法,逐渐引进企业项目进入课堂,让其他学生领悟企业项目研究思路和管理经验。二是“三出”模式,即学生到科研机构实践、教师到科研团队锻炼、科研助力高校发展;学生通过事先准备的学习难题和专业问题,充分结合教师和企业生产实践项目,增强师生的科教实践能力,提升高校的发展速度。三是“三融合”,即科教融合理念共定培养方案、科教资源共建教学资源、科研机构教学人员融合共育应用型人才。理工科专业“三驱动三融合三提升”协同育人模式的主要内容为:一是“三驱动”,即课程思政引领力、科教融合创新力、学科交叉渗透力,科教融合创新本质是教师在科教学习过程中进行新知识的挖掘和传承以及创新创造[5],形成具有综合分析评价和批判创新的思维。二是“三融合”,即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融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课程体系与科研成果融合;深入挖掘理工科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不断凝练思政理念的认知价值、育人价值和实践价值,建立理工科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契点,解决专业课与育人理念脱节的问题,实现全方位深层次育人理念。三是“三提升”,即提升学生人格品质、提升学生思维素养、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理念,通过文理分科下的科教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国工匠精神,秉持个人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树立报国信念强、心智素质全、职业能力高的培养目标。
3.2应用型本科高校协同育人提升路径
考虑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独特优势和行业特色,立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和科學研究的战略定位,通过瞄准切入点、重塑观点线、铺设融合面、构筑保障体、拓宽资源道的实施路径,形成科教协同育人新局面。
①校企合作项目瞄准科教协同育人的切入“点”。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特色行业技术创新应用为重点,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深度挖掘育人契合点,构建人文社科和理工科专业创新项目的动态案例库。
②课程思政理念重塑科教协同育人的观点“线”。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背景下,教育格局和育人形式经历了系统性变革,为此,应用型大学要以思政理论为引线,在校企合作办学、科教协同育人、科研反哺教学的理念下,建立科教育人的新观点。
③培养方案体系铺设科教协同育人的融合“面”。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所需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育人模式共同构成了融合面。人才培养方案是立足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目标总方针,通过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设计的纲领性文件,不同学科专业需要遵循社会发展新趋势、企业发展新工艺、科学发展新技术等,将课程思政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大国工匠精神等融入人才培养目标与考核指标,优化专业课程结构、重构科教协同育人培养方案。将科研成果转化到课程教学全过程,重组科研项目导向式、递推式和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④校企合作制度构筑科教协同育人的保障“体”。应用型高校应将教育和科研进行协同管理、深化改革科研管理制度、科教成果转化制度和科教协同育人管理以及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科教融合项目的浓厚兴趣。
⑤整合校企协同拓宽科教协同育人的资源“道”。从科研项目联合申报、校企合作和联合培养实训实习基地等方面,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就业单位和国内外高校优质资源,以行业内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引导学生解决工程领域实际问题,使学生接受跨学科工程技术实践训练,培养能够快速融入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型和应用型技术人才,强化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和就业单位的科教协同合作,打造科教融合培养模式新标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育人。
4结语
科教协同育人模式与提升路径是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科研企业项目实践环境和企业岗位需求,以科研项目、课程思政和企业资源融合课程教学内容为重要支撑,基于“一体两翼四轮驱动”“三进三出三融合”和“三驱动三融合三提升”的协同育人模式展开系统性分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提供借鉴参考,并在科教协同育人理念要求下,通过瞄准切入点、重塑观点线、铺设融合面、构筑保障体、拓宽资源道五个方面提升科教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SGH21Y0251);西安航空学院校级高等教育研究项目(2021GJ1006);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项目(2021KRM154)。
参考文献
[1]赵庆年.高校类型分类标准的重构与定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6):147-152.
[2]刘娟.北京高校产学研协同培养研究生机制创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4):110-115.
[3]施煜,樊晓盼,刘一鸣.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8):50-51.
[4]吕小艳,张正淳,蓝陶,等.提升地方高校农科专业协同育人成效的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18(16):67-70.
[5]董涵琼,刘辉,赵醒村.科教融合:起源、演变、问题与思考[J].医学教育管理,2019(2):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