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建设背景下“国际结算”课程改革探索

2023-09-06 00:19蒋渊巍
科教导刊 2023年13期
关键词:国际结算双高课程改革

蒋渊巍

摘要近年来,在“双高”建设要求下,高职院校需立足自身办学优势,集中力量打造行业所需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培养符合金融行业发展所需的一线高素质人才,金融专业相关课程改革已成为高职院校的热点与重点课题。“国际结算”作为国际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直接关系到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文章通过分析“国际结算”课程改革背景、课程教学现存问题,将课程融入当前金融行业新发展,探索课程改革路径,培养与“双高”建设要求相符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双高”建设;国际结算;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3.018

1“国际结算”课程改革背景

1.1“双高”政策要求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和《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文件精神,教育部、財政部于2019年提出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在“双高”建设背景下,将课程与行业新技术、新发展、新业态全面结合是推进改革的必然途径。

目前金融科技全面赋能金融行业,国际业务更是呈现各类新业态与工作新内容,作为国际业务前沿的国际结算业务顺利开展更需要金融、贸易、营销、管理知识面全覆盖并且具备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而目前“国际结算”课程教学内容与金融行业一线所需要的国际结算业务人才素质相差较大,学生在走上一线工作岗位后,对技术含量较高的结算业务无法顺利开展,也同时制约了该业务的创新发展,所以,“国际结算”课程需要根据金融行业现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课程改革。

1.2经济高质量发展下国际结算业务转型升级

在“双循环”“一带一路”等国家经济战略指引下,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2023年3月7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数据,今年1至2月,中国进出口总值为6.1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3.5万亿元,增长0.9%;进口2.68万亿元,下降2.9%;贸易顺差8103.2亿元,同比扩大16.2%。不断扩大的贸易规模给国际结算业务带来全新的业态环境,第一,跨境电商作为国际贸易交易主体的比重逐年升高;第二,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交流程度不断深入,各经济体对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第三,第三方支付平台突破传统结算模式,给交易主体带来全新的结算业务体验冲击。

目前各商业银行传统的国际结算业务模式已较为成熟,但在目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数字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国际结算业务在产品种类、服务模式、经营理念、风险控制等方面也不断向前迈进。同时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全面赋能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这一新动能促使国际结算业务向数字化、集约化等方向发展,为适应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创新业务及贸易融资产品应运而生。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也将转向以国际结算为代表的中间业务扩张为主,增进非利息收入,获得长期增长。

2“国际结算”课程现存的问题分析

2.1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传统“国际结算”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是以配套教材为主,教师授课内容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国际结算方式讲授,例如:汇款、托收和信用证结算方式,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结算单据处理等,但上述国际结算工具已无法满足目前实际行业发展的高效需求。

同时,市面上大部分“国际结算”配套教材体系,理论内容约占70%―80%,实践内容仅为20%―30%。国际结算业务本身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双强的重要特征,同时业务内涵还在不断与时俱进,例如区块链、贸易融资、人民币跨境业务、第三方支付平台等,而现行使用的“国际结算”教材中所占篇幅较少。当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跟不上行业内涵发展速度,而课堂教学又仅仅依赖教材内容来进行,忽略结算业务的新发展、新问题、新热点时,那么金融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就不能及时传达到学生的认知领域,将会使学生所学与行业实际人才需求脱节,学生在学习时也会感觉理论知识晦涩难懂,无法产生兴趣与共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教学将无法达到培养行业所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2.2教学方式现状分析

传统课堂中,教师大多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国际结算”课程来讲,教学目标为学生掌握国际结算方式的理论知识,熟练填制并审核结算所需各种金融票据及商业单据,掌握国际结算业务的流程操作。在理论部分的讲授中,教师会采取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但由于教材内容、教学平台、教师业务水平等局限,课堂内容与实际行业一线国际结算业务操作比较仍有较大差距,教学效果也很难真正达到“双高”人才培养的要求。

例如,以“信用证”结算业务为例、课程讲授信用证概念,学生根据教师讲授可以掌握信用证相关内容并了解业务操作流程。但在目前国际结算新趋势下,信用证的使用率逐年降低,伴随着区块链技术赋能金融行业,信用证业务正在产生全新的操作模式。课堂上仅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新问题、新动向、新趋势不能及时呈现,造成学生所学与领域实时热点、焦点脱节。

同时,目前各种线上教学方式兴起,虽然很多课程采用线上授课方式,但大部分老师只是将现场讲授改变为线上教学平台讲授,教学方式并没有改变,依然延续着线下“教材+PPT”的教学方式,以理论讲授为主,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素养及学习兴趣。

3“国际结算”课程改革实施路径

3.1结合国际结算新业态发展深耕课程内容

“国际结算”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要及时根据金融新业态的发展进行更新及课程体系的完善,在选择经典教材的授课基础上,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内容,教师还要结合国际结算领域的新发展,及时获取新知识设置教学内容,弥补教材未能及时更新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了解行业新信息。

当前,“国际结算”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汇款、托收及信用证三种国际结算基础产品来展开教学。我国正处于“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时期,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模式正在与各产业深度融合,而金融行业更是涌现出各类数字赋能的新业态,从而全面影响到国际结算业务的创新发展。以中国银行为例,该行实施“名牌产品”工程,国际结算产品创新以产品供应链为核心,以贸易金融为基础,依托境内外网络优势推出全球供应链融资,国际结算产品也随之升级,创新打造贸易融资类产品,包括: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贷款、出口国际保理、出口商业发票融资、出口退税池融资、出口议付、打包贷款、出口托收贷款、海外代付、福费廷等。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行业和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各家大型商业银行在原有基础结算业务上,陆续开发并推出了跨境支付结算平台、跨境融资清算、网上国际收支申报等多种服务,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线上服务,实现了跨境支付结算的创新。

教师应将宏观经济背景、技术背景、产品转型升级造成的影响等情况,依据国际结算基础理论,自行补充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去了解国际结算行業一线的发展情况,创新产品带来的启示。通过行业发展对接课程内容,学生在学习中可充分体会到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和转型,利用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等底层技术和互联网、5G等硬件设备赋能传统行业发展,开拓新的发展领域与途径。

3.2以商业银行业务运行模式为依据进行课程顶层设计

当前,“国际结算”课程设计通常以国际贸易为背景,而面向金融行业的就业岗位在此设计中却无法体现,金融专业的学生不能掌握与行业相匹配的组织构架,更无法了解岗位所需的岗位职责,理论知识处于架空状态,不利于对知识的理解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某商业银行A支行组织构架为例,其辖内共10家基层分支机构,支行公司金融部负责统筹辖区内基层分支机构业务管理模式,该行国际结算业务人员配备大约为7―8人,管理人员1名,业务复核2名,具体业务经办2名,客户经理2名。

课堂设计以该金融机构组织构架进行仿真,设定7―8人为一小组模拟公司金融部,负责全辖区内的信用证业务、保函业务、托收业务及其他外汇衍生产品的经办和复核,同时对基层分支机构承接国际结算的日常业务也需要复核,最后经授权后的业务再由总行的单证中心进行审核后通过。在此过程中,国际结算业务人员既要熟悉各国国际习惯,也要熟练掌握各类产品的操作流程,同时对于金融工作的合法合规性也要了解与研究。以商业银行支行组织构架设计综合实训,可根据岗位特性,定制更有针对性的实训方案,提升不同岗位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风控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

3.3基于BOPPPS构建“线上+线下”课程教学模式

BOPPPS模型是将教学过程分解为前后衔接的六个模块:导言、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和总结,该理论与“线上+线下”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可进一步提升师生交互式学习的体验感受,有效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以“电汇(T/T)业务操作”知识点为例,导言从国际贸易发展引入电汇结算业务场景,目标设置为掌握电汇操作业务流程,接着利用“智慧职教”平台设置前测,旨在使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及业务能力。

参与式学习分为三个环节:环节1,教师通过“智慧职教”平台提供“清代票号”“抗战革命根据地票据资料”“中国银行官方网站电汇业务介绍”等不同时期资金流动方式的资料;环节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师生就资料开展知识点讨论不同历史时期结算方式、特征、交易对象及结算的经济影响,线上提交各小组讨论成果;环节3,相互评价。教师对各组学生提交的形成性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学生分组在“智慧职教”平台完成对本小组及其他小组讨论结果的评价。

教师将线上资源融入线下教学活动,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做到互动环节有抓手,互动方式有平台,互动结果有评价,形成课程互动教学“线上+线下”全方位渗透闭环模式,通过师生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对知识点的完成度进行反馈,教师结合数据对教学效果加以修改,达到推进教学的效果。

后测与总结也由教师在“智慧职教”中进行设置,提供该知识点前沿业务发展内容资料,布置作业帖学生通过“智慧职教”平台课后自学完成,学生对拓展知识存在的疑问,教师也可通过平台在线答疑等方式予以解答。

课前教师可以运用“智慧职教”在线平台设置课前预习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让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学习,通过线上线下的学习过程和课程项目实践,在真实或仿真国际金融结算支付环境中学习并掌握国际结算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种结算业务和实操技能,课后发布课外拓展信息,让学生下课不停学,将更多的碎片化课余时间用于专业学习,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4结语

随着我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国际结算业务亟须大量相关的专业人才,因此,“双高”建设下“国际结算”课程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进一步瞄准岗位职责要求,对接工作过程和岗位标准,融合行业发展中最前沿的新业务、新技术、新标准,不断完善课程教学模式,遵循“双高”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理念,全面有效对接一线专业人才岗位需要。

参考文献

[1]郑燕林,马芸.基于BOPPPS模型的在线参与式教学实践[J].高教探索,2021(10):5-9.

[2]孙耀华.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新商科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模式研究[J].特区经济,2021(7):146-149.

[3]任晓珠.数字经济时代新金融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品牌研究,2020(1):117-118.

[4]李丹,张雯涵.基于智慧课堂的金融学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4(3):56-60,87.

猜你喜欢
国际结算双高课程改革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结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国际结算》双语教学法探析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