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应用型汽车服务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2023-09-06 08:29王丽凤陈元华
科教导刊 2023年13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能力培养

王丽凤 陈元华

摘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工程素养,是地方高校应用型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文章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三个方面分析了制约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三模块三层次三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实施“多证书”制度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实施“赛学结合、课余创业”模式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措施,加强应用型汽车服务人才培养。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3.007

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是地方高校工科类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素质,是人才适应社会需要,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必要条件。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在从依赖资源、劳动力向依赖创新、人才转型,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汽车产业因其链条长、涉及面广、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量稳中有增,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为705.8万辆,同比增长96.9%,汽车产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量继续蝉联全球第一位。随着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汽车技术日益进步,对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和需求规格随之大幅提高,对具有良好的工程教育背景,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工程素养高的应用型汽车人才的需求显得极为迫切[1]。因此,贯彻以能力培养为根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努力加强应用型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其工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1.1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并未深入人心,存在重知识、轻能力和忽视素质的现象

受传统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够深入,未能准确把握应用型和本科教育两大关键词,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较深的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痕迹,对工程应用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的深度远远不够。有的地方院校虽然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也列出了12条毕业要求,但是人才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未能落实到位,资源配置和教学安排,以及专业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未能围绕毕业要求的达成进行,教学方式还主要以课堂知识灌输为主,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人才培养过程未能突出应用性,忽视了对学生核心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2]。

1.2实践教学体系与工程实际联系不紧密,实践教学环节脱离工程实际

有些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缺少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因为缺乏深度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对企业人才需求规格了解不充分,制订的教学方案针对性不强,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脱节严重,特别是与工程实际结合不够紧密,课程设计、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等集中实践环节未能真正做到“真题真做”,导致学生职业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1.3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特别是创新训练平台建设薄弱

地方院校因财力限制,实验设备资源有限,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创新训练平台相对滞后。绝大多数高校都无力建设与实际工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平台,往往采用软件模拟和仿真等手段进行实践教学,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3]。另外,由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薄弱,学生缺乏工程实践机会,到企业的实践多以参观为主,真正参与项目团队锻炼的较少,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导致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观念淡薄,工程应用能力不强。

2提高应用型汽车服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措施

2.1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2.1.1确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汽车服务人才培养理念

贯彻学校“产学融合、异科融合、工学融合”的办学方针,坚持“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擅应用”的应用型本科教学理念,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能力培養为核心,创新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专业改革与企业需求相适应,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一致,能力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的原则,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重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

2.1.2构建实施本科教育+职业技能素养“3.5+0.5”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学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办学定位、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校的航天背景和特色,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围绕培养汽车服务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努力构建普通运输车辆+航空航天特种车辆,本科教育+职业技能素养,“3.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普通运输车辆和航空航天特种车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遵循“2+2”的能力培养模式,即重点强化汽车技术服务和汽车营销服务两种能力,拓展汽车鉴定评估服务和汽车保险理赔服务两方面能力的培养。

2.2构建“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赛学结合、课余创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2.2.1构建“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结合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根据分层分级分类训练的原则,将汽车专业的能力培养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并构建“专业实践+学科竞赛+项目训练+创业实践+顶岗实习”五位一体的工程应用型汽车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工程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确保能力训练不断线,循序渐进组织教学。其中,专业实践主要包括课程实验、专业实训、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等内容,项目训练主要包括大创项目、科研项目、开放实验、毕业设计、职业技能考证等内容。努力做到课内课外教育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培养相结合,整体性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

2.2.2实施“多证书”制度,促进工程应用能力培养

本专业实施“多证书”制度,要求学生除了拿到毕业证书和外语等级证书以外,还应获得一项以上的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证书。本专业充分利用桂林市高校中唯一的汽车工种职业资格鉴定站,进行汽车维修工、汽车维修电工、二手车鉴定评估师、汽车估损师等职业技能的培训和考证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职业技能训练内容和考核标准,加强职业技能训练,通过鉴定取得高级职业技能证书,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2.3以竞赛为载体,实施“赛学结合、课余创业”模式,促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努力做到赛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院建立了大学生自主创新实践中心,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纳入学生创新实践环节或第二课堂,给予相应的学分。通过学生自主报名、择优选拔的方式选拔学生组成各种科技创新小组,参加全国性“挑战杯”系列竞赛、“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大学生智能车竞赛”“节能汽车大赛”等多项科技创新比赛活动。除此之外,学院每年联合桂林市各大汽车4S店承办“桂航汽车文化节”,开展包括汽车拆装大赛、汽车销售技能大赛、汽车诊断检测大赛、汽车广告大赛、汽车造型设计大赛、汽车模特大赛、汽车文化知识竞赛等多项技能竞赛。学生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以赛促学、赛练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汽车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学院成立了大学生校园汽车服务社,该服务社成员全部是来自汽车专业的学生。汽车服务社已成功向工商部门申请成立了必净必美汽车美容公司和腾龙汽车维修服务公司两家学生创业实体,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汽车服务社的经营和管理,面向全校教职工开展包括汽车美容装饰、汽车维护保养、汽车故障检测与维修等多种汽车服务,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汽车服务技能和创业能力。

2.3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条件保障

学院汽车服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坚持“紧跟市场,设备先进,教学为主、兼顾科研”的原则。在原有自治区级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加大实训师资建设和实训教材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一个总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固定资产总值3000余万元,具有汽车服务特色的集教学科研、培训鉴定、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汽车服务实验实训基地基本建成。在建好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同时,我们积极加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与多家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汽车服务企业共建了16个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了校内外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分布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群,较好地满足了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为应用型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践条件保障。

2.4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协同育人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与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开发、制造企业以及汽车服务企业的合作,实施“六共同、双导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即:校企共同建设协同育人平台、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校企共同培养师资和企业技术人才、校企共同研发技术项目、校企共同组织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充分发挥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作用,实行专业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双导师”制,鼓励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结合企业选题完成毕业设计。与区域内汽车企业联合开办“产教融合班”,实施“预就业”模式。学校、学生和企业、用人单位之间签订“三方协议”,赋予在校生“实习生+预就业员工”双重身份,毕业后直接或优先进入企业就业。通过实施“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幅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较好地解决了就业与完成学业的矛盾,缩短就业适应期,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竞争力。

3结语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了校内外實践教学条件,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的汽车服务人才。

基金项目:广西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XGK2022028)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8JA02);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教学团队建设项目(2020JXTD07)。

参考文献

[1]陈元华,王丽凤.地方高校应用型汽车人才“工程素养”培养模式及路径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30):82-83.

[2]成建平,赵海涛,沈建华.以工程素养及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6(2):251-252.

[3]戴波,纪文刚,刘建东,等.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建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136-140,168.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能力培养
“互联网+”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小学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泛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OBE模式的模具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