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拔尖创新科技人才的核心特质及培养对策探析

2023-09-06 08:29韩慧璇李雪原梅岭吴东岳
科教导刊 2023年13期
关键词:培养对策高校教育

韩慧璇 李雪原 梅岭 吴东岳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现实需求日益突出,如何培养适应当前需求的拔尖创新科技人才,是高等院校、家庭和全社会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探讨了中国拔尖创新科技人才的特质,建立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心理品质和情怀美商四位一体的核心特质模型,分析了高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层面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探讨了有效可行的培养对策,为中国拔尖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提供对策参考。

关键词 拔尖创新科技人才;核心特质模型;高校教育;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3.001

党的二十大报告赋予了高等教育新的使命,提出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以高质量高等教育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视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1]。我国目前正处于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时期,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现实需求日渐突出,通过高等教育持续培养出卓越、具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才能把握、引领、拓展科学技术前沿,攻克国家重大需求的技术瓶颈,解决多学科领域交叉的共性难题,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拔尖创新科技人才的定义和核心特质

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根据人才的内在素质或应具备的能力来定义拔尖创新人才。一些学者认为拔尖创新科技人才是在某领域内有强烈的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能够利用自身能力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2-3],应具备六种素质:某专业领域的佼佼者;对探索未知世界有浓厚兴趣和丰富想象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勇气和思维方式;全面、完善、合理的素质和知识结构;宽广的国际视野,能够站在学科前沿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意识;德才兼备。学者周其凤[4]认为拔尖创新人才是具有高尚品德、博专知识、创新能力等基本素质,在学术、技术、企业和管理等方面拥有明确的目标选择、长期的优势积累和被社会认可的突出创新业绩,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精英人才。李明媚等[5]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提出了拔尖人才需具备的素养。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6]系统论述了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需具备的特质,并指出其未来发展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国家、地区、行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拔尖创新科技人才的定义和特质进行概括,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相关研究仍处于描述性阶段。根据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基于已有研究的共性总结,本文认为我国拔尖创新科技人才的核心特质应包括四个维度:发现问题层、解决问题层、心理品质层和情怀美商层,涵盖好奇心、批判性思辨能力、跨界知识整合能力、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意志力、自信力、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艺术修养十大特质,如图1所示。

①发现问题层包括好奇心和批判性思辨能力。创造性科技人才首先需要有强烈的好奇心,以激发个体产生长期而持续的科学探索欲望,渴望发现新问题,主动学习新知识,从而产出优质创新成果,以解决复杂科学技术问题,并能从科学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满足感,以转化为自身科学探索和进取的内在驱动力。批判性思辨能力是拔尖创新科技人才的关键能力,是对错综复杂的信息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的思维能力,在各领域内不迷恋盲从权威和被动接受信息,能从复杂现实中提炼出明确的问题,使决策更加客观而准确,有利于促进知识体系动态更新、拓宽科学知识的疆界和壁垒,进而取得突破创新成果,以引领和拓展科技前沿。

②解决问题层包括跨界知识整合能力、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如今各学科发展愈发深层次融合[7],拔尖人才需要学习、整合、融通多学科知识和方法,形成跨界交叉知识体系,从多学科领域发掘共性难题,创造出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从而产出重大科学突破以推动科技进步。现实中越来越多的科技瓶颈并非单一问题,而是涉及多学科领域、包含多个相互关联的子问题,且具有难度和挑战的综合性复杂问题,需要人才从海量信息中洞见复杂问题的核心,综合考量自然、社會、经济等影响因素,将问题分解为若干子问题,融通并应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交流合作能力包含清晰有效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及包容理解多元文化和思想的能力。

③自信力和意志力是拔尖创新科技人才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研究者们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突破世界科技前沿的热点、难点和新兴领域,国家重大需求的技术瓶颈以及多学科交叉领域的难题等,在不确定性中日复一日地进行科学研究积累。因而拔尖创新科技人才必须具备自信力,能够客观认识自我,对自身实力有正确的估计和积极的肯定,拥有从容平静和处事不惊的心境,敢于接受挑战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既定目标。此外还需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能够排除外界干扰和内耗,面对科研道路上的挫折和挑战能够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并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

④情怀美商层包括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艺术修养。拔尖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不仅与专业知识、个人能力有关,还需与时代价值导向和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家国情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拔尖创新科技人才的精神支撑,需要将个人追求和事业与社会目标、国家发展和时代重大问题统一起来,对国家和民族怀抱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社会责任感是对国家、集体和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高层次人才更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主动参与社会互动,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去功利性地为社会进步乃至全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艺术修养是可以提高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的美商,对美的追求有利于激发人才充分调动想象力、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开拓科学创新思维,在科学研究中发现新的规律和创造新的理论。

2我国拔尖科技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培养对策

自1978年以来,我国高校对拔尖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展开了系列探索与实践,然而目前仍存在高层次人才缺乏、人才能力与新时代发展需求不适应等问题。如何有效培养拔尖创新科技人才,需要高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思考和承担起育人责任。

2.1高校教育

我国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拔尖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成效[8]。课业加量以获取更多专业知识的培养理念大大压缩了训练科学思维方式、学习多样化人文艺术知识的时间;被动的知识传授方式阻碍了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课程较少涉及系统的学科前沿、热点和跨学科知识,缺乏日常科研训练;唯应试考试论和单一标准答案的学习评价机制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个性化的发展。

因此,高校应围绕我国拔尖创新科技人才所需的核心特质,推动高层次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的改革,营造以追求创新为目标的活跃校园生态环境。本文结合实际提出相关对策如下:

①转变人才培养思路,改革课程体系。拔尖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服务于面向未来的国家战略产业发展需求,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用不同学科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去解决问题,深度激发纯粹的学习兴趣和科研探索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去功利性地将个人志向与时代重大问题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系统地设计富有挑战性的课程内容,关注科学技术前沿、热点、学科交叉问题,既有针对不同年级的深度梯度式基础课和专业课,又有跨学科通识课程,还有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多样化、全球化选修课程(如研究型课程、全英文课程、人文艺术课程等),激发本科生和研究生自主选择、探索、主动思考和研究问题的内驱力,扩展视野并发掘真正的热爱和追求。

②改革教学方法,强化科教、产教融合。倡导以研讨式、探究式和启发式为主,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为辅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由任课教师或配备的科研导师指导学生发现和凝练关键科学问题、阅读和整合多学科的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方法和方案、深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并汇报演讲,引导学生建立科学思维方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研究科学前沿问题,实现由被动接受知识到自主学习探索的转变,培养思辨、跨界知识整合、处理复杂问题和表达沟通的能力。此外,通过开放科研实验室资源、与具有科研创新实力和先进生产能力的企业共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平台与基地等,丰富学生的科研训练和专业实践经历,进一步激发其好奇心和拓展学术视野。

③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以培养综合能力为导向,采用过程性与开放性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学生由追求单一标准答案向多样化观点和解决方法转变,创建开放自由、鼓励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的校园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此外,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润物细无声地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法治意识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科学和社会问题、塑造正确的三观、强化使命担当,培养具有远大志向、符合我国国情和未来发展需求的拔尖创新科技人才。

2.2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是拔尖创新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唯升学论”和“唯分数论”导致对应试能力和考试成绩过度关注,制约了拔尖创新科技人才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的发展。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重视学习及生理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的现象,导致孩子遇到困难时缺乏正确的引导、帮助和鼓励,从而抑制其独立人格和自信心的养成,进而导致耐挫能力较差。相关建议如下:

①提升自身素养,注重言传身教。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对所接触的家庭环境逐渐模仿形成了思想和行为习惯,因而家长需加强自身文化和道德修养,努力工作、热爱生活、心胸开阔、情绪稳定,建立良性的人际交往圈,正确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对孩子终身学习的能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直面挑战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追求真善美等方面进行言传身教的培养。

②改变教育观念,鼓励孩子勇于探索。切实克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育儿行为,积极鼓励孩子探索未知事物,尊重并接纳孩子的选择,营造宽松包容的家庭氛围,激发其好奇心和自由探索的激情,培养主观能动性、自信心、不怕失败的勇气和批判性思辨能力。加强情商教育,及时耐心沟通和有效疏导孩子的悲观、自我怀疑和畏难等情绪,提供情感支持和行为引导,促进其情绪管理和心理调节能力的发展。注重挫折教育,与孩子共同面对挫折、分析和解决问题,磨炼坚强的意志。

2.3社会教育

社会信息、思想环境和学术氛围等社会环境是拔尖创新科技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时代的高速发展和日益开放使得各类社会思想层出不穷,新旧观点、多元文化之间既有冲突也有交融,互联网成了获取社会信息和发酵社会思想的重要途径,然而多元丰富的信息对科技人才而言是把双刃剑,要引导社会思想环境向好发展,相关建议如下:

①吸引學生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引导社会思想环境开放兼容。借助官方和自媒体手段,营造开放兼容和孕育创新的社会思想环境,吸引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开阔其视野和思维,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明辨是非,形成积极正确的三观,培养拔尖创新科技人才所需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辨能力,促使其形成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强化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意识。

②汇集社会资源,建立共享资源合作体系。倡导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等社会力量加强对拔尖创新科技人才培养、研究项目专项经费和奖励等的财力支持,鼓励和尊重科技人才大胆地探索理论和技术创新、追求卓越。建立高校、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等共享资源合作体系,为科技人才提供丰富的空间、设备、技术、共享知识和经验,汇聚社会资源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和重大技术攻关,提升拔尖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3结语

本文分析了我国拔尖创新科技人才所需的核心特质,从高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浅析了我国目前拔尖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建议高校应继续推进拔尖创新科技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的改革,加强科教、产教融合;家长应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言传身教地鼓励孩子勇于探索和终身学习;社会应引导社会思想环境向好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2108149);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三链融合背景下江苏急需紧缺高层次创新科技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与政策建议——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JGKT22_B059);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研究”(JS/2021/ GH0106-08200)。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HELLERK.A.Highability andcreativity: conceptualand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M]. Ed. A. G. Tan. Creativity: a handbook for teachers.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2007: 47-64.

[3]陳权,温亚,施国洪.拔尖创新人才内涵、特征及其测度:一个理论模型[J].科学管理研究, 2015, 33(4):106-109.

[4]周其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型大学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果公报[EB/OL].http//cpc.people.com.cn/GB/219457/219471/ 219485/220183/221258/14621057.htm.

[5]李明媚,世勇,龚敏.拔尖创新人才核心素养及培育路径:基于茨格勒理论[J].高教学刊,2022,8(33):156-160.

[6]沈悦青,刘继安.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访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5):1-5,79.

[7]任贺贺,柯世堂,杨杰,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结构风工程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5(23):117-119,143.

[8]陆一,史静寰,何雪冰.封闭与开放之间:中国特色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类体系与特征研究[J].教育研究,2018,39(3):46-54.

猜你喜欢
培养对策高校教育
财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及改革建议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媒体素养现状观察与培养对策
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浅议
高中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高校人文社科类实验室发展现状分析
公安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对策初探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对我国文化经纪人的素质培养探讨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