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文
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以来是有目共睹的问题,再加上课外补习的焦虑化营销,更让初入校门的小学生就感到学习的巨大压力,本来对学习的期待也就转变成惧怕和厌倦。这种现象显然违背了教育的初心,所以国家层面制定减负的政策极为必要也极为关键。“双减”中就学校层面来说,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学段提出适应各自学龄特点的作业要求。“落实‘双减’,关键在于减负提质。”[1]在国家“双减”政策的指导下,教师需要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作业,让作业真正成为小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习成为小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兴趣来源。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课本的基本架构一般都呈现为双线贯穿组元的形式。其中的双线一是人文主体,一是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群。人文主体适应当今时代发展、国家复兴的相关主体而设定,例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生理想、家国情怀、优秀传统文化等。学科核心素养围绕四个层面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的基础,这是最具语文特征的素养,而语言是思维的基本工具,所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发展思维,如果学习语言不能发展思维,那么就丧失了语言的基本功用,而语言所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审美趣味和文化精神。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需要研究相关单元,基于双线的学习目标,从整体层面设计单元任务作业。这样,学习才会更有针对性,同时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作业,提高课后作业的效率。
基于双线组元的思路设计课后作业是将单元的人文主体和学习任务结合起来,它可以减少作业的数量和内容,增强作业的趣味性,“整合资源,设计综合性作业。”[2]以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这一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人文主体,具体而言是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以体会作家对动物的情感,学习写作自己喜爱的动物为语文学习任务。教师在设计这三篇课文,即《猫》《母鸡》《白鹅》时,改变过去单篇课文布置作业的方法,整合单元学习任务,从单元整体目标出发设计课后作业,例如:
同学们,猫、母鸡和白鹅是我们熟悉的动物,作者笔下的动物和我们平常认识中的动物却有很大的不同,学习完这三篇课文之后,我们可以理解,作者是怎么写小动物的,作者把自己对小动物的情感是怎样蕴含在文字当中的。请你运用学习到的方法,观察你喜爱的小动物,写一篇作文。
这种设计,在总结学完三篇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学习到的主要方法,观察小动物,认识小动物,理解小动物,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学习的、观察的、感受的、理解的表达出来。这样,学生不仅知道这一单元需要学习什么,而且知道怎么学习,并且把学习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课文学习了,生字也记下了,唯一不知道的却是为什么要学习。这种盲目学习必然会阻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会让学生陷入学习却不知道学习价值的陷阱,失去学习的方向感。
从单元双线构建设计教学来看,语文学习已经不是局限在课堂,限定在校园这一狭窄的空间中就能学好的。对小学生来说,文本的阅读固然需要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也需要适当参与,而且,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成为时代的趋势。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也需要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所以,教师可以从单元人文主体和学习任务的角度,结合其他学科和社会实践设计语文课后作业,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让语文学习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有《花钟》《蜜蜂》《小虾》三篇课文,这三篇课文都是科普说明文,从这三篇课文中了解了花朵、蜜蜂和虾的相关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学习获取这种知识的方法,即要么观察,要么实验,而且还有把自己的观察或者实验所得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教师设计这一单元作业时,可以综合设计,例如: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花钟》《蜜蜂》《小虾》三篇课文,学习了认识自然的方法需要观察或实验,学习到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也学习到把自己观察或实验的结果写出来的方法。那么,请同学们运用科学课上学习蚕的相关知识,寻找蚕种和桑叶,养几只蚕,写观察日记,记录蚕从蚕虫到破茧成蝶的成长过程。
引入量规与信息化发展应用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在信息化教学中作业量规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法。应用量规可以制定一套符合学习情况的描述性评价标准,这样,可以从学习的多个层面对学习者完成学习目标进行评价,为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提供必要的引导。所以,开发作业量规,设计基础作业和发展提升作业,可以帮助教师把因材施教从观察和设想层面转化到具体的操作层面。
例如学习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王维的《山居秋暝》。学习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引入作业量规设计课后作业,可以设计作业量规图表,也可以分条描述。例如:
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能够解释诗歌中的关键字词。
3.能够结合语境描绘诗歌的画面。
4.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绘诗歌的意境。
5.能够提炼出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6.能够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理解王维的诗歌风格和人生旨趣。
通过开发的这一作业量规,教师就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这一量规上传到学校语文学习网络平台,一是供学生修改完善,二是可以供学习参与者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作业完成质量。这样,创设学习互动的环境,可以让学习者能够有指向地交流,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完成之后,在持续交流中发现各自的问题。正是作业量规的这些作用,使学习成为一种有活力有引导有发展的活动。在作业量规的引导下,可以增强学习具有活性的因素,开发学习的推动型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养成学习自我监控的能力,提高自学水平。这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期望。而且,这种作业量规也可以很好地辨别区分学习的层次。例如,1 ~5 为基础层次,可以检查学习目标完成情况,6可引导学生走向发展提升层次。当然,教师也可以设计更有拓展意义的高阶思维作业,例如,王维山水田园诗歌与边塞诗歌意象比较研讨。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引入作业量规,把学生的学习拉向高阶层次。
学习是一种情境化的活动,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只有置身在与学习对象相协调的情境之中,调动学习的情感和智力要素,参与到认识感受与理解的活动当中,与现实建立内在的联系,学习才会有意义。基于这一理念,阅读活动中的学习情境模型就是根据阅读文本的特征与阅读者个人的认知而形成的一种阅读活动的心理表征。它可以从三个方面描述,即情境的框架、关系和内容。情境模型有四个维度,即时空维度、因果关系维度、目标维度和角色维度。基于学习是一种情境化活动,教师可以借助架构情境模型的策略来设计课后语文作业,创设完成作业的情境,激发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现实感和价值感。而且,能够让学习活动更有宏观层面的关照,不至于陷在学习知识点的狭窄牢笼。
在学习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礼物”中的《大自然的声音》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完成这一课后,可以围绕学习目标完成这一中心设计情境模型作业,例如:
“同学们,学习了《大自然的声音》之后,我们发现,原来大自然有这么美妙的声音,这么迷人的地方。今天,大多数同学生活在高楼林立、道路纵横、车水马龙的城市当中,就连树上偶尔访问的几只小鸟,也被嘈杂的城市的声音遮掩住了。可是,人们渴望听到大自然的声音,渴望抚摸大自然的脉搏,就把这些声音录下来,请你在网上搜集这些鸟鸣的声音,用语言把你听的内容写下来,再请你春天到公园里听一听,把听到鸟儿们的声音写下来,说说这两种声音给你怎样不同的感受。”
这一情境模型中设计了不同的空间、时间,尤其是要求学生自己去感受,并且这一情境模型巧妙设计了两个不同的场景,一个是在家中听网络上搜集的鸟鸣,一个是在春天到公园中去聆听鸟鸣,看似都是听鸟鸣,而且,网络上经过加工的鸟鸣可能会好听一点,但是两者给人的感受应当是不同的。之所以这么设计,是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才可以真正称得上是大自然的声音,什么只是模拟大自然的声音,在学生的参与感受中,就会发现理解真正的大自然的声音就是在大自然这个情境中感受到的。如果脱离了大自然这一环境,单纯的声音并不能传递出大自然迷人的气息。
在情境化学习中,我们总以为设计一个与学习相关的现实的语文情境就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我们往往忽视了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那就是当下学生越来越脱离了现实,越来越生活在虚拟当中。所以学生对教材文本描写的自然社会越来越陌生,他们被网络中的虚拟世界所吸引。面对这种情况,情境模型的设计也需要引导学生既能设身处地进入学习情境,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真正地参与到现实情境当中。而亲近自然,感受自然,认识自然尤其需要到自然环境当中去体验。所以基于情境模型的课后语文作业设计就不单纯是一种作业任务,更是一种人生成长的引导,一种引领体验与发现美的旅途,一种发现生活热爱生活的培养活动。
语文学习既需要积累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更需要掌握学习语文的必要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提升语文能力,养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其中的学习方法不是一次两次教师的讲解学生就能掌握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是一个习得行为,只有在学习中不断运用它,而且随着熟练程度的加深,方法在学习中的作用才会逐步发挥出来,可以说,一个学习方面问题的有效解决与运用方法的熟练程度密切相关,方法可以推进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可以引导学习中的不断发现。所以,教师在学习方法指导中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方法,在习得中掌握方法,让学习方法成为学生自己学习能力提升的有力支撑和保障。在学习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这几篇文化风俗的文章之后,需要围绕家乡的风俗完成一篇习作,这既是对学习到的知识的运用,也是对学习到的方法的具体演练,在设计这一课后作业时,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材习作单元这样引导,例如: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这几篇介绍文化风俗的文章,了解了这些有趣的民俗文化,那么,如果要你介绍一下当地的文化,你将制定怎样的计划,从哪些方面做起。
一是请将你完成这一任务的文案用文字描绘出来,和同学们交流讨论。
二是请把你按照文案完成的家乡的风俗的作文,和同学们交流。”
这一课后作业设计,重点在方法的演练,因为三篇文化风俗文章学完之后,既是了解不同的文化,也是懂得写作前前后后的多项工作和方法。如果单从经历的角度来完成也未尝不可,但是这样势必淡化了从这些文章中学习到的方法。所以,设计学生完成写作文案的方法,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从哪里搜集材料,怎样搜集资料,怎样筛选材料,怎样运用材料,怎样行文用语等,这些方法需要在习得中掌握。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如何优化课后语文作业,需要依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核心素养这一基本指向,以立德树人为培养目标,来引入当前学习内容,“以便更好发挥语文作业的功效”,[3]让课后作业更大程度地发挥出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