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秋燕
在传统美术课堂上,教师惟教案为尊,学生惟教师为尊,当课堂出现意外情况时教师不是手忙脚乱,就是将学生批评一顿,最终导致课堂效果较差,学生也难以感受美术课程的美感。针对以往的问题,新课标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并倡导教师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主动跟上时代的潮流。对此,在新课标下带领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时,教师也应当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顺应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进行现有教学模式的调整,并引入合作活动、生活元素、现代教育资源等丰富教学结构,从而在创新教法中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品质。
在新课标提出以前,小学美术教师习惯于采取“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导致学生犹如“观众”一般,只能静观教师在讲台上的表演。这种教学方式,学生难以深刻体会美术的魅力,难以真正掌握学习美术知识的方法。而新课标着重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教师做出转变,指导学生自主进行美术知识的探究。对此,教师不妨创建合作学习活动、游戏活动等,活化教学模式,让学习真正发生。
小组合作活动是小学美术课堂上的“常客”,许多教师都善于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探讨美术知识。新课标中也着重提出了“自主· 合作”的学习模式,进一步肯定了合作活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价值。但是在以往,教师将教育的目光聚焦在小组合作的“形”上,而较少关注小组合作的本质,导致合作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在新课标下,教师应当先基于对学生的了解,为学生进行分组,再结合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定合作学习的主题,以便学生在良好的互助氛围下有目的地探讨美术知识,从而真正发挥集体的力量,全面彰显合作活动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教学《我设计的船》这一课时,为了加快学生的设计进度,让学生萌生更多的艺术设想,教师便可以优化教育细节,为学生创建优质的合作活动。在组织学生学习了“物体能够浮在水上的原理”“制作小船需要的材料”等内容后,教师结合对学生的观察,为学生进行恰当的分组,保持组内学生间的互补性。随后,教师提出“合作制作一艘美观、新颖,且能浮在水面上的船”的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制作小船为目的展开合作活动,以便学生能够发表自身见解、倾听他人想法、科学分工,迅速完成小船的制作。
案例中,教师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再采取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分组,并为学生设定合作学习的任务,能够最大化释放合作活动的价值,推动新课标的落地,有效加快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进度。
许多教师对游戏活动存在偏见,认为游戏活动只会消耗学生的时间、精力,降低学生学习的效率。显然,这样的想法低估了游戏的教育价值。对于学生来说,游戏活动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大多数学生都希望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探索。对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正视游戏活动,主动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建恰当的游戏活动,促使游戏真正成为学生步入新课的“阶梯”[1]。
例如,在《猜猜我是谁》一课中,教师便可以利用“猜猜我是谁”的游戏活动进行导入设计,让学生更快进入课堂进行学习。在课下,教师先准备本班两名学生的背面头像、正面头像,为课堂上开展游戏活动做准备。在正式上课时,教师为学生引入游戏“猜猜我是谁”,使学生主动将目光投入到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方式中。当学生纷纷将注意力集中在荧屏后,教师为学生呈现本班同学的背面头像,鼓励学生进行猜测。当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答案后,教师再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由背面到正面的过程,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之后,教师再提出“和你的猜想是否一致呢?你是如何判断的呢?”等问题,再次引发学生的讨论。伴随学生的思考,教师顺势导入:“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节课,看看谁能成为‘小画家’,画出更形象的人物背面头像吧!”与学生一起开启新课之旅。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期望教师要真正意识到学生需要什么,学生想要什么。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迎合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为学生创建轻松、有趣的游戏活动,真正地让学生放下对美术的戒备,更加自如地走入美术课堂。
新课标强调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2],期望学生能够真正发现生活中的美,并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让生活更美好。对此,在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时,教师也应当主动引入生活元素,搭建生活化的教育情境,促使学生积极走进美术课堂。
小学时期是学生系统接触美术知识的初始阶段,因此,当教师直接为学生呈现美术知识时,会为学生带来一丝陌生感,使学生形成对未知知识的抵触、排斥心理,导致学生难以迅速进入课堂,最终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而新课标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指出了生活资源的教育价值,即能够带给学生熟悉的感觉,弱化学生对未知内容的陌生感。对此,在带领学生学习新课的美术知识时,教师应引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在增添课堂的生活色彩中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
例如,在《多姿多彩的靠垫》这一课中,教师便可将生活中常见的靠垫引入课堂,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在刚开始上课时,教师将课下准备的靠垫呈现给学生,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引导学生纷纷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靠垫”的回答。紧接着,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多种多样的扎染靠垫,并为学生提出“你会喜欢什么样的靠垫呢”等问题,进一步关联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谈论与靠垫有关的话题。当学生说出“小动物外形的靠垫”“色彩艳丽的靠垫”等答案后,教师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你们说得真好”,再引入新课:“因为每个人的审美存在差异,所以大家在选择靠垫时会各抒己见,各不相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多姿多彩的靠垫》”,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走入新课。
生活实物的展示,让富有生活气息的美术作品与孩子们有了近距离接触,使学生认识到美术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卸下对美术知识的防备心理,主动走入新课。
传统形式下,教师习惯于让学生用画笔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然而过于单一的美术创作工具,会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散,制约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新课标中也指出,美术学科的教学目的并非单纯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美术理论,还包含让学生创造美,为生活增添美。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物品,主动利用美术知识对生活物品进行改造,为生活物品赋予审美价值,以便学生真正提高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例如,在《变垃圾为宝》这一课中,教师便可请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丰富课堂活动中的素材。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先请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并请学生清理干净这些废旧物品,为课堂活动的开展准备基本素材。在活动中,教师展示一些由废旧物品制作的工艺品和生活用品,使学生认识到废旧物品的再利用价值,并萌生对手中废旧物品进行改造的想法。紧接着,教师让学生发散思维,谈谈手中的废旧物品可以改造成哪些生活物品、工艺品等,让学生为废旧物品找到新的用途,例如,有的学生说“废塑料可以用于炼油”,有的学生说“废金属可以用于制作飞机”等。基于学生的想法,教师为学生提出“如何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好看又实用的垃圾处理器”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地利用现有材料,完成垃圾处理器的制作。
教师请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再请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创作,能够丰富学生创造美的方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节俭习惯,主动为生活实物增添美的元素,让废旧物也有“春天”。
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为我们带来了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在新课标下开展美术学科的教学活动时,教师也应当积极跟上时代的潮流,主动应用微课、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的教育资源,丰富美术知识的呈现形式,改良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实效。
课前预习环节是学生基于自身已有的美术素养,对未知的美术知识进行探索和建构的环节。传统形式下学生能够依靠的预习素材只有教材,而单一、抽象的学习内容,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以至于预习环节始终难以彰显应有的价值。微课技术是近年来伴随现代教育资源发展而来的一种学习资源,具有短小精悍的优势,深受教师的青睐。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妨将美术知识置于微课之中,制作预习资料,丰富学生的预习内容,促使学生在浏览微课、翻阅教材中轻松完成预习任务,为后续的学习铺垫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色彩的色相》一课时,教师便可以使用微课,丰富学生的预习素材。首先,教师对教材进行分析,明确“色彩色相的概念”“不同色彩带给人不同的感觉”等内容是本节课中需要学生着重掌握的知识。围绕上述内容,教师进行微课的制作,并基于学生的学习规律采取由易到难的顺序,合理安排微课中各知识点的出现次序。在做好微课后,教师将其分享到网络空间,方便学生获取。在预习本节课前,学生先快速浏览一遍视频,再结合教材上的内容对微课中的知识点进行细细解读,以便建立自己的理解。这样,在正式学习本节课时,学生能够迅速跟上教师的节奏,始终跟随教师的思维,加深对色相知识的印象。
在预习环节引入微课技术,让学生的预习方式变得更加灵活、简便,使每一个学生均可按照自己的节奏对微课中的美术知识进行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根基。
艺术是抽象的。美术课程也带有强烈的抽象色彩。在教学中,当教师直接用口述的方式为学生介绍美术知识时,学生会因为自身积累的美术知识较为浅薄,难以实现对未知美术知识的深度理解,导致课堂教学的品质远不如预期。而多媒体技术具有对抽象事物进行具象化转化的优势,能够为学生带来一场视听盛宴,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视频、动画等内容,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降低学生理解美术知识的难度,从而让美术学科的教学收获理想效果。
例如,在《创造绿色的生活》一课中,为了真正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主动地激发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教师便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打造直观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先为学生呈现一段生机盎然的视频,让学生透过大自然的美景,主动将目光聚焦在课堂上。随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视频,大家已经沉浸在美丽的绿色王国,那么,这些树木除了给我们带来了优美的环境外,还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呢?”引发学生对树木作用的好奇心。随后,教师结合图片为学生介绍树木的作用,如光合作用、防尘等,让学生认识到植物的价值。之后,教师请学生观看破坏森林、砍伐树木的图片,促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过度开发大自然资源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以便学生主动形成保护大自然的想法。基于学生的想法,教师顺势引入“以绿色环保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任务,鼓励学生大胆创作,让学生用画笔传达保护自然资源的想法。在学生创作时,教师也要继续用新媒体技术展示绿色森林的图片,进一步为学生带来创作的灵感。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让课堂上的教学资源变得多种多样。案例中,教师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绿色森林的图片、视频,使学生可以透过直观易理解的画面,迅速激发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效果。
总而言之,新课标的落地,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的恒心与耐心。因此,在教学美术知识时,教师应继续开发更多的教学资源,并做好教学活动的优化、升级,以便在革新传统教法中带给学生新颖的学习体验,进一步让学生发现美术课程的精彩之处,从而爱上美术学科,推动优质美术课堂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