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3-09-06 14:26白煜隆
小学生 2023年9期
关键词:学段数学知识数学

☉白煜隆

受到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突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是十分透彻,也不知道如何灵活运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转变传统教育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广大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在数学课堂上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促使他们自己主动去思考并解决问题。

一、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教学的重要性

(一)强化基础

九年义务教育按照知识梯度、学科能力、情感态度将课程内容分为了不同学段,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有所不同,像低学段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要求就不是很高,比方说认识分数和量、掌握四则运算法则、能够了解一些平面图形等,而高学段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要高一些。所以,小学低学段除了重点教给学生基础知识,更多的是使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思维。换言之就是打好基础,这样学生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自如地解决数学问题。第一学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基本上是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最好从单元或者学段目标出发构建知识体系,为学生准备良好的学习条件,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作好铺垫,打好基础,将第一学段教学工作处理好,这样就会防止学生到了初中或高中之后,数学成绩一落千丈,避免出现根基不牢固而降低成绩、打击自信心的情况。

(二)培养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书育人也是如此。上好第一堂课,不单单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还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这些不管是对于老师还是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受益匪浅的。因为上好第一堂课,往往意味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心目中留下好印象是特别重要的。现在很多学生似乎都对数学抱有抵触心理,一方面是因为不够了解存在偏见,还有一方面原因是教师没能在第一堂课上让他们发现数学的魅力,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第一堂课内容吸引力不大,学生不感兴趣,那么今后上课就不够积极,这样便会给教师带来极大的困扰,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提高第一学段的教学质量,也就代表着设计好第一堂课,这对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三)提高效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革新便成为广大教师需要着重完成的关键任务。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建立数学思维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现阶段,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还有很多教师习惯性传授理论知识,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找不到平衡点,导致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上课听讲,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很少,这种情况下数学课堂效率就不是很高。而数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跟技能的掌握程度。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确保课堂质量,教师就要规划好教学工作的重心和方向。第一学段恰恰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关键时期。

二、提高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教学策略

(一)优化课前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第一学段的学习很关键,因为这是打好基础的阶段。所以,小学教师要致力于培养低段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发现数学的魅力,从而爱上数学这门学科,这样他们就能自觉参与到课堂当中。而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考虑到低段学生年龄不大,喜欢有趣的故事或者图片、视频,所以在开始讲课之前可以采取有效的导入形式[1]。以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为例,在第二章节《比较》这节课中,先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他们的生日是哪一天,有说3月的,有说6 月的,还有说8 月的……教师再让他们跟同桌交流看看谁的出生月份更大、谁的出生月份更小,初步认识比较这个抽象的数学概念。接着,可以联系实际,构建一个生活化情境:用多媒体出示两张图片,其中一张图片上面显示3 只大象,另一张图片上面则显示2 只,然后让学生说出这两张图片有什么区别,学生观看之后很快给出答案:第一张图片上面的大象更多,教师接着引导:那么你是如何看出来的呢?多了几只?在与学生一问一答的过程中使其了解比较的真正含义,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在导出新知之后顺利展开接下来的教学工作。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之所以不爱学习数学,数学课的质量之所以不是很高,与课堂内容不够有趣有很大关系。由于课堂内容不够有趣,所以学生感到枯燥,在课上表现得不够积极,上课态度不端正,经常左耳进右耳出,自然不会得到很好的学习效果。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就要体现出数学课的趣味性,狠狠抓住学生的眼球,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例如,创设情境来展示教材知识,一方面将原本抽象且难懂的数学知识直观呈现在学生的前面,便于他们理解,这样,学生学起来更加轻松,自然更愿意听讲,能够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另一方面将生活代入课堂,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原本沉闷压抑的学习环境变得更加生动、立体,又自然而然地将数学与实际联系在一起,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1]。此外,音频结合的方式也有助于调节学生的状态,带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开始讲课之前可以出示一张图片或者播放一段视频,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这样教学效果也会更加明显。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在讲《认识钟表》一课时,就可以先出示一个钟表,指着表盘上七点整的时刻,询问学生每天这个时间点大家都在做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有的说在上学的路上,有的说已经到了班级。接着,教师再手动拨动指针调整时刻至八点整,再与学生互动,询问学生这时在干吗?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认识时钟和时间的同时了解时间和时刻并非同一个概念,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但也有着很大区别。在认识时钟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时间和时刻之间的区别,即时刻是指一个时间点,而时间则是建立在空间观念之上的,明白了这些内容之后学生就能准确区分二者。情境教学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度,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难懂的数学知识,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第一学段数学课堂上的应用价值很大。

(三)鼓励大胆提问,培养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很重要。数学思维就是借助数学思想思考并解决问题。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发现数学问题的本质,形成抽象思维,运用科学的方法合乎逻辑地处理这些问题。课堂提问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以往教师经常利用课堂提问来了解学生的真实学情,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有趣的、新颖的数学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去探究。课堂提问确实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之一,为了发挥问题的价值,就要优化问题内容。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技巧性,既要突出趣味性,又要与教学内容有所关联[2]。

问题意识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十分重要。在问题意识的带动下学生能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能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探究当中,通过不断思考解决数学问题,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低段学生年龄小,上课时很少主动提出问题,学习状态相对被动一些,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优化问题设计,发展其数学思维[2]。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章节《有趣的图形》一课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室内部的设施和教学道具如墙面、地板、窗户、黑板、橡皮擦等,然后询问学生是否发现了它们的共同点,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集中注意力到这些物品上面,从颜色、形状甚至功能等角度进行比较和分析,最终提出各式各样的想法和观点。教师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试着点拨和引导,如:你能描述一下这些物品的外观吗?这样学生便能相对容易地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性,对这些物品的形状有了一定的认识。此外,还可以运用其他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讲《加与减》时,就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交换商品的具体例子来引起学生的探索欲:已知一瓶汽水需要3 元钱,老师现有一张5 元钱的纸币,请问可以购买几瓶汽水?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代入感,帮助教师分析如何解决问题,并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灵感,最终主动学习并掌握四则运算中加减法的方法和规则。

(四)重视实践教学,亲自动手操作

以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形式单一的数学课上感到乏味、无趣,学习效果并不好。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就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让学生“动”起来,亲自动手感受数学带来的乐趣[3]。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将学习任务聚集在认知活动上,引导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实践操作,深入思考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方法要正确,内容要适度,目标要合理。第一学段是整个学习数学学习生涯的基础,这一阶段学生对数字的概念还很模糊,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帮助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其形成数学思维,知道用数学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在《变化的图形》这节课中,就可以先用多媒体出示多边形如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然后让学生在观看之后拿出A4 纸按照画面内容折出这些图形。学生亲自动手折叠的过程中,对这些图片的特点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并且还会发现不同图形边、角之间的规律。在动手的同时动脑思考,在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还能拓展他们的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学生动手折好图形之后,教师再让他们到前面来进行展示,给大家分享自己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互相欣赏,达到互相交流和学习的目的,使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五)合作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数学课堂侧重于给学生灌输课本知识,学生并不具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不懂得探究,只知道死记硬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不够透彻,因此学习效率并不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师应当重新认识数学教学的价值,不断探索科学的、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充分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比较常见的一种学习模式。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有了更多表达、思考以及实践的机会,而且还可以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迸发出更多灵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并解决问题。不仅如此,学生还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产生集体意识,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数学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梳理,找出知识重难点,以此为依据布置教学任务,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科之一。要想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就要培养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任务加重,传统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缺陷。教师应当及时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创新教学策略,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从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确保课堂质量是当前教学工作的重点。广大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一定措施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为此,就要突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转变课堂角色,让学生发现问题,带着对问题的好奇进行自主和合作探究,从而提高数学知识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在对低学段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将兴趣培养摆在首要位置,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数学知识,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形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学段数学知识数学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