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涛
摘要:“长程学习”是指在整体把握学习目标的背景下,放长学习过程、思考过程、理解过程的学习,让学生能更从容地学习和思考,实现深度学习,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领悟,综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长程学习”的具体实践样态可以有单元整体学习、长程作业、项目式学习等。崔成林教授认为:作业要关注课堂教学学生的需要,作业目标要倡导素养立意,其终极指向高阶目标,即问题解决与应用、思维迁移与创造。“双减”之下,教师该如何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并及时跟进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从作业类型来看,长程作业正好可以满足这种需求。
一、厘清单元知识主线
长程作业需要厘清单元知识主线。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在学习了“比长短”,并已经对比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在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理解“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从而在后续学习相关内容,如二年级下册认识分米、毫米与千米,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奠定好基础。
二、结合实际设计长程作业
新课标“教学提示”部分提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教学要“结合低年级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在幼儿园阶段积累的有关图形经验,以感知为主”,并给出具体建议:“图形的认识教学要选用学生身边熟悉的教材,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感知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特点以及这两类图形的关联,引导学生经历图形的抽象过程,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根据以上观点,我将与科学教师一起合作,让学生们完成豆芽发芽生长过程观察记录表。如下表。
这张表的左边展示了时间,中间是记录豆芽生长变化情况,让学生们去观察生活中豆芽形状变化情况,并拍照记录,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右边的是高度,在测量高度的时候要让学生们每天都用手摸一摸、比划比划豆芽的长度,并用直尺测量一下。就需要用直尺来进行测量,进而培养学生的量感。在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量感”纳入核心表现之中,并对其进行了具体阐释:“量感主要是指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的情景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我,设计了种豆芽活动,以下是相关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第一天你们观察到了什么情况呢?
一生:有变化了,他们一个个长大了。有个别豆芽已经破皮了,发了一点点芽。(用手比划了一下)长大约有5毫米、6毫米。
师:同学们你们也来用手比一比。感觉非常的短。第二天呢?接着往后讲。
一生:第二天绿豆全部发芽了,长出了白白的短茎。大约15毫米、20毫米、2厘米那么长……
一生:第6天,它长得很高了,它有8厘米到10厘米长,已经长成熟了。
师:我们用手来画一画。有什么感觉?
一生:与原来比较,有很长了。有些有8厘米、10厘米、11厘米、12厘米、1分米长。
三、学生完成作业后的收获
通过这次长程作业学生初步形成了“量感”。在生长的过程中感知长度,由毫米、认识到厘米,最后到达分米,每天一点点地感受长度的变化,看试一点点,但是这个是学生对长度的感知,是学生几何图形的启蒙,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启蒙,这个是我们教师所不能传授的,但是学生他是可以亲身感受的、摸得到的,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找数学,慢慢地使他们的思维从一维空间拓展到二维空间最后到达三维空间。在五六年级的立体图形学习中,空间想象能力特别重要,这就需要学生有比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我觉得种豆芽长时间的感知长度,就是在为以后立体图形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种豆芽观察记录表》的,让学生“找、想、做、玩”的数学,通过估测身边常见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量感,将会给二维空间、三维空间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还能感受到数學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相信此次长程作业会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