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景霞
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作为一名教师,我喜欢的美好生活就是每天有一群健康、自由、快乐、善良、充满智慧的学生围绕在我的身边。每次听到学生道一声“谢谢老师,老师您辛苦了!”都会感受无比的幸福和满足,这种心境结缘于伯特兰·罗素的教育名著《教育与美好的生活》。
一年寒假,有幸遇见了《教育与美好的生活》,这本书让我的心境变得明朗,犹如一片清澈的泉水,滋养了焦躁浮华的内心。这篇教育名著并没有讲一些高深的教育理论,却通篇闪耀着教育的智慧,重新唤醒了我对教育生活的思考。
罗素在书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想品性”。理想品性有四种根基:活力、勇敢、敏锐以及智慧,着眼于这四种根基,让我对教育生活进行了重新梳理,并开始努力把我的学生们培养成具有理想品性的人。
我曾思索为什么学生年级越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反而不如以前?书中说活力是一种生理素质,更是一种心理素质,它能使人快乐而明智,增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转变课堂模式,努力构建融洽亲切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中,我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我开始以关怀、尊重、接纳的态度与我的学生交往,去理解学生的想法和感受,支持和鼓励他们大胆地探索和表达。在民主、自由、平等的氛围下,学生们开始懂得接纳他人,接纳自己。同时我也明白了活力是学生快乐学习的动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构建活力课堂,才能让学生充满活力。
“出生牛犊不怕虎”我曾思索为什么学生越长大,却没有勇气挑战困难?这本书让我懂得,培养勇敢的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挫折的办法。人生難免有高低起伏,困难波折,未来真正给学生造成阻碍的并不是眼前的挫折和困难,而是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心境,乐观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化解困难。
对于敏锐的品性,我把它理解成创新思维、审辩式思维、问题性思维。我们的生活不是固定化的,而是多元化的,是充满朝气的。这篇名著让我明白,让思维冲出套路化,才是生命成长的真谛。作为教师,无论是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还是在教育学生身心发展的道路上,都应该首先打破自我的思维禁锢,摒除套路化教学,将知识联系生活,将教育融于生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有思想,爱生活的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智慧。如何让学生们都充满智慧,充满灵性?书中提到“智力能使好奇心得到充分发展,但好奇心要转变为真正的智慧,要富有成效,就必须与正确的求知方法相结合,需要养成观察的习惯、相信知识的可能性的信念、耐心以及勤奋。”而所有这些品质,都需要我们教师以开放的心态和胸怀来接纳学生的与众不同。我们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传播思想、塑造灵魂。阅读了这本书,我坚信作为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书。读书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更是提升自身思想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培养成为真正的人。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考虑过想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呢?有人注重品德,有人青睐学问,有人珍视善良的性格,有人崇尚正直和勇敢。
总之,对教育名著进行思考,可以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从而成为一名有智慧的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让学生成长为充满活力、勇敢、富有智慧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