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玉娴
好动是初中生的一大心理特征,亦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课堂教学时应积极利用学生的好动心理,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下面就探索如何利用学生的好动心理,提升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借用实验让其“动”,加深数学知识理解
“爱动”是初中生的一大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动手动脑,自己发现真理和论证思路,会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师可通过“日历中的数学”的探讨,让学生在游戏猜测中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因为“数怎么不够用了”学习了小于0的数——负数;通过“有趣的七巧板”,了解了平行线和垂直线;想了解“月球上有水吗”?学会了制作扇形统计图并从中获取有用信息;“去括号”这一节课的学习,就是从探讨“小明是怎样计算火柴的根数”的问题开始,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思考、表述、交流、比较,归纳出“去括号”的法则等等。数学问题的学习使数学基础知识都镶嵌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为数学知识注入生动的生活气息,从而赋予了生动、丰富的意义,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 通过做实验操作,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满足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巧变问题迎合“动”, 提高学生推理能力
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教师可通过巧变问题情境,迎合学生爱动心理,如:用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怎样截可使截面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可能是七边形吗?这样不断地改变问题,学生分小组,通过捏橡皮泥,切截、观察、实验、猜测、交流等活动,获得切截几何体的知识和方法,感受在数学活动中学数学的无穷乐趣。波利亚说:“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现过程,那么就应当让猜想、合情推理占有一席之地。”数学的创造始于猜想,为此,在新課伊始,我就注重唤起学生的参与学习和竞争意识,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主动求知。如:有一摞很厚的试卷用纸,如何快速知道它大约有多少张?又如:“有理数的乘方”这节课中,为使学生感受乘方意义并进一步认识指数在乘方中的作用,让学生动手对折一张厚为0.1mm的纸,对折一次后,厚为多少mm,对折两次后,厚为多少mm,对折20次后,厚为多少mm,若每层楼3m高,对折20次后的纸,思考有多少层楼高,这样激起了学生跃跃欲试的兴致,使原本比较枯燥的内容注入了活力。
三、相互通话要求“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在核心素养教育下,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作为出发点,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材中有“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这些习题。教师可采用相互合作交流,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多交流信息,通过思维碰撞,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深度学习。
日历中有很多规律,在“日历中的方程”这节课的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去观察日历中的数的规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各自的观点,让学生经历运用方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调动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从“想一想”“猜一猜”中培养学生探究与思维的能力,发现规律、大胆设想、敢于质疑的精神;由“议一议”营造交流合作的气氛,丰富数学知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学生不仅发现了日历中数的许多规律,而且初步认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等量关系。又如:“有一根很长的绳子,它能绕地球赤道一周(约4万千米长),试设计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将这根绳子连续对折多少次后能使每段绳长小于1米?”学生在借用计算器不断尝试及小组合作探索的活动中,得出连续对折26次的结论。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获得了方法,又享受到数学带来的惊喜、神奇、美妙。
四、利用质疑各方“动”,教给学生授渔方法
荷兰著名学者费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 ‘再创造,即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进行这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如:“从不同方向看”这一节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不仅掌握了三视图,而且总结出俯视图定位置,主视图、左视图定高度的发现。如:“图案设计”一节中,学生在熟悉了尺规技能后,兴趣盎然地创新了许多有个性的美丽图案。又如,“能追上小明吗?”这一节中有一个开放性问题:“8人分乘两辆小汽车赶往火车站,其中一辆在距离火车站15千米的地方出了故障,此时离火车停止检票时间还有42分钟,而唯一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只有一辆小汽车,连司机在内限乘5人,这辆小汽车的平均速度为每小时60千米,这8人能赶上火车吗?”学生提供了多个符合实际的方案。又如:学生学过二元一次方程组后,可根据方程组的解编写出一道方程应用题。编题后,可根据情况由学生交换解答,或由他们各自指定解答的人。这种自我编题活动。学生会感到新鲜,自己有“权”出题,并且有“权”指定别人来解答,满足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这不仅巩固了新知识,而且方法新奇、有趣,能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初中生中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对于初中学生好动的心理特征,教师应该有充分的认识,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