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苗
摘要:小学生是天真无邪、充满好奇心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必须要立足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努力锤炼教学技能,追求高质量的教学过程,发力推动课堂教学过程顺畅高效进行。本文着重从着眼生活化的情境、辩论中碰撞思想、借力趣味活动、善讲數学故事等角度,具体加以分析。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 优化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教学效率
小学阶段,广大师生十分重视小学数学课教学,教师想教好数学课,学生想学好数学课,但是实际的教学过程往往会有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缘由之一是,教学方法不够丰富、不够创新。下面笔者结合从教经历略谈几点。
一、着眼生活化的情境,努力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来学习数学知识,这样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比如,笔者在教学有关“平均数”的知识内容时,就给学生构建了小明一家四口周末逛超市的情境。一个周末,小明和妹妹一起跟随爸妈来到了家附近的生活超市,正好赶上超市售卖的冬枣搞活动,于是小明就挑选了40个冬枣,给妈妈分了16个冬枣,给妹妹分了2个冬枣,给爸爸分了10个冬枣,自己留了12个冬枣。妹妹对哥哥的分配做法感到不公平,那么现在同学们觉得如何才能让小明的妹妹感到分的公平呢?随后笔者就引入了平均数的概念,并给学生解释了平均分配的意义。如此创设这样的生活化情境辅助教学,显著激起了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知识的内在动力。[1]
二、在辩论中碰撞思想,对数学疑点知识进行深化理解,提升教学效率
有的小学生尽管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了,但是有一些知识点还是理解得不到位,那么数学教师就要利用和学生课下交流的时间,尽量去收集学生们具体的学习疑点,然后把这些疑点进行总结,设计一些问题,选择一节数学课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回答其中的一些问题,并让他们到讲台上给其他同学讲讲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如果其他学生对这位学生的讲解觉得不同意,那么教师就鼓励学生间进行自由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间进行思想的碰撞,再加上教师的适时点评,最终达到对疑点知识深化理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2]
三、借力趣味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在讲数学知识的同时要努力结合趣味活动来丰富教学过程,提数学课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采用做游戏、举办数学速算竞赛、讲数学故事大赛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用处,理解数学知识的科学性,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虽然表面看是只是一些字母、数字和符号,其实它们之间富含逻辑性,要提示学生其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直至最后乐上数学课。[3]
四、善讲数学故事,推进课堂教学进程
小学生对于身边的各种事物多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他们好像总是有十万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地向老师或家长追问原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人只有对一件事情感觉到有趣,才更乐于尽力而为之。对于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也需要考虑能不能提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教师必须能适时把数学这门课程的有趣性展现出来,而不是一味强调数学的抽象性。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就经常采用以讲故事的形式开始一堂新授数学课。比如一次我以这样一个形式开始新课,给学生们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童童家有一个大大的鱼缸,鱼缸里童童的爷爷放养了10条鲫鱼,最近由于爷爷回乡下老家了,家里的其他人也各忙各的,结果由于对鱼儿照顾不周,死了3条鲫鱼,童童很伤心,那么请问大家童童家的鱼缸里还有多少条鲫鱼呢?学生们听了以后,兴趣盎然地开始讨论了,一些学生坚持说童童家的鱼缸里还有7条鲫鱼,笔者最后告诉了孩子们正确答案是鱼缸里还有10条鲫鱼,因为死鱼也是鱼,在没强调把死鱼拿走的情况下,死鱼的数量依然要算上啊。学生们恍然大悟,觉得数学很有意思,老师也感受到了他们对学习数学知识的渴望。只有善于把数学这门课程中有趣的一面呈现给学生们,才能逐步提升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小学数学课要实现高质量的教学过程,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努力摸索面向新时代的新教法、不断创新应用新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适宜所带班级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得到提升。教师要利用情境、趣味活动、有趣生活故事等新颖的东西来吸引学生得注意力,并适时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也要精心设计教学中的生活化情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求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参考文献:
[1]孙晶晶.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J].当代家庭教育,2018(06):136-139.
[2]邓爱玲.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9(35):134.
[3]张娟娟.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0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