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波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 甘肃 天水 741000
肱骨髁上骨折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5~12 岁的儿童多见,Volkmann 缺血性肌挛缩或肘内翻畸形为治疗后常见并发症,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避免并发症发生,但是肘内翻畸形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因此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都应该重视并发症的预防[1]。该病常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钉固定、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钉固定等方法治疗。本文选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8 月于本院收治的90 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观察三种方式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21 年1 月至2022 年8月收治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90 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组(A组)、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钉固定组(B 组)、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钉固定组(C 组),每组各30 例。A 组:男/女:18/12(例),年龄7~28 岁,平均年龄(18.64±2.57)岁;左侧/右侧:15/15(例),肱骨髁上骨折分型Ⅱ、Ⅲ型:20/10(例)。B 组:男/女:17/13(例),年龄7~28 岁,平均年龄(19.15±2.23)岁;左侧/右侧:16/14(例),肱骨髁上骨折分型Ⅱ、Ⅲ型:19/11(例)。C 组:男/女:18/12(例),年龄7~28 岁,平均年龄(18.50±2.48)岁;左侧/右侧:15/15(例),肱骨髁上骨折分型Ⅱ、Ⅲ型:21/9(例)。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纳入标准:经诊断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患者;自愿参与本实验者。
排除标准:不符合治疗指征者;合并神经血管损伤者;粉碎性骨折者。
(1)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对患儿进行局部麻醉,纠正前臂旋转移位情况,矫正骨折移位,牵引纠正重叠移位,使用X 线复查骨折愈合情况,治疗后1 个月拆除石膏[2]。
(2)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钉固定。对患儿进行全身麻醉,入路选择肘部肱三头肌位置,使用复位钳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使用克氏钉对肱骨内上髁和肱骨外上髁进行固定,使用C 臂机对复位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进行检查,治疗后3 个月拆除克氏钉[3]。
(3)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钉固定。采用手法复位方法先对患者进行复位,从肱骨外上髁向肱骨近端斜行置入2 枚克氏钉进行固定,使用C 臂机查看复位和骨折愈合情况,治疗后3 个月拆除克氏钉。
①临床治疗效果根据肘关节活动度情况进行评价,肘关节活动度正常表示显效,肘关节活动度屈曲受限20°及以内表示有效,肘关节活动度屈曲受限20°以上表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 有效)/ 患者例数×100%。②临床恢复指标包括手术或治疗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③肘关节活动度包括肘关节伸直、屈伸活动度。④测量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Baumann 角、提携角。⑤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疼痛、日常生活功能、运动功能、稳定性满分分别为45 分、25 分、20 分、10 分,总分100 分[4]。分数越高,肘关节功能越好。⑥并发症情况包括肘内翻畸形、尺神经损伤、感染。
A 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B 组为83.33%,C 组为90.00%,C 组疗效最好,A 组最差,C 组与A、B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三种方式治疗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C 组患者手术或治疗时间为(23.47±4.70)min,低于A、B 组,C 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8.34±0.53)周、(5.13±0.34)d,均低于A、B 组,C 组与A、B 两组患者临床恢复指标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三种方式治疗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临床恢复指标对比(±s)
表2 三种方式治疗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临床恢复指标对比(±s)
30 23.47±4.70 3.863组别 例数 手术或治疗时间(min) 骨折愈合时间(周) 住院时间(d)A 组 30 26.15±4.85 8.95±0.86 6.71±0.49 B 组 30 40.26±3.41 8.68±0.72 5.56±0.42 C 组 8.34±0.53 5.13±0.34 t(C 与A 组比较) 4.473 5.530 t(C 与B 组比较) 10.470 4.102 5.021 P(C 与A 组比较) 0.046 0.039 0.026 P(C 与B 组比较) <0.001 0.045 0.033
C 组患者肘关节伸直、屈伸活动度分别为(176.20±4.26)°、(142.57±3.48)°,高于A、B 组,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三种方式治疗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肘关节活动度对比(±s)
表3 三种方式治疗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肘关节活动度对比(±s)
A 组比较)B 组比较)组别 例数 伸直活动度(°)屈伸活动度(°)A 组 30 172.45±3.64 138.42±3.07 B 组 30 173.38±3.89 139.23±3.20 C 组 30 176.20±4.26 142.57±3.48 t(C 与6.142 5.692 t(C 与5.755 5.120 P(C 与A 组比较) 0.018 0.024 P(C 与B 组比较) 0.023 0.029
C 组患者Baumann 角、提携角为(75.30±4.29)°、(6.20±1.48)°,与A 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与B 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4。
表4 三种方式治疗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Baumann 角和提携角对比(±s)
表4 三种方式治疗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Baumann 角和提携角对比(±s)
C 组 30 t(C 与A 组比较)组别 例数 Baumann 角(°) 提携角(°)A 组 30 79.26±4.67 3.74±1.24 B 组 30 72.48±4.15 8.13±2.05 75.30±4.29 6.20±1.48 5.752 5.477 t(C 与B 组比较) 3.931 3.650 P(C 与A 组比较) 0.035 0.036 P(C 与B 组比较) 0.056 0.051
C 组患者治疗后Mayo 肘关节功能总分为(92.48±6.10)分,高于B 组、A 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5。
表5 三种方式治疗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对比(±s,分)
表5 三种方式治疗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对比(±s,分)
C 组A 组比较)B 组比较)A 组 30 52.46±4.93 82.20±5.34 B 组 30 53.08±4.72 87.35±5.89 30 52.75±4.81 92.48±6.10 t(C 与0.065 8.905 t(C 与0.142 6.753 P(C 与A 组比较) 0.932 <0.001 P(C 与B 组比较) 0.870 <0.001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C 组患者肘内翻畸形、尺神经损伤、感染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7%,低于B 组的16.67%和A 组的26.67%,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见表6。
表6 三种方式治疗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n(%)]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可以根据外伤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进行诊断,确诊时应查看是否存在肘内翻、肘外翻、神经损伤、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确诊后应该积极根据病情选用不同治疗方法。其中,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钉固定、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钉固定、手法复位石膏固定三种方法临床比较常见。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操作简单,骨折端周围刺激小,骨折愈合中不易发生异位骨化,但复位数天后肿胀消退,肘部容易与石膏托贴服不牢使石膏托起不到固定作用,预后效果与其他两种方法比较存在一定差异,容易出现相关并发症。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钉固定对儿童损伤较大,患者选择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钉固定则术中出血较多、手术治疗时间较长,不利于儿童术后康复。而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钉固定属于微创治疗,对骨折区域无继发损伤,不切口,不留瘢痕,治疗时患儿无痛苦,施术时间短,治疗周期短,费用低,康复快。因此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钉固定方法更具优势,具有积极意义。
实验结果表明:C 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钉固定治疗下疗效最好;临床恢复指标手术或治疗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A、B 组;肘关节伸直、屈伸活动度高于A、B 组,活动度恢复更好;在Baumann 角、提携角恢复方面的表现居中;治疗后Mayo 肘关节功能总分高于A、B 组,肘关节功能恢复最好;并发症总发生率最低。因此,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钉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优于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钉固定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钉固定在临床上更具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