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英华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有效的提问是成功教学的关键之一。同时,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问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教师通过设疑、解疑和反馈,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启发他们的思维、调节课堂气氛,并能起到良好的承上启下作用。可见,有效的提问对于能否上好一节课来说至关重要。而教师在课堂上科学、有效的提问,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认真、专注地思考,有利于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进而促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一、课堂提问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课堂上的任何提问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大体上有如下一些类型:1.以了解和诊断学生学习情况为目的而设计的提问,如为了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些知识与技能,存在哪些缺陷要进行补救;2.以提高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的提问,如在学生的预习、学习、复习过程中,提出一些有引导性的、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3.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目的而专门设计的提问。不论提出什么问题,都要为实现总的教学目标而服务,不能随心所欲。
(二)启发性原则
好的课堂提问,必须富有启发性,不仅要使学生能答出什么,还应该使学生能讲出“为什么”,进而还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什么都问,少提“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要围绕教材的重点内容和教学难点,而设计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生疑思考,并力求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另外,提问题的用语,也应简单明确,不让学生产生理解上的模糊性和随意性。
(三)针对性原则
课堂提问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前提下,还必须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基础、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由浅入深,要和学生的年龄、经验、能力与兴趣相适应,由简到繁,要因地、因时、因人设置。要特别顾及到基础薄弱的学生。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踊跃参与、踊跃动脑思虑探究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踊跃参与、思考探究的课才是成功高效的。能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意会、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升的不是那些平常的发问,而是一些精当的拥有启示性、针对性的发问以及答问后的议论、点拨。教师教课不是要八面玲珑,而是需在关键处着力,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课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联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击中要害,使学生进入到文本的状态中。
(四)趣味性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大成功是学生乐学、善学、好学。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认真听课,还要让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想要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就要求教师提问要有趣。当教师提出有趣、耐人寻味的问题时,学生才会认真思考、积极探讨,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井然有序、动静结合,促使学生在产生疑问及解答疑问过程中获得新知,并感受到思考带来的快乐。
二、教师还要善于改变单一的提问方式,灵活提问
(一)导入式提问
导入式提问是每一节课必不可少的教学过程,特别是新课在文章开始时进行导入式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索欲。
(二)逐层分析式提问
逐层分析式提问的作用旨在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分析研究教材,以便得到新观点、新认识。
(三)综合式提问
综合式提問主要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聚合思维能力,同时培养语文思维能力中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完成后,可以提问:“本单元教会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课文进行提问?”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夜间飞行的秘密》《呼风唤雨的世纪》《蝴蝶的家》四篇课文中分析、归纳和概括,聚合出答案要点。
(四)从重点、难点处提问
语文知识比较繁杂,理清和掌握知识点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学习,洞察学生学习情况,恰到好处地导学,提问不能面面俱到,而应着眼于教学内容中的关键处,即内容中的重点及难点。例如:在《走月亮》中,讲授完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课文中,‘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一共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当然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需要学生的合作探究,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对这一问题分析和梳理,抓住关键,抓住了难点,层层推进,既可提高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较透彻地让学生了解反复这种修辞的作用,也为下个单元的语文园地学习做准备。
(五)在新旧知识衔接处提问
语文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前后上下有明显的关系,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复习已学知识,思考要学知识,为新知识的掌握铺平道路。如学习《爬山虎的脚》时,可以利用上一单元学习到的提问方法对本课进行提问:“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作者在文中只写了爬山虎的脚吗?除了爬山虎的脚,作者还写了哪些?作者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脚步写得如此详细生动?”通过学生的思考回答,不仅巩固了上一单元所学内容,也掌握了本课要学的知识。
(六)在内容枯燥乏味处提问
教师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感觉,有些内容很枯燥,没有什么好讲的,学生也感到索然无味。此时教师若不下功夫,不去深入研究教材并注意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就很难落实教学目标。比如在讲《田家四季歌》时,课文内容与现在的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不但要学生掌握相关农业知识,还要学生背诵课文,这对学生来说,毫无兴趣,而且有难度。但是老师在上课时可以提问学生他们自己在四季里都做些什么,而农民伯伯在四季里又做些什么,从而既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能加深记忆,同时还能调节课堂气氛。
三、教师要善于立足学生角度,适量而问
问要问在“点子”上。如果教师在课上只是一味地问,随意性地提问,那么就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提问的总量不宜过多,因为大量的、盲目的提问,无论广度、跨度多大、提问多么频繁,都会让学生模糊重点,从而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效率。提问要注意问题的精度,设计出容量适中的关键问题。只有教学中确实需要提问的才提问,才能确保其效益;教学中不需要提问则不必勉强而问,以免画蛇添足。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入细致考虑设问的量、度等问题,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发问,必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随着课改的深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的重点,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作为一门专门的教学艺术,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善教者,必善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成为每一个优秀教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备技能。只有优化课堂提问,才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