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区对门嘴宋元墓地发掘简报

2023-09-03 02:17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四川文物 2023年4期
关键词:封门圆唇条石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重庆市綦江区文物管理所

一 基本情况

对门嘴墓地位于重庆市綦江区新盛镇德胜村2社,背依山坡,面向冲沟,左右两侧为河沟滩地,西北距243县道直线距离580米。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29°05′18.29″,东经106°38′18.63″,海拔高程约302米(图一)。为配合綦江北互通建设工程,2020年4—5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原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会同重庆市綦江区文物管理所对对门嘴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宋代至元代石室墓4座,墓葬编号为2020QXDM1~M4,以下简称“M1~M4”。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对门嘴墓地位置示意图

二 墓葬概况

对门嘴墓地共发现宋代墓葬4座,均打破生土,相互之间不存在打破关系。据墓室结构,可分为双室墓和单室墓两类,其中双室墓3座,单室墓1座(图二)。

图二 墓葬分布图

(一)双室墓

3座。分别为M1、M2和M3,均为同穴异室墓。其中,M2共用墓墙,M1和M3不共用墓墙;M1两墓室形制、结构略有差别,M2和M3两墓室形制、结构大体相似。

1.M1

(1)墓葬形制

墓向215°。竖穴土圹石室墓,平面呈长方形,墓圹长2.86、宽3.4、残高1.64米。同穴异室,两墓室间距0.3米,不共用墓墙,左、右室分别编号M1-1和M1-2。均由八字挡墙、墓门、墓室、藻井、侧龛、后龛、棺床和排水沟组成(图三)。

图三 M1 平、剖视图

八字挡墙 位于墓口两侧,由2块石板上下叠砌而成,左侧挡墙已扰,仅残存右侧挡墙。长0.5、宽0.16、残高0.6米。

墓门 位于墓室前端,由门槛石、封门石、门柱和门楣构成。先于墓圹底部横向平铺一块条石作为门槛石,长1.1~1.18、宽0.18~0.22、高0.3~0.44米,接着在门槛石上左右并列竖置2块石板构筑封门。M1-1室右侧封门残宽0.46、残高0.6、厚0.16米,左侧封门宽0.3、高0.88、厚0.16米。M1-2室封门右半部分已被破坏,仅存左半部分,宽0.42、高1.2、厚0.12米。门柱立于墓室两侧壁基之上,宽0.26~0.3、高1.1米。门柱上方横置一块巨大的门楣石,平底弧顶。M1-1室门楣长1.4、厚0.26~0.46米,M1-2室门楣长1.52、厚0.24~0.42米。门楣正立面的下沿均凿“┐”形卯槽与封门石上端扣合。

墓室 先于墓圹底部顺墓向平置长2.14、宽0.34、高0.42米的条石作为壁基,然后在壁基上顺墓向叠砌长1.14、宽0.28、高0.34米的条石作为侧龛龛座,条石前后两侧分别竖置宽0.5、高1.02、厚0.22~0.3米的石板作为壁柱,在侧龛龛座上以前后错位的方式竖置3块宽0.38、高0.78、厚0.12~0.14米的石板构筑侧龛。墓室长2.14、下宽0.86、上宽0.8米,M1-1室通高1.9米,M1-2室通高1.56米(棺床至藻井)。

墓顶 M1-1室,双层藻井顶,下层藻井由4块条石围合而成。平面呈梯形,下口长1.12、宽0.78米,上口长1.04、宽0.74、高0.24米。上层藻井平面呈梯形,由4块条石围合而成,下口长0.62、宽0.74米,上口长0.58、宽0.54、高0.36米。最后用石板盖顶,石板内侧雕刻花卉图案(图四∶1)。M1-2室,单层藻井顶,平面呈梯形,由4块条石围合而成,接着用3块石板盖顶。藻井长1.14、上宽0.64、下宽0.8、高0.26米。

侧龛 墓室左右两侧壁各设2个侧龛,相互对称,均由龛座、龛柱和后壁组成。M1-1室,左右侧龛均宽0.38、高0.78、进深0.16米。后壁素面。左侧龛柱雕刻交枝菊花和牡丹纹(图四∶4),右侧龛柱雕刻花瓶,花瓶内雕刻菊花和牡丹(图四∶2)。M1-2室左、右龛柱分别雕刻菊花和牡丹花各一(图四∶5、7),其余形制结构同M1-1室。

后龛 由壁基、龛座、龛柱、后壁、龛楣等部分组成。M1-1室,龛宽0.56、高0.6、进深0.16米。先于墓室底部横向平铺长0.74、宽0.28、高0.4米的条石作为壁基,接着在壁基上叠砌长0.86、宽0.28、高0.32米的条石作为龛座,龛座雕刻菊花、牡丹花共3枝(图四∶3)。然后在龛座上立左右两对龛柱,龛柱为八棱状,宽0.16、高0.62米。龛柱上平砌一条石盖顶作为龛楣,龛楣左右两侧雕刻呈栌斗状,下部凿“┐”形卯槽与龛柱扣合。龛后壁减地平钑雕刻花瓶,瓶内插菊花。M1-2室除雕刻花纹不一致外(图四∶6),其余形制结构同M1-1室。

棺床 M 1-1 室和M 1-2 室棺床形制、构筑方式相同。先在墓圹底部四周平置宽0.12~0.16、厚0.12米的条石构筑成与棺床等长的长方形框型结构,然后在框架上顺向平铺2块石板构成棺床。平面呈长方形,长1.7、宽0.62、厚0.16米。棺床四周有排水沟,左右两侧排水沟宽0.06、前后两端排水沟宽0.12米,深均为0.06米。

M1-1室内骨骼腐朽严重,可见少量骨灰痕迹,应为单人葬,墓主人性别、年龄不明。木棺已朽,可见铁棺钉朽痕。M1-2室可见少量骨灰痕迹,葬式、葬具不明。

(2)出土器物

M1共出土瓷器7件,均位于M1-1室内。包括瓷碗3件,瓷罐、瓷灯盏、瓷盘、瓷碟各1件。

瓷罐 1件。M1-1∶1,微侈口,圆唇外卷,弧腹,矮圈足,足跟内壁微撇,底下凹。肩部有对称双耳。内壁饰有数周弦纹。青白胎。酱褐釉,内外施半釉,不及底。口径10.5、足径6.2、高12.1厘米(图五∶1、图六∶1)。

图五 M1 出土器物

图六 M1 出土瓷器

瓷灯盏 1件。M1-1∶3,敞口,折沿,方唇,斜腹,平底微内凹。灰褐胎。内施酱褐釉。口径9.6、底径4.7、高2.4厘米(图五∶2)。

瓷碗 3件。M1-1∶2,微侈口,圆唇,斜直腹,圈足,足跟内壁微撇。内底饰有数周弦纹,外有轮制痕迹。青灰胎。酱釉,内壁满施酱釉,外施半釉,不及底。口径9.3、足径4.7、高4厘米(图五∶5、图六∶3)。M1-1∶4,敞口,圆唇,弧腹,圈足,足跟内壁微撇,内底下凹。口沿外饰有一周带状弦纹,外有轮制痕迹。青白胎。青釉,内壁满施青釉,外施半釉,不及底。口径19.4、足径5.9、高6.2~6.6厘米(图五∶6)。M1-1∶7,微侈口,尖圆唇,斜弧腹,圈足,足跟内壁外撇。有刀削痕迹。灰白胎。内外施青釉。口径9.8、足径4.2、高5.8厘米(图五∶7、图六∶4)。

瓷盘 1件。M1-1∶5,敞口,圆唇,斜弧腹,圈足,足跟内壁微撇,内底下凹,外底微凸。口沿内外各饰有一周乳钉状纹及弦纹,外有轮制痕迹。青白胎。青釉,内壁满施青釉,外施半釉,不及底。口径18.2、足径6.5、高4.6~4.8厘米(图五∶4、图六∶2)。

瓷碟 1件。M1-1∶6,侈口,宽平沿,尖圆唇,折腹,圈足,圈足内底有涩圈。灰白胎。酱褐釉,内壁施满釉,外施釉不及底。口径12.5、足径5.6、高3厘米(图五∶3)。

2. M2

(1)墓葬形制

墓向220°。竖穴土圹石室墓,平面呈长方形,墓圹长3.14、宽2.86、残高1.2米。墓圹内营建并列双室,共用墓墙,左、右室分别编号M2-1、M2-2。两室均由八字挡墙、墓门、墓室、藻井、后龛、棺床和排水沟组成(图七)。两墓室形制结构基本相同,现以M2-1为例介绍如下。

图七 M2 平、剖视图

八字挡墙 位于墓室封门两侧,由2~3块不规则石块上下叠砌而成,保存较差。残长0.32、宽0.16、高1.06米。

墓门 位于墓室南端,由门槛石、封门石、门柱和门楣构成。先在墓圹底部横向平铺长1.2、宽0.42~0.46、高0.26米的条石作为门槛石,门槛石上均凿“┐”形卯槽与封门石下端扣合。接着在门槛石上竖置一块石板作为封门,封门宽1~1.04、高0.82、厚0.14米。门柱与墓室侧壁共用,立于墓室前端两侧,宽0.2、高1.08米。门柱上方横置一块巨大的门楣石,横贯两个墓室,平底弧顶,长2.62、厚0.26~0.46米。门楣正立面的下沿均凿“┐”形卯槽与封门石上端扣合。

墓室 墓室左壁由4块石板顺墓向接续竖置砌筑而成,石板宽0.48~0.76、高1.14、厚0.18~0.2米。墓室左壁为共用壁,先于墓室底部顺墓向平铺长1.2、宽0.36、高0.32米的条石作为壁基,然后在壁基前、后两侧顺墓向各竖置一块石板构筑壁柱,石板宽0.48~0.54、高1.14、厚0.36米。最后在壁基上顺墓向竖置宽0.64、高0.82、厚0.2米的条石形成过道,过道宽0.28、高0.82米。墓室平面呈长方形,长2.22、宽0.86、高1.12米(棺床至藻井)。

墓顶 藻井顶,平面呈梯形。在墓室左右侧壁及后龛顶部顺墓向平置条石,形成似梯形结构,然后用2块石板盖顶。藻井长1.32、上宽0.82、下宽0.86、高0.22米。

后龛 由壁基、龛柱、后壁、龛楣等部分组成。龛宽0.54、高0.6、进深0.16米。先于墓圹底部横向平铺长0.86、宽0.28、高0.32米的条石作为壁基,接着在壁基上立左右两对龛柱,龛柱宽0.16、高0.62米。龛柱上平砌条石作为龛楣,龛楣下部凿“┐”形卯槽与龛柱扣合。后壁素面。

棺床 先在墓圹底部四周平置宽0.12~0.14、厚0.1~0.12米的条石构筑成与棺床等长的长方形框型结构,然后在框架上顺向平铺2块石板构成棺床。平面呈长方形,长1.7、宽0.6、厚0.16米。棺床四周设排水沟,左右两侧排水沟宽0.16、前后两端排水沟宽0.14、深0.16米。

M2-1室内骨骼腐朽严重,可见少量头骨及肢骨残片,单人葬,墓主人性别、年龄不明。木棺已朽,可见铁棺钉朽痕。M2-2室人骨腐朽严重,葬式、葬具不明。

(2)出土器物

M2共出土瓷器3件,其中M2-1室出土瓷盏1件;M2-2室出土瓷盏和瓷灯盏各1件。

瓷盏 2件。敞口,圆唇,弧腹,饼足,内底微凹,外底平。内口有一道束纹。器表有刀削痕迹。灰褐胎。酱褐釉,内壁施满釉,外施半釉,不及底。M2-1∶1,口径10.5、足径3.6、高4.2~4.6厘米(图八∶2、图九)。M2-2∶1,口径10.5、足径3.4、高4.2~4.5厘米(图八∶1)。

图八 M2 出土器物

图九 M2 出土瓷盏(M2-1 ∶1)

瓷灯盏 1件。M2-2∶2,敞口,折沿,厚圆唇,斜腹,平底微内凹。灰褐胎。内外施酱褐釉。口径9.8、底径4、高2.6厘米(图八∶3)。

3. M3

(1)墓葬形制

墓向230°。竖穴土圹石室墓,同穴异室,平面呈长方形,墓圹长2.76、宽3、残高0.94米。墓圹内营建两个墓室,两墓室间距0.1~0.22米,左、右室分别编号M3-1、M3-2。两室均由八字挡墙、墓门、墓室、后龛、棺床、排水沟组成(图一〇)。两墓室形制结构相同,M3-2封门被破坏,顶部部分残损,现以M3-1为例介绍如下。

图一〇 M3 平、剖视图

八字挡墙 位于墓口两侧,左侧挡墙用不规则石块叠砌而成,残存5层。长0.56、宽0.18、高0.7米。

墓门 位于墓室前端,由门槛石、封门石、门柱和门楣构成。先于墓室底部横向平铺长1.1、宽0.26、高0.2米的条石作为门槛石,接着在门槛石上左右竖置2块长方形石板构筑封门,封门板宽0.42~0.44、高0.92、厚0.12米。门柱与墓室侧壁共用,立于墓室前端两侧,宽0.12~0.26、高0.9米。门柱上方横置一块巨大的门楣石,平底,不规则弧顶,长1.44、厚0.18~0.36米。门楣正立面的下沿均凿“┐”形卯槽与封门石上端扣合。

墓室 墓室两侧壁各用4块石板顺墓向竖向砌筑,石板宽0.46~0.54、高1、厚0.18米。墓室顶部为平顶,由5块石板盖顶。墓室平面呈长方形,长2.02、宽0.82、高0.9米。

后龛 由壁基、龛柱、后壁等部分组成。龛宽0.46、高0.5、进深0.14米。先于墓室底部横向平铺条石作为壁基,然后在壁基之上立左右两对龛柱,龛柱宽0.18、高0.5米。龛柱上平砌一条石盖顶。后壁素面。

棺床 先在墓圹底部四周平铺厚0.1米的条石构筑成长方形框型结构,然后在框架上顺向平铺1块石板构成棺床。平面呈长方形,长1.7、宽0.62、厚0.1~0.14米。棺床四周设排水沟,排水沟前端宽0.18、后端宽0.14、左右两侧宽0.1米,深均为0.1米。

M3-1室内有少量铁棺钉锈痕、少量人骨灰,推测葬具为木棺,应为单人葬,墓主人性别、年龄不详。M3-2室被扰乱严重,葬具、葬式不明。

(2)出土器物

M3共出土瓷器5件,其中M3-1室出土4件,分别为瓷灯盏、瓷碟、瓷盏、瓷罐各1件;M3-2室出土瓷灯盏1件。

瓷灯盏 2件。敞口,折沿。M3-1∶1,尖圆唇,平底。灰白胎。内施黄褐釉,外无釉。口径9.5、底径4.1、高2.3~2.6厘米(图一一∶2)。M3-2∶1,厚圆唇,斜直腹,小平底微内凹。灰白胎。内施酱黑釉,外下无釉。口径8.6、底径2.4、高2.6厘米(图一一∶3)。

图一一 M3 出土器物

瓷碟 1件。M3-1∶2,敞口,尖圆唇,曲腹,平底。内底有支烧痕。灰白胎。乳白釉,内施满釉,外施釉不及底。口径10.3、底径4.9、高1.6厘米(图一一∶4)。

瓷盏 1件。M3-1∶3,敞口,圆唇,斜弧腹,饼足。灰白胎。黑褐釉,内施满釉,外施釉不及底。口径10.6、足径4.2、高4.5~4.7厘米(图一一∶5)。

瓷罐 1件。M3-1∶4,直口,圆唇,短直颈,下腹弧收,平底。颈部有对称双耳。腹部饰有数周弦纹。灰白胎。酱褐釉,内施满釉,外施半釉,不及底。口径6、底径3.8、高7.7厘米(图一一∶1)。

(二)单室墓

1座。编号M4。

1.墓葬形制

墓向236°。竖穴土圹石室墓,单室,平面呈长方形,墓圹长3、宽1.3、残高0.96米。由八字挡墙、墓门、墓室、藻井、后龛、棺床、排水沟组成(图一二)。

图一二 M4 平、剖视图

八字挡墙 位于墓门两侧,左侧挡墙已毁,残存右侧挡墙,用小石块叠砌而成,共砌筑7层。长1、宽0.14~0.18、高0.94米。

墓门 位于墓室前端,由门槛石、封门石、门柱和门楣构成。先于墓室底部基岩上横向挖一条基槽,基槽内横向平铺长0.88、宽0.2、厚0.18米的条石作为门槛石,然后在门槛石上左右竖置两块石板作为封门,封门左半部已毁,残存右半部分,残宽0.48、高0.72、厚0.16米。门柱与墓室侧壁共用,立于墓室前端两侧,宽0.2、高0.8米。门柱上方横置一块门楣石,平底弧顶,长2.62、最厚0.42米。门楣正立面的下沿与底面凿“┐”形卯槽,分别与封门石上端及门柱上端扣合。

墓室 在棺床左右两侧顺墓向竖置条石,两侧壁各用3~4块石板砌筑,石板宽0.66~0.84、高0.8、厚0.16~0.2米。墓室整体下宽上窄,长2.02、上宽0.64、下宽0.7、高1米。

墓顶 顶部局部被破坏,根据残留形制推断为藻井顶。先在墓室两侧壁顶部顺墓向叠砌条石,同时在墓室后半部用石板盖顶与墓门顶部盖板石合围形成凿井,然后用石板盖顶。藻井平面呈梯形,长1.14、上宽0.52、下宽0.62、高0.24米。

后龛 先于墓室顶部横向平铺长0.7、高0.5、厚0.32米的条石作为壁基,然后在壁基上错位叠置一石板构成后龛,最后在后壁上部用条石盖顶。后龛宽0.62~0.64、高0.32、进深0.16米。后壁素面。

棺床 先于墓室近后壁处横向平铺长0.7、宽0.32、厚0.08米的石板,然后顺墓向平铺2块石板,与前一块石板形成“T”字形。棺床平面呈“T”字形,长1.9、宽0.5、厚0.08米。棺床两侧及前部设排水沟,沟宽0.1~0.14、深0.08米。

该墓局部被扰乱,骨骼腐朽严重,可见少量人骨残片,单人葬,墓主人性别、年龄不明。木棺已朽,可见铁棺钉朽痕。

2.出土器物

M4出土瓷器与陶器各2件,分别为瓷碗1件、瓷碟1件、陶碗1件、陶罐1件。

陶罐 1件。M4∶1,残,仅存下半部分。鼓腹,下腹弧收,平底略内凹。腹部饰有数周弦纹。红褐胎。灰褐釉,外施半釉,不及底。足径9.4、残高13.4厘米(图一三∶1)。

图一三 M4 出土器物

陶碗 1件。M4∶2,敞口,圆唇,弧腹,圈足,足跟内壁外撇,内底下凹。红褐胎。口沿内外各施白釉一周,其余施姜黄釉,釉色脱落严重。口径16.3、足径7.3、高5.6~6.2厘米(图一三∶2)。

瓷碗 1件。M4∶3,侈口,圆唇,弧腹,圈足,足跟内壁外撇,内底下凹,有涩圈。口沿内饰一周带状弦纹。灰白胎。酱釉,内施满釉,外施半釉,不及底。口径12.3、足径5.6、高5厘米(图一三∶3、图一四∶1)。

瓷碟 1件。M4∶4,敞口,尖圆唇,曲腹,平底。内底有支烧痕。灰白胎。乳白釉,内施满釉,外施釉不及底。口径9.8、底径4.3、高2.1厘米(图一三∶4、图一四∶2)。

三 结语

綦江地区见诸报道的宋代墓葬材料较少,此次发掘共清理宋代石室墓4座,出土了瓷碗、瓷罐、瓷盏、瓷碟、瓷盘、瓷灯盏、陶罐、陶碗、石质雕刻构件等,丰富了綦江地区宋代墓葬考古材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墓葬均由挡墙、墓门、墓室、排水沟、侧龛、后龛等部分组成,这些发现为认识渝西、黔北地区宋代墓葬提供了新的材料。

此次发掘的4座墓葬有单室墓和双室墓,墓葬形制结构、雕刻内容、表现手法与川东地区宋代墓葬存在很多共性。过往研究表明,这类墓室顶部为平顶或藻井顶,墓室内部无仿木结构或有简单仿木结构的墓葬及墓室较小、结构简单的单室墓时代大概为南宋中晚期[1],带龛的长方形单室石室墓的时代也在南宋中后期[2]。从出土器物形制来看,M1出土瓷碗(M1-1∶2)与重庆涂山窑酱园窑址A型Ⅱ式奁大小、形制相近,后者时代为南宋中晚期[3],瓷碟(M1-1∶6)与涂山窑A型Ⅱ式碟形制相同,后者时代为南宋中晚期[4]。M2、M3出土瓷盏(M2-1∶1、M2-2∶1、M3-1∶3)同重庆瓷窑里遗址B型Ⅱ式瓷盏形制、釉色相同,后者时代为南宋中晚期[5]。M3出土双耳罐(M3-1∶4)与璧山刘家咀墓地出土的双耳罐(M1-1 : 5)大小、形制接近,后者时代为南宋中晚期[6]。M4出土的瓷碗(M4∶3)与涂山窑小湾窑址Fa型素口小碗形制近同[7],也与涂山窑A型青白瓷杯形制相似[8],后两者时代为南宋末至元代早期。结合墓葬形制来看,初步推测对门嘴墓地M1~M3的年代应为南宋中晚期,M4的年代稍晚,应在南宋末期至元代。

注释:

[1]陈云洪:《四川地区宋代墓葬研究》,四川大学博物馆等编:《南方民族考古》第7辑,第279~304页,科学出版社,2011年。

[2]韩小囡:《宋代墓葬装饰研究》,第90页,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6年。

[3]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重庆涂山窑—酱园窑址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07年第1期。

[4]李大地:《重庆涂山窑的分期》,《四川文物》2007年第6期。

[5]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荣昌区文物管理所:《重庆市荣昌区瓷窑里宋代窑址2014年度发掘简报》,《文博》2020年第6期。

[6]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市璧山区文物管理所:《重庆市璧山区刘家咀墓地发掘简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3年第3期。

[7]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编著:《重庆涂山窑》,第245~246页,科学出版社,2006年。

[8]同[4]。

猜你喜欢
封门圆唇条石
沉管临时端封门结构水密施工技术
大连湾海底隧道端封门方案优化分析
山东日照市马庄遗址周代墓葬发掘简报
澄迈福安窑出土瓷器鉴赏
异型沉箱钢封门封仓安装技术的应用
箱涵式沉箱浮运安装施工技术
芦果漫游数题国之四层金字塔
论圆唇在声乐教学中的效果
走读三坊七巷
广东沿海驯养条石鲷的全人工繁育及苗种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