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材 丰富课堂

2023-09-03 07:54王永前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鉴真文化交流笔者

王永前

统编版教材丰富的资料与逻辑性强的结构为教学实践提供了直接的指导和依据,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准确解读和深入挖掘,既能减轻史料查阅、筛选的压力,又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以统编版七年级历史《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如何对话教材,并利用教材资源提高备课效率与质量。

一、聚焦标题,厘清逻辑,锁定主题词

遵循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点—线”(精选史实为“点”,以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为“线”)结合的设计思路,历史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单元主题统领着分散在各章节的主题。主题往往蕴含在各级标题中,教师在备课时聚焦标题,有助于快速、准确地找到教学主题。

本课的单元标题《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概括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课例标题《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既是“开放”的表现,也是“繁荣”的结果,其下所设的三个子目标题(“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唐朝与新罗的关系”“玄奘西行”)则是“交流”的典型事例。通過分析标题和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笔者以“交流”为核心词,梳理出“繁荣促进开放,开放带来繁荣”的内在逻辑,并搭建了如下教学框架:

聚焦基本史实,归纳表象下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思路。上述板书设计呈现了这一思维过程,为学生的认知搭起思维的桥梁。

二、整合内容,突出重点,建构时空观

在梳理和研究教材结构和内容的基础上,笔者以主题词“交流”为中心,围绕与谁交流、为何交流、以何种方式交流、交流带来哪些影响以及唐朝中外交流的特点等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串联,并根据教学重难点将抽象的“交流”形象化——搭建四座交流“桥”,通过桥的形象引导学生发现桥上的人和物,体会桥跨越鸿沟的功能与作用。

中日文化交流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材从遣唐使、鉴真东渡两个角度叙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情况。因此笔者将环节一设计为“中日文化交流桥”,并利用教材资料做了细化设计:①自主阅读,寻搭“桥”使者;②看图说史,感搭“桥”艰辛;③思考问题,探搭“桥”原因;④对比分析,析搭“桥”价值。

玄奘西行在教材中以第三子目的顺序出现。因玄奘西行是本课的重点、难点,笔者将其调整为环节二“中印文化交流桥”,再依据教学目标(识读《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以教材中的图文为依托设计了三个环节。①读图学史,初识“桥”——指导学生观察玄奘西行路线,简要了解玄奘西行的概况。②口述过程,再认“桥”——鼓励学生根据路线图和教材文字口述过程,在特定的时空对历史事件进行“复活”,以强化对玄奘西行的认知。③数字密码,再认“桥”——“独自1人、历时10多年、 游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行程10000多里、带回600多部佛经……”简单的数字折射并突出了事件中历史人物的精神,让学生在认识“桥”的同时认识人,感受玄奘追求真知的执着。

教材第二子目是“唐朝与新罗的关系”,同时,教材还通过课后活动、知识拓展等形式呈现了唐朝与朝鲜半岛、西亚、非洲、欧洲等区域的交流情况。笔者对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包含两个主要活动的环节三“其他中外交流桥”。①为其他中外“交流桥”寻证据——教师指导学生发现教材中的“证据”,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体现学科核心素养。②师生共画“交流桥”——用思维导图画出唐朝与域外国家的交流图,引导学生思考中外交流如此频繁的原因,实现认知升级。

历史的价值与生命在于与现实的链接,历史也因传承和发展得以用更好的姿态服务于时代的需要。以古鉴今,笔者设计了环节四“今日中外交流桥”,通过“选一选”(请你以历史的经验为今日中外文化交流“桥”选择“原材料”:开放、闭关锁国、包容、唯我独尊、和平、战争、国力强盛)、“说一说”(请你说一说选择这些“原材料”的理由)等活动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实现知识的升华。

三、挖掘资源,充实设计,落实核心素养

在常规的备课时间内,我们应该怎样搜集和筛选资料呢?笔者的经验是与教材深度对话,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并加以整合,让教材资源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提供营养。

(一)巧用图示,对教材文字做“减”法

我们来看以下两个图示;

图示1直观呈现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日本派来遣唐使,以及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鉴真回访日本。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遣唐使是重要方式,着重点在学习,方向是日本主动学习中国。鉴真应日本僧人之邀随遣唐使回访日本,着重点在传播。学习和传播两个层面显示出唐朝文化在当时东方世界占领先地位。

图示2是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分布简图,能让学生从数量和空间分布上直观感受唐朝对外交往空前繁荣的状况。

(二)对话图片,对教材插图做“加”法

本课例的正文部分有5幅插图。笔者利用这些插图设置问题,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加“问题链”,让学生在观察—质疑—释疑中获得新知

插图1《弘法大师行状绘词》描绘的是日本僧人渡海入唐的情形。笔者围绕该图设置如下问题:从图片上看,日本僧人入唐的方式是怎样的呢?你觉得渡海入唐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先后有2500多名日本人不畏艰险来到中国,吸引他们的是什么?这些问题能让学生感受灿烂的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2.加“参照物”,让学生在观察—对比—归纳中获得新知

插图2《日本的和同开珎》是日本古代的银币图。笔者围绕这幅图设计了比较日本银币与唐朝货币开元通宝(如下图)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日本银币在形制上与开元通宝基本相同,如日本银币中的“珎”即“宝”字,“开珎”二字是仿自“开元通宝”的简称。这些信息的挖掘,有助于学生理解灿烂的中华文化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3.加“历史故事”,让学生在观察—倾听—感悟中获得新知

插图3是《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笔者围绕该图设置如下问题:“鉴真为什么双目紧闭?一位唐朝高僧为什么会被日本政府视为国宝?”这两个问题能自然而然地引出鉴真六次东渡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鉴真为佛教文化和唐朝文化的传播做出的重要贡献。

(三)捕捉灵感,对其他资料做“整形”

本课例的教材内容中有3项课后活动,笔者从这些素材中捕捉灵感,将其分别“变身”为“新课导入”“证据链”和“课后作业”。

课后活动1内容如下:“日本文字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它们的创制与汉字有直接关系。请查找相关材料,加以说明。”笔者将其“整形”后变成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出示一份日文报纸,并设计三个问题(你学习过日文吗?你能从这份日文报纸中读取一些信息吗?对于日本文字与中国汉字的关系,你能做出一些联想吗?),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切入主题。

课后活动3内容如下:“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尝试查阅资料,看看同一时期的欧洲、非洲和美洲,处在怎样的发展水平。”笔者根据这个素材设计了如下三项课后作业任务。任务一:查找资料,制作唐朝的“朋友圈”示意图,要有“好友”名称和大致位置。任务二:以其中一个“好友”为例,用史实说明“唐风”或“中国风”对该好友的影响,或在“好友”的历史或现实中寻找“唐风”或“中国风”印记。任务三:在完成上述两项任务后,用简短的文字或者擅长的形式表达所感所想,发一个有个人特色的“朋友圈”,全班分享。

教材作为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日常备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妨多追问几个问题:教材提供了哪些资源?编者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想传递什么信息,有何深刻寓意?我们可借助这些资料解决什么教学问题?当然,与教材对话不是简单地接收教材提供的信息,更需要教师主动挖掘、整合并优化教材提供的素材,由此才能丰富教学。

(作者单位:麻城市南湖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鉴真文化交流笔者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在气头上不说话
文化交流
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