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正香 敖平涛
不同维度的评价结果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质量。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多元的评价目标、设计层次丰富的评价内容、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内容为例,谈谈评价的具体策略。
一、整合多元目标
本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课文极具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其中,《杨氏之子》《手指》《童年的发现》三篇课文的教学要点是认识2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18个字,会写9个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杨氏之子》;体会课文中语言的风趣,并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摘抄课文中风趣的语句;仿照《手指》一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口语交际的教学要点是讲述两三个收集到的笑话,避免不良的口语习惯;用心倾听别人讲笑话,做一个好听众。习作的教学要点是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和可笑之处;借助标题或提示语,联系生活,写清楚从漫画中获得的启示。语文园地的教学要点是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内容有意思、语言风趣的特点;体会例句把事物比作人、把人比作事物来描写情景的表达特点,并选择一个情景仿说;体会先概括后举例的段落表达方法,并照样子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颜体楷书的基本知识,初步感受《颜勤礼碑》等颜体书法的魅力;朗读、背诵关于“为人”的五条名言。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内容,笔者从口述、仿写两个方面整合单元评价目标。
二、設计层次丰富的评价内容
为全面考查、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笔者设计了如下评价内容:一是生字词、文言文理解等单元基础知识的填空,字意、句意的阐释,课后的重点习题;二是从语文园地中选择一个情景写一段话,按照把事物比作人或把人比作事物来写的方法写一段话,日积月累中句子的填空,关于书写提示内容的填空;三是从华君武的两幅漫画中任选一幅,写一写从漫画中得到的启示;四是古文阅读与理解;五是古文朗读、背诵,讲笑话等口头表达任务。
三、明晰具体评价项目及评价标准
笔者采取书面考试和口试相结合、单元考试和日常测评相结合、小组测评和集体测评相结合等评价方式,以记红心、小红旗等形式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综合考核的依据,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教学结束后,笔者让学生当面口试。口试内容有:①背诵《杨氏之子》;②说一说阅读本单元课文的感受,说明是否喜欢读这几篇课文,理由是什么;③说一说你对书法家颜真卿的了解和颜体书法的特点;④基于在“我们都来讲笑话”口语交际中所学的知识,讲2~3个自己收集到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笑话。笔者根据学生不同的口述表现,对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评分分A、B、C三个等级,相应的评价标准是:A等,主题鲜明,语言流利,条理清晰,口述完整,语言风趣、智慧;B等,中心突出,条理清晰,口述完整,表达清楚;C等,语言流利,条理清晰,口述比较完整。
书面考试分课后测试和单元测试两大板块。课后测试,让学生写一写,如学习词句段运用和《手指》之后安排的测试题目:①围绕“游子回到家乡”“雨点落在窗玻璃上”“云朵在天空飘荡”,运用所学习的表达方法写一段话;②仿照《手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择一个,写一段话。作答要求是发挥想象,能够运用把事物比作人来写、把事物比作其他事物来写、把人比作事物来写的表达方法对情景、五官进行描述。笔者根据学生的作品完成情况对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评分分A、B、C三个等级。
整个单元学习后,结合课文中的字词、课后习题、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单元习作等内容设计试卷。试卷分基础(满分40分)、阅读(满分30分)、写作(满分30分)三个部分,各部分按分值赋等级,最终得出学生的综合等级(A等、B等、C等)。
基础部分的具体考查项目有看拼音,写汉字(4分);解释加点字字意(8分);找出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选项(4分);选择恰当的动词填空(8分);将句子补充完整(10分);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说出指定文言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的意思(2分);照样子,写句子(2分);将反问句改成疑问句(2分)]。
阅读部分,一是阅读文言文《徐孺子妙答》,完成三项练习:解释加点字的意思(8分),说说关键句“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的意思(3分),指出徐孺子的回答“妙”在哪里(4分)。二是课外阅读(15分),检测学生阅读短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体会人物语言特点的情况。具体练习内容略。
作文部分,学生需从试卷给出的“等着乘凉”“待业啄木鸟”两幅漫画(漫画略)中选择一幅,写出自己从中受到的启示。要求读懂图意,写清启示,语句通顺,书写工整,字数在350字左右。
最后,教师将口试、课后测试、单元测试、课堂表现等综合起来,给出学生的综合评价等级(AAAA、AAAB为综合等级A等;AABB、ABBB为综合等级B等;BBBB、BBBC、BBCC为综合等级C等;BCCC、CCCC为综合等级D等)。
多元的考试评价有助于教师找准教和学的薄弱环节、未完成的教学目标,及时查漏补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襄阳市谷城县冷集镇小学)
责任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