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姣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的教学为例,探讨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鼓励大胆质疑,激发自主探究。思辨性阅读要求学生在准确理解、评判文本及其承载的价值的基础上,大胆质疑,主动寻找并运用资料,理清因果关系,积极参与讨论,在互动中不断更新原有认知,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细读《草船借箭》,并大胆质疑。学生围绕诸葛亮为什么立下军令状提出诸多疑问,如:①十天造十万支箭显然很困难,为什么他会立下军令状,答应三天造好?②立下军令状意味着什么?③当时诸葛亮心里想了些什么?④明明知道周瑜要害他,为什么他还要替周瑜借十万支箭呢?⑤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体现在哪里?前三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文本阅读找到答案;后两个问题,学生需要拓展阅读才能解决。课后,学生自主阅读《三国演义》整本书,全方位地查找资料,并在收集、分析、综合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得出了自己的答案:当时孙刘联盟,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只箭是为了顾全大局,达到联吴抗魏的目的。以上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自主探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辨意识,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内容。
张扬个性表达,培养创新精神。阅读教学要立足引导学生、教师、文本之间进行对话。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表有创意的见解。在“关注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教学环节,笔者引导:“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认识了4个性格鲜明的人物,作者是怎样将文中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既鲜明又形象的呢?”学生找出描写周瑜语言的句子“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延迟”,并分别表述了不同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此番语言体现了周瑜嫉贤妒能,有的学生认为周瑜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有的学生认为周瑜刁难诸葛亮是一个阴谋,还有的学生质疑,周瑜是吴国的大都督,他也很聪明,难道他猜不出诸葛亮的计谋吗?每一次交流都是学生思维的碰撞,都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学生只有走进文本、感悟文本,才能正确、自如地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搭建思维支架,启迪辩证思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把握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习理性思维方法;通过猜想、验证、推断、质疑及批判的思维过程,明辨是非、善恶与美丑,提高阅读思辨能力。教学中,笔者设置了討论环节——这篇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一名学生说:“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气量狭小”。另一名学生反驳:“周瑜有优点,他足智多谋、才智过人”。学生对曹操的性格评价也是褒贬参半:“他谨慎多疑、阴险奸诈、好弄权术又野心勃勃”,“但他有着过人的胆识和才干,谋略超群,求才若渴”。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符合逻辑地分析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同一个人物不同侧面的性格特点,提高了辩证思维能力。学生学完整篇课文后,笔者组织学生提出多种假设,展开辩论。学生在辩论中发现:如果不是曹操生性多疑,诸葛亮不能成功;如果不是鲁肃忠厚守信,诸葛亮不能成功。学生通过解读曹操和鲁肃的性格,再次验证了诸葛亮识人心,从而加深了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提高了思辨能力。
(作者单位:潜江市田家炳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