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发展“两个结合”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2023-09-02 19:57王易晗
创造 2023年4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时代化中国化

◆ 王易晗 苗 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用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证实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体现。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认识、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建设中国的历史。中国革命的成功在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仅是时代所需,更是历史所向。

新文化运动中,早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领袖们深刻反思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国家和民族出路的历史进程,认识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中国行不通的现实。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处于苦闷、彷徨中的中国人带来了希望。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李大钊指出“大凡一个主义,都有理想与实用两面”,把“理想适用到实际的政治上去,那就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有些不同”。因此,“我们只要把这个那个的主义,拿来作工具,用以为实际的运动,他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俄国人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做工具去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那么,我们也尝试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做工具,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历史证明中国人成功了。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可行性,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创造性地总结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历史和事实证明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毛泽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了新的诠释。1938年10月,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指出,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提出要“有的放矢”,应该“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中国革命的成功,就是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人用牺牲和鲜血得出的历史真知。

新中国成立后,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建设成就,离不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桎梏而是行动指南。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进行了广泛的社会革命,制定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方针政策,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围堵,改变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一贫如洗的落后状态,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可靠的制度保障。198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并巩固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

纵观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史,就是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历史底气,为如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朝着更深层次的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

二、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逻辑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的真理,是科学的理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永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需要这一理论的科学指引。

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中国式现代化进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人类现代化的共同特点,又源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它是基于14 亿多人口的庞大规模、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文明形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图景、和平发展的道路取径的现代化。14 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同时,又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人民立场,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同理想的时代回应,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的价值追求。这项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这种规模的现代化是中国独有的,根植于中国具体实际。中国式现代化还主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灵活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立足当下、放眼世界,克服现代化征程上的各种风险和难题,关切和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方能交出令人满意的时代答卷。

永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需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为指导建立起来的政党,又是在中国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根在中国,并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深厚的滋养。因此,中国共产党既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也是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和中国人民的领路人。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这一时代使命,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开创未来,方能托起亿万中国人民的无限期望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新时代,党的建设要强化理论武装,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不断武装头脑;要立足中国实际,准确研判国内外环境,增强斗争本领,要锻造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优秀品质和强大能力;要增强文化自信,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并从中吸取文化力量、汲取中国智慧,凝练中国方案。

伟大斗争的进行,伟大工程的建设,伟大事业的推进,伟大梦想的实现,需要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夯实理论支撑,认准现实基础,保持历史耐心,把准前进方向、稳步推进。

三、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究求同存异,极具包容性、可塑性、广博性,既能积极“拿来”,又能转化吸收。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由来已久哲学思想和文化土壤能够相融。只有植根中国的土壤、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生,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根深叶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实现理论的进步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的唯物论契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还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此外,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还反对“不可知论”、神秘主义,主张无神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古代中国西周的史伯提出“五行说”,认为“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战国时期的荀子提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提出“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认为天地万物皆由“气”构成。这些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当中的“物质第一性”不谋而合,并产生了对世界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朦胧认知,提出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因此,古代圣王先贤在治理国家时,都在积极主动地效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避免与自然界产生对抗。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的辩证法契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主张准确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虽然不够系统化,但充满智慧;虽然不够完善,却不乏科学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究“和”,《道德经》中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辩证法思想。《道德经》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思想观点,又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任何事物的发展首先是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思想相统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乐极生悲、否极泰来、苦尽甘来这些成语又形象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矛盾性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法思想凝聚了中国人几千年认识事物的智慧,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 “两个结合”提供了极大便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朴素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中的唯物史观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唯物史观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是主体地位,认为人民群众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不谋而合。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在《荀子·王制篇》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三国志·吴书》中提道:“民者,国之根也。”在人民主体论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希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理想社会,这契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大同社会的描绘。《礼记》集中描述了中国人对大同社会的设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要求,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两个结合”使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吸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诞生于中国大地、植根于中国国情,具有强大的理论根基,具备旺盛的生命伟力。坚持 “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中总结出的智慧结晶,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通互鸣,需要我们以坚忍的定力和坚强的决心,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时代化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