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隐喻性表征的小学语文具身学习的实践研究

2023-09-01 18:25吴翠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植树隐喻身体

吴翠

隐喻性表征是无意识层面上具有的心理现实性,从哲学的角度分析,隐喻是指借助具体概念帮助人们理解无形的抽象概念,即将隐喻的内容通过具体感觉来进行表征,促进人们的理解与感知。基于隐喻性表征的小学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具身学习的方式,引领学生在身体参与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无形的抽象概念,达到降低小学生学习难度、深化学生理解深度、获得情感与心理触动等方面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隐喻性表征与具身学习之间的关系,重点阐述隐喻性表征下的小学语文具身学习实践策略,以供参考。

一、隐喻性表征与具身学习的关系

“隐喻”是指人们用某一个认知领域中的概念,如温度、空间、动作等具体、有形的始源域概念,来表达和理解另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如心理感受、社会关系、道德修养等,但是,这些认知域的概念是抽象的,是学习者较难挖掘与理解的。“表征”也被称之为“再现”,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显露于外的征象。可见,隐喻性表征是将原本认知域中的抽象概念显露于外,即将“认知”表征化。莱考夫和约翰逊在“认知隐喻”理论中表明,人类的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性的,人的思维活动与经验活动大多也是隐喻的,不仅建构了人们的语言,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思维、态度与行为。科学家认为人类95%以上的认知都是无意识的,隐喻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在不断地将人们的经验概念化,但是,需要人们更为深入地认识到抽象概念是通过隐喻与身体经验共同建立的,脱离了身体参与的隐喻无法达到表征的目的。由此可知,隐喻性表征的教育理念认为,人的认知领域概念理解以及征象的表露不可独立于身体之外,而是与身体密切相关的,只有通过身体去感知世界,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认识,塑造出更多的可能性。因此,身体在学习者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表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基于隐喻性表征的小学语文具身学习实践策略

隐喻性表征下的具身学习活动开展,主要包含了身体感官、身体动作、身体实践以及身体游戏四个方面,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开展具身学习活动。

(一)创设使身体嵌入促进学生感官体验的环境

基于身体感官的具身学习活动组织,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关注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能够通过身体的感官刺激,促使学生的身体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渠道地结合,为学生创设更为直观的情境,以此推进学生的身体嵌入到特定的学习环境之中。具体的做法是教师选择与呈现感官感知的事物,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选择的事物要与教学目标高度契合,能够引领学生的身体感知觉获得体验。再组织学生进行“看、闻、摸、听、试”,在多种感官体验之后,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身体所获得的感受,并归纳与教学目标一致的学习经验。以《端午粽》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课文中讲述了“我”在端午节时到外婆家,外婆总是会煮上一锅粽子,介绍了粽子的外形、组成、口感、香味等,若只是通过文字阅读学生并不能获得具象的感知觉,对此教师可以将粽子的实物拿到课堂中,将学生分成小组,用眼睛看粽子的形状,闻一闻味道,摸一摸手感,打开叶子看一看里面的糯米和红枣,试着包一包粽子等,给学生带来更为直观的感观体验,让学生的身体参与其中。

(二)采取引导身体嵌入促进学生肢体运动的方法

肢体运动的发生实际上就是一种直接的具身,强调通过肢体动作直接模拟和表现事物的意义,符合隐喻性表征的要求与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师生、生生的肢体运动,加强学生对词语以及相关情境的理解。具体做法是教师首先确定所学内容与身体动作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学习者特征以及教学内容具身性基础上,设计可以促进学生肢体运动行为发生的活动方案,鼓励学生通过身体动作的方式理解、表达,形成与身体运动有关的意义理解,并在具身学习中实现对所学内容理解的升华与拓展。以词语教学为例,小学生在这个学习阶段需要积累一定的词汇和成语,比如“推开”“踉跄”“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等,学生往往不能真正地理解这些词汇所代表的动作,那么教师可以先利用肢体表达词汇或成语表达的含义,再要求学生尝试用肢体动作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以具身学习促进学生对词语与成语的理解。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学习的词汇是隐喻的,通过身体动作学习活动组织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借助肢体动作将认知过程中的隐喻内容表征化,将其对事物的认知同化为学生的身体体验,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完整认知,进而影响小学生的语言学习质量提升。

(三)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认识事物意义

教师组织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可以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身心地沉浸于真实环境中,能够实现语文知识学习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在实践探究中通过身体认识事物的意义。具体的教学方法是从教学目标出发,找到教学目标与真实环境的融合点,组织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能够体验到完整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分析、反思与总结。如在《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植树的意义,能够从中体会到邓小平爷爷的认真态度,树立环保意识。结合教学目标,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之后,就可以组织学生完成一次植树活动,真正地参与到植树活动中,能够身体力行地践行植树活动,掌握植树的基本技能,从实践中深刻地意识到植树的意义所在。又如,在《中国美食》一课的教学之后,虽然一部分学生了解了我国的美食种类,但是却无法成为中华美食文化的传承者与接班人,教师可以组织一次班级“厨神争霸”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菜品完整制作,并分享与展示,理解美食的意义,学会珍惜粮食,传承中华美食文化。

(四)组织具有一定规则的身体游戏增强具身体验感悟

游戏对于儿童来说,既是一种活动,也是认识世界的途径之一,在2022年版的新课标中着重地强调了游戏对于教育教学的意义。在隐喻性表征的视角下,教师可以开展身体游戏的具身学习活动,设计特定的时间、空间以及规则,将学生置于游戏环境之中,在趣味的游戏活动参与中理解文本意义。但是,身体游戏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比如寓言、童话故事等一些趣味性、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教学中。比如,在《亡羊補牢》《揠苗助长》《青蛙卖泥塘》《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等文章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依据文本情境,设计有助于学生参加的身体游戏活动,思考创设什么样的情境、如何搭设“舞台”、怎么安排角色、如何选择服装道具等等,提升学生在身体游戏中的交互体验,在身体游戏中进一步地认识文本内容,了解人物性格特点与精神品质,理解文本的意义,深化阅读体验与感悟。

总之,在隐喻性表征的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全面解读隐喻性表征的内容,科学设计与开展具身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具身参与的机会,营造具身体验的学习环境,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深化语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进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作者简介: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植树隐喻身体
植树
《活的隐喻》
植树鸟的来信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