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泽
佳木斯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PBL 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通过将课堂的主角转换为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以小组的形式,探讨问题的方式,以及老师总结的思路进行改进的教学方法。PBL 在教学在肿瘤免疫课程中的部分应用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1∶2)的分配,使得学生的期末理论考核成绩有所提高[1]。PBL 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体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培养,并且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能够发散性地捕获相关知识,并能够针对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理解问题的“正反馈”机制,拥有发散性思维,注重不同基础学科知识的相关联系,并且能够认识到知识在临床实际中的应用。对于刚步入医学学习的医学生来说,医学知识的广泛性,内容的繁多性,系统的联系性往往使得他们存在一定的学习误区,存在知识抓不住重点的问题以及不清楚基础学科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问题。例如,组织学与胚胎学、系统解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生理学这些偏重于理论的基础学科,往往难度较大,知识晦涩难于记忆,且课本上对于单一知识的阐述也很深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碰壁。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透彻地理解每一块知识的来龙去脉,并难以将其与临床学科进行很好地联系。然而,PBL 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在以“点”发问的促使下,学生会为了解决“点”而不断地寻找线索,把线索整合,并将线索与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掌握了“点”外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基础医学在医学学科中“奠基者”的重要地位,在透彻掌握基础医学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拥有更好的临床思维。对于复杂的通路靶点问题,遗传相关的分子机制问题,以及需要深刻理解的问题,PBL可以充分地弥补传统教学的教学弊端,解决知识枯燥,学生难以消化掌握的缺陷,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存在误区而无法及时反馈、暴露等缺陷,从而加强教学成果,使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同时,PBL 小组分工讨论以及小组汇报展示为基础医学阶段的学生搭建了一个合作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以及“见贤思齐”学习能力,拓宽了学生知识捕获与临床应用的思维。这种合作式解决问题的形式,类似于研究生阶段组会,以及临床工作中的会诊。因此,如果本科阶段的学生把握好每一次交流探讨的机会,不仅可以掌握沟通的技巧,还可以获益于多元思维的“头脑风暴”。对于即将步入临床阶段的学生,PBL 可以潜移默化地将学生习得的基础知识与临床中的真实案例联系在一起,培养了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并让学生的临床思维得到锻炼。除此之外,PBL 与其他多元化的联合教学也能够促进教学成果的提高[2]。这种更加多元的教学模式,可以将案例与就医情景融入到课堂当中,使得学生更早地进入“实习”,并通过鲜活的临床病例加深对与基础知识的理解。在基础医学的学习中,学生往往意识不到基础学科对于临床学习以及工作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组织与胚胎学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组织结构层次以及细胞的分布并不是临床医生诊断疾病的判断依据”的误区,而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导致在进入临床医学学习的阶段,会因为不理解组织结构层次、不理解靶点传导通路、不清除疾病产生的生理机制而疑惑重重,不能够很好地驾驭从基础到临床这种大跨度学习模式的转变,反过头来才意识到基础医学对临床医学的支撑作用。这种被动的弥补式学习,会导致临床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并产生“知识结构存在短板、无法细化知识网络”的问题。
因此,PBL 教育模式可以作为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通过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即问题—案例—情景式学习,提高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医学素养。
PBL 虽然实现了课堂中心的角色转换,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经实验调查表明,PBL 在胸外科的医学教学成果中显示,虽然接受PBL 的学生在基本技能和分析方面的能力要优于对照组,但是其理论成绩并没有显著的提高[3]。这在某种程度上提示了在理论知识方面,尤其是作为基础医学学科等理论性和记忆性较强的科目中,PBL 并不能直接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相反,PBL 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储备量要求较高,反而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和畏惧心理。同时,PBL 对师资、课程设置的要求较高,目前尚未完成PBL 的系统化[4]。目前,多数高校尚处于对PBL 的试行与探索阶段。教师的上课模式、备课模式,学生的听课模式、学习模式都会随着PBL 的开展而出现调整。PBL 属于前沿的教育理念,而践行这一理念的教师积累的经验不够充分,他们对课堂环节的把握也仅仅处在探索阶段。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对课程的设计处理不当,或是学生的表现没有达到预期值,都将会使学习效果“反转”。
PBL 在基础医学的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教师设置的问题较难,需要多个基础学科的联系,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因此,学生会花很多额外精力学习相关知识而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再如,一组同学的研究成果的展现并不一定能够使其他小组的学生接受。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效果,可能并没有老师直接讲授更好。这可能与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述能力、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关。这种教学模式如果安排不够得当,还可能会使教学内容覆盖全面性和完整性受到影响。由于学时有限,分配给PBL 教师总结环节的时间很可能不够充分,这也将导致学生对问题正确理解不够深入,且学习效果难以及时量化和评价,因此很难客观地评价PBL 对学生能力的影响以及成绩的影响。在学生讲述完自己的观点后,往往需要教师的点评和补充,而这种点评也对教师本身在PBL 中的要求很高。如果教师对于学生的发言点评不充分、不全面、纠错不彻底、解析不深刻,都将导致学生对问题本身的理解更加困难。PBL 对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能力的培养固然是好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教育中的必修课,但是这一切都要凭实际情况而定,要根据客观的学习效果来因材施教,还需要综合考虑学校的教学资源对PBL 课程开展的“支持度”,才会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合适有效的学习资源。
PBL 课程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动性。但是目前基础医学阶段的学生仍然没有完全掌握医学学习的基本模式和方法,并且也没有达到能深入地自主联系各基础学科的水准。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设置PBL 课程的备课环节中,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目标有一个精细的评估,调整PBL 和传统教学的课程设置比例,通过学生的接受效果反馈来进一步调整最佳的课程设置比例,从而达到接受效果的“阈值”。在PBL 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能力以及学习效果有一定预判,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教学重难点有精准的把握。教师需要充分发挥PBL 在问题引导方面的优势,不仅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还要引领学生如何思考,按照什么方式、逻辑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地任凭学生自主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虽然很多本科阶段的医学生表明,PBL 法有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5]。但是,关于针对PBL 法效果的考核方式仍然不够明确,尤其是针对每一节课的吸收效果考核。目前大多数学校只是把PBL 作为整个教学计划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程PBL 授课,而最后的考核形式仍然是按照传统教学的学习内容考核。因此,目前对于PBL 效果的评价仍然是片面的、局限的,学生主观的评价也仍然不够客观。PBL 课程的精细化设置也应该加强对于PBL 内容本身的考核,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地反映PBL 对学生基础知识、临床知识以及知识关联性的掌握程度。
综上所述,对于基础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的引领和传授同样都很重要,因为这涉及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的构建,而非仅仅拓展性的思维训练。所以,PBL 课程的比例设置、课程的资料准备、问题的设置难度系数都要围绕教师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定。对于每一节课的设置,教师应引导性地提出相应问题,计划性地让学生探索相应问题,并将实际接受效果与计划完成的任务形成对比,进一步总结、完善、补充。这样能够更好地弥补现阶段PBL法的普遍缺陷和不足。
PBL 法在应用中的缺陷可以通过多种联合教育模式进行弥补和完善。例如,PBL 法可以与网络平台的教学进行结合。网络学习平台是集教、学、练、考、评为一体的网络化综合测评学习平台,比如在网上发布学习清单和学习框架,这样可以为学生梳理出学习的主线和学习目标,并且让学生在PBL 的反转中按照教学计划,有目的性地解决问题,而不是针对一道难题,对毫无触及的知识盲区进行探索。在基础医学的初级阶段,创新能力和独立性思维固然是值得培养的,但教师也应该注重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宏观认识和基本功的培养。网络教学还可以补充学时不够的缺陷。PBL 的教学固然会占据教师讲授知识与总结时间。而网络教学则可以将课上未来得及补充的内容以及教师的总结内容通过网络传递给学生,这样就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起到了督促学生复习的效果。网络教学的加强,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形式更加多元,更加高效。并且,网上学习平台的PBL 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方法对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进行筛选,从而拥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空间。对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深入探索,对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学习,而对于自己没有能力驾驭的拓展性难点进行合理化舍弃。
现有的PBL 效果的评估,大多采用的是与传统教学采取统一的考试形式和内容进行比较式的评估。然而,PBL内容本身,会与传统教学的授课内容存在诸多差异,比如,对案例分析的拓展,对单一学科的多学科的联系运用等等。如果想进一步完善PBL 的评价体系,可以做出详细的改进。比如,可以针对每一次PBL 的讨论内容、拓展内容和基础知识进行综合的考核,这样有利于直观地反映出学生对于PBL 的吸收效果。同时,也可以对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复习巩固。PBL 的缺陷往往在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基础学科在临床领域的应用,但是这种感受和学习往往是广泛而表浅的,而不是精准而深入的。因此,需要对PBL 法的考核形式进行进一步调整。例如,可以设置与PBL 内容相符合的考核内容为学生提供加强版的PBL 二次巩固,或者针对需要思考的灵活问题可以进行举一反三式的“变式”考核,这样可以巩固学生的分析,独立思考能力,还可以增进学生PBL 学习的热忱,使得听课效果更佳。对于基础知识,也可以通过随堂考核进行查缺补漏,所谓基础拔高两手抓。现阶段的基础医学教育需要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学习效果保障,在掌握基础的前提下,实现跨学科的联系与运用,为临床阶段的学习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和最娴熟的过度。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最好的方法,因此,要检测PBL 的教学效果,就要注重学生从PBL 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为了提高这一收益,教师还需PBL 的课下环节进行加强,加强学生对PBL课程的吸收,加强对学生PBL 课程的作业规划以及考核。只有这样,才能让这种优势不是仅仅停留在“课上”,而是深入理解并形成长期记忆。
现阶段的PBL 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基础医学的教学中。在尝试与探索中,我们可以看到PBL 的诸多优点和些许不足。为了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进行PBL 方式和评价体系的多方面的优化。课时比例的调整,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学生教师双方的互动,配合,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的辅助,都将为PBL 的教学效果打开崭新的局面。我国现阶段的本科生在向临床阶段转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对知识应用能力的欠缺,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的缺陷。PBL 恰好可以弥补能力上的这些缺陷。但是,在基础医学的学习阶段,我们仍要把培养的重心放在多学科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上,这也是步入临床后,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创新的前提。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PBL 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学之所用,也就是知识是如何进行输出的。在达成这一目的的探索中,我们希望科学的培养方案可以为学生开拓更加广阔而充满奥秘的医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