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逻辑理路

2023-08-31 21:22:16张岩程蕊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

张岩 程蕊

摘 要: 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真实记录、集体记忆与生动写照,蕴含着历史文化、精神标识、价值典范和道德力量。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探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逻辑理路:历史逻辑层面,系统梳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探索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历程;理论逻辑层面,把准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在思想、内容、目标、形式等方面的贯通点、融通点、相通点与共通点;实践逻辑层面,从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教师队伍、育人资源、体制机制等方面着手,推进党史学习教育高质量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关键词: 党史学习教育;高校思政课;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3851(2023) 02-0068-11

The logical way of integrating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Yana,b, CHENG  Ruia,b

(a.Faculty of Marxism; b.West Anhui University Research Base for Anhui Province Research Center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st Anhui University, Lu'an 237012, China)

Abstract:  The Party history is a true record, collective memory and vivid portrayal of the CPC′s centenary struggle. It contains historical culture, spiritual identity, value model and moral force. Taking the learning and education of Party history as an opportunity, this paper deeply discusses the logical way of integrating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logic,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bs the practical process of CPC′s explorations in integrating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logic, we should identify the link point, integration point, interconnect point and common point of Party history learning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ideology, content, goal, form and other asp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logic, starting from the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ing staf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will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integration of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Party history learning and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istorical logic; theoretical logic; practice logic

習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2]。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是传承红色精神的主要阵地,是擦亮奋斗底色的坚实堡垒。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国高校都在探索将党史这一重要“精神食粮”有机融入思政课的创新路径,探寻在思政课中全面解答党史“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等重大现实问题的实现之道。这对新时代增加思政课教学的历史厚度,厘清课程主体内容的历史逻辑,帮助大学生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学术界关于党史学习教育和高校思政课的研究成果颇多,但将二者有机结合的、有重大影响力的代表性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截至2022年8月10日,通过中国知网高级搜索,勾选“核心期刊”和“CSSCI”,主题输入“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搜索结果仅有10篇文献。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搜集与梳理,发现其研究重点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对融入价值的研究。黄蓉生等[4]从育人价值的视角阐述了融入的重要意义;操菊华等[5]从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等方面阐明了融入的价值。第二,对融入逻辑的研究。刘雨婷[6]从历史沿革、基本经验与优化路径三个方面,对融入的演进过程、经验启示与路径选择进行了总体回顾、深刻总结与深入探讨;王传峰[7]从理论向度、实践向度与文化向度三个方向,对党史有效融入思政课理论体系与实践教学及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细致分析。第三,对融入路径的研究。王广义等[8]从“为什么融”“融什么”“怎样融”“谁来融”四个维度,探究了融入的路径;刘玲等[9]从“树立正确党史观、构建多层次教学内容、建设特色教学课程、打造优良师资团队、完善保障考核制度”五个维度,探索了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深入融合的途径。总体而言,学界相关研究成果有限,大都涉及对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的研究,包括以某一门思政课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虽然其表述不尽相同,但在内容上却高度相似,即侧重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教师队伍、网络平台等方面寻求突破,鲜有学者关注对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整体性研究。鉴于此,本文立足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整体性,重点从历史中获得经验启示,探寻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原因所在,以二者的共同点为基础,分析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可行性,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着力从“拓宽红色场域”“紧扣常态长效”等新视角探索二者融合的路径。

一、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历史逻辑

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作为提高国民素质、建设教育强国、增强民族创新活力的一项重大革命事业与战略任务来抓,一以贯之且与时俱进地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取得了诸多重大成果且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起步创设(1919—1949年)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就高度重视对党内干部理论素养的培养,通过创办与领导高等学校、培训班等方式,开始探索党史学习教育课程化,并将我国革命实践、历史等作为重要内容融入政治理论课之中,以此来夯实党员干部的理论功底。

建党初期,毛泽东、易礼容等人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旨在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培养能够改造社会的“真同志”。1923年,时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的瞿秋白,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持开设了“科学社会主义”“现代社会哲学”“新经济政策”等课程,激励很多学生走上革命道路。

土地革命时期,党中央先后创建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1933年3月,为中央党校前身)、苏维埃大学(1933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3年11月,简称“红大”),设置有“中共党史”“苏维埃建设”“党的建设”等政治课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干部培养体系,为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批高中级干部人才。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开设了“中国问题”等课程,在极端困难的艰苦条件下,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教育内容,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军事人才和工作骨干。同时期创建的陕北公学,为培养革命干部、满足抗战需要,设置“中国问题”“群众工作”等课程,教育出的学员大多成为各条战线的中坚与骨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探索创建新中国的奋斗过程中,始终在坚持开展各种形式的党史学习教育,尤其是在高校开设的党史课程,是学习党史与党建的重要载体。解放区开展的政治理论学习活动,既有在革命大学、学习会、训练班等的专业学习,也有在业余学校等组织的业余学习,旨在幫助革命队伍树立为民服务、劳动光荣等观点。这一时期,党对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探索,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开拓发展(1949—1978年)

建国初期,社会各界学习马列主义与党的政策、理论、历史等的热情高涨,党在建立新政权过程中,逐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替代旧的高校政治课程。

1949年10月,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做出规定,要求华北专科以上学校将“新民主主义论”等课程列为必修课[10]2,其内容包括党探索革命道路的历程和新民主主义理论。1952年10月,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这些课程被正式确立,其学时与讲授顺序也得到了详细规定[10]13。1953年2月,高等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开“马列主义基础”课,规定其为必修课,并开设“中国革命史”课[10]15。同年,教育部进一步将马列主义理论列入研究生教学计划,初步构成了较为完整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党中央在这一时期对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探索,是基于我国社会政治运动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了苏联相关实践经验,政治性与阶级性显著,极大提升了高校师生的政治觉悟与思想认识。

1957年12月,教育部作出指示,规定高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参与学习的对象为全体大学生[10]31。1958年4月,教育部政治教育司提出将“马列主义基础”更改为“社会主义教育”[10]33。同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中共党史系,内设中共党史、中国近代史等教研室,旨在加强党史师资队伍建设。随着高校教学秩序的恢复,教育部进一步提出将“社会主义”“中共党史”(首次被正式列入高校思政课体系)等四门课程定为高校马列主义公共必修课[11]。1961年4月,教育部下发意见,要求高校设置“形势和任务”为共同政治理论课程,并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年制及艺术与体育院校的相关课程开设的门数与学时进行规定[10]41。1963年8月,教育部下发通知,对研究生培养院校的政治理论课作出规定,旨在建立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10]48。1964年,高校政治理论课得到进一步规范,开设了“形势与任务”“中共党史”等课[10]51。在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受国内外严峻复杂的政治形势与错误思想的影响,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遭遇严重破坏,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受到强烈冲击。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史学习教育的课程体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共党史”等课程的开设,既体现了建党以来党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又推动了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发展。这一时期,党对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探索与现实政治密切结合,虽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却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较好地体现了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与政治思想观念的更新,为高校思政课中的党史教学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恢复调整(1978—2012年)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党中央完成拨乱反正,高校党史学习教育逐渐得到恢复与调整,党以改革创新精神稳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

1978年4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规定高校开设“中共党史”“共运史”等课程,并明确了“中共党史”课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学习党的传统、增进对党的认识的教育目标[10]70。1980年7月,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各高校(本专科)根据现实情况设置课程,开设“中共党史”等课(本科),并对相关课程的教学制度、教学方针、教研室建设等作出系统规定[10]87。这是对1961年马列主义理论课程设置方案的改进与创新,标志着我国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得到全面恢复。1982年10月,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高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并将其列为必修课,且纳入到教学计划。[10]92经过实践,1984年9月,教育部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对这门课作出详尽安排[10]100-101,形成了其与马列主义理论课并行的高校“两课”课程。

根据“中发[1985]18号”文件精神,1986年3月,国家教委(今教育部)提出,高校要开设“中国革命史”(替代“中共党史”)课,主要内容是中国是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排在四门思政课的首位,并新增“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主要内容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10]110。此外,党还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探索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有效路径。“85方案”(“85方案”是指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1985—1987年间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即“两课”课程体系。)

延续了十多年的时间,重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与掌握中国革命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创新与实践。

为了加强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根据“教政[1993]4号”与“教社科厅[1996]3号”的文件精神,1998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发布通知,规定高校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主要讲授的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单独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主要讲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并将“中国革命史”课中的1956年后的内容融入其中[10]180。同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下发工作意见,对本专科高校的文理科生的“两课”课程设置作出明确规定[10]183,形成了较为完成的课程逻辑。“98方案”(“98方案”是指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酝酿,在党的十五大精神直接指导下,1998年经党中央研究同意的课程体系。)以两门课程将革命史与建设史的内容作了区分,并侧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阐释,形成了“两课”教学体系。

2005年2月,高校思政课再次得到调整,高校(本科四年制)原有的七门思政课调整为四门,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等4门必修课[10]215,旨在帮助学生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与理论成果,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道路为什么行”等重大问题。“05方案”(“05方案”是指从21世纪初开始探讨,在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形成的、2005年经党中央批准提出的课程体系。)从史实与理论两个层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加以区分,增强了高校思政课中党史学习教育的理论性、知识性与学术性。

相较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质量建设与发展,党史教育在学科力量整合方面仍存在不足,只有部分高校开设了中共党史专业。为了进一步整合与发展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学科力量,展现党的理论创新史与实践奋斗史,2010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提出“把党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要求开设党史专业、加强党史学科建设,并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主阵地作用[12]。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为了凸显党史学习教育的引导作用,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得到丰富与细化,其内容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在党史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中不断进行调整与自我革新,彰显了不同时期党赋予高校思政课的历史使命。经过调整,高校党史学习教育逐渐完成从侧重史实转向侧重理论体系的转变,与高校思政课结合的更加紧密。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突破创新(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要求将历史作为最好的老师,正确认识党情与国情,牢记红色政权与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百年实践证明,修好党史“必修课”,是提升政治觉悟、把稳思想之舵、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必然要求;讲好党的故事,是锤炼高尚政治品格、坚定崇高理想信念、永保拼搏奉献精神的必由之路。从党史、新中国史到改革开放史再到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被提出,其学习要与党的创新理论融会贯通,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机结合,从而建构以党史为核心的“四史”学习内容体系,助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走深入实。

2018年,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修订的四门面向高校本科生的思政课教材(2018版)投入使用。其中,“纲要”教材增写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视历史学习的重要论述、“红船精神”等重要内容,增加对长征精神与长征胜利意义的论述,要求从“论”的角度开展教学,从“史”的视角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用革命精神铸魂育人[13]。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通知,规定高校将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内容有效融入各门思政课必修课,适时开设“四史”思政课程,用好“四史”大学生读本,科学设计“四史”教育内容,坚决落实“四史”教育要求,改革创新“四史”教育方式,确保“四史”教育效果取得扎实成效[14]。同年8月,四门面向高校本科生的思政课教材(2021版)完成修订并出版发行。四门新教材都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融入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其中,“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德法”)新教材增写了大量反映党的百年光辉征程、革命传统等方面的内容[15],充分结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生动体现了党在百年奋斗中进行的伟大实践、铸就的伟大精神、取得的伟大功绩;“纲要”新教材吸收借鉴了《中国共产党简史》与《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的相关内容[16],进一步突出了改革开放至今的历史进程,加强了党史学习教育内容的准确性、针对性、可读性,丰富了党史的讲述方式与呈现形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新教材增加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内容,融入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的关于党建、建党精神与青年的论述,补充了2018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系列重要讲话的最新文献[17],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据与性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新教材吸收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核心观点,体现了党百年来创造的“四个伟大成就”与向世界做出的“四个庄严宣告”,突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發展成果,并在各章节有机融入了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的相关内容,全面准确反映了党中央最新精神[18]。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与时代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既突出了二者融合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又强调了二者融合对于国家进步、社会发展、民族振兴及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意义。新时代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始终与高校思政课紧密结合,坚持以“党史”为重要“营养剂”,二者在互融互促中实现了新的发展。

二、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逻辑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建设、理论学习、党性教育和实践创新。新时代,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过程中,要优先解决二者“何以能融”这个前提性问题,从思想上、内容上、目标上、形式上探索二者有机相融的理论逻辑与依据所在。

(一)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在思想上同根同源

就思想而言,党史学习教育是以历史教育为基本形式的政治实践活动,高校思政课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课程,二者均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思想武装上,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为党的建设提供不竭的真理力量与实践力量。近代以来,党始终重视理论指导与理论创新,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既能改变中国也能改变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将“学好用好党的创新理论”[19]同学习“四史”结合起来,为新时代我们学习党史提供了方向指引。

第二,在领导力量上,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都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党的创立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件”[20],不仅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也拯救中国人民于火热水深之中,更改写了世界历史发展趋势、重塑了世界格局。百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逐步实现了从“积贫积弱、落后挨打”到“独立富强、屹立世界”的华丽转身,中华民族迎来了由衰转盛的伟大转折,为新时代我们学习党史提供了根本保障。

第三,在前进道路上,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都坚持以中国道路为遵循。建党百年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持续探索并开创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实践证明,中国道路植根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内生于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产生于对中国社会实践的发展,是党领导人民在艰苦而持久的“伟大社会革命”中、在与“老路”和“邪路”的不断斗争中、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中开辟出的康庄大道,

创造了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破解人类难题作出重要贡献,为新时代我们学习党史提供了路径遵循。

(二)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在内容上相通相融

就内容而言,党史学习教育涵盖了党百年来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与知识、形成的思想与精神、取得的成就与伟绩等,包括引导全党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党的宗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大力弘扬革命精神等,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会议等都是实现其目标的重要载体。从高校本科生开设的各门思政课的性质来看,其内容与党史学习教育在本质上是融通的。

“原理”课主要讲授的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历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与把握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为何选择”“如何信仰”“怎样运用与发展”等关键问题,彰显了党的百年历史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体现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性与必然性,从价值取向、历史使命等角度宏观展示了我们党的初心与使命。

“概论”课主要讲授的是在建党百年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所形成的原创性理论成果,旨在突显党的理论创新发展,从而引导学生领悟“以史为鉴,可知兴替”[20]。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既植根于我们党的百年探索实践,又与中国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所进行的具体实践中创造的新理论、形成的新思想、制定的新战略。

“纲要”课主要讲授的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脉络,涵括了党百年奋斗思维历史,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党史学习教育资源。党史作为本门课中最重要的内容,其记载的革命事件、英模事迹、历史节点等,是“纲要”课教学的重点内容,尤其是党在百年伟大斗争中创造出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是深化学生对党史的认识与把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党史观的“最生动的教材”。

“德法”课是帮助学生厚植爱国情怀、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治意识的基础课,其主要内容与党史中蕴含的红色精神、革命信仰、价值追求等内容相得益彰,是弘扬中国精神、发扬传统美德、汲取信仰力量的“关键密匙”,是解锁百年党史的“精神密码”。党在百年实践中塑造的光荣传统、强大精神、优良作风等内容,反映了党百年辉煌历程中的生动实践,是“德法”课内容的重要补充,能够给学生以更强的共情性与代入感,从而引导他们做有识、有志、有为的心怀“国之大者”的时代青年。

(三)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在目标上共向共进

就目标而言,高校思政课与党史学习教育都是为了加强党性教育与理论学习,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了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21]。

党史学习教育目的,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学史明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明确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理性,领悟坚持党的领导的历史必然性,辨别历史虚无主义的极端危害性;让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学史增信,坚持正确前行方向”,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伟大信仰,坚定对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胜信心;让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学史崇德,坚守崇高精神追求”,努力造福人民守公德,坚持修身律己严私德,砥砺道德实践树品德;让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学史力行,铸就过硬本领实力”,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斗争、勇担当、善作为”,以辩证思维与战略眼光“识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概而言之,学习党史,就是为了深切感受思想伟力,继承与发扬优秀革命传统,强化对“三大规律”的了解与认知,加强对党的性质与宗旨的把握,坚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价值立场,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推进党与国家的各项事业持续向前。

作为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支撑,高校思政课课程目标与党史学习教育目标在本质上保持一致,重点是帮助学生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并从百年党史中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的现实意义;帮助学生“识世情、知国情、明党情”,能够善用科学世界观与正确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坚决维护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法律权威、法律地位,始终做到“顾大局、懂法治、立诚信”,争做新时代向上向善的有为青年。

(四)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在形式上互补互促

就形式而言,虽然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都是以理论和实践融合共进的方式进行的教育活动,但二者的具体开展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融入过程中,要注重凸显二者在教育形式上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关键点在于“讲”,即要以“讲起来”的形式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见行见效。要求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躬身力行,积极上好党课、讲好党史、传好党音,带头做好党史研究、党史学习、党史研讨等工作,形成以“学”为基础、以“小课堂”与“大课堂”为载体的党史学习“讲起来”模式。如,组织开展“党史我来讲”等主题活动,通过结合不同教育对象的工作与学习,实际制定与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并制定宣讲视频、建立系列资料库、丰富培训资源等。高校思政课通过问题式专题化教学,以“讲起来”的形式把“大道理”讲到学生的心坎上,有助于让“理”入脑入心、育人育心,使思政课堂成为启润学生心智的种子,从而有效推动教学方式向多元化转变。同时,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借鉴高校思政课开启的以融媒体大数据为支撑的智慧教学新模式,利用“慕课”“微课”等新兴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讲述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结合点在于“读”,即要以“读起来”的形式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常思常悟。在知识碎片化时代,大学生在思政课上沉溺于浅显碎片化的知识学习,易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与歧义,并容易产生浮躁、焦虑等消极心理。通过构建高校思政课阅读和讨论经典教学方法的完整体系,强化学生对经典著作的阅读与讨论,以“读起来”的形式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思维”,使他们全面、准确地认识与掌握理论知识,从而有效解决学生因碎片化知识学习而导致的“浅显化”“从众化”“浮躁化”等负面问题。同时,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利用高校思政课开启的智慧研读平台,将党史学习教育搬至“云端”,在各类主流服务平台进行专栏推送,使其内容立体化、场景化、虚拟化,以更加直观、生动、接地气的新颖方式,展现红色党史故事、推荐红色经典书籍、分享党史学习心得。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支撑点在于“唱”,即要以“唱起来”的形式促使党史学习教育走实走心。红色经典歌曲记录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时代背景下进行的革命、建设与生活实践,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发扬红色革命传统、汲取强大信仰之力的生动教材,对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课通过运用一首首能够引起学生广泛共鸣的经典红色歌曲,以“唱起来”的形式向学生完整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与革命实践,帮助他们塑造健全人格与树立正确人生观。同时,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借鉴高校思政课“思政+音乐”协同育人模式,始终围绕红色主题,组织开展歌咏比赛、文艺晚会、音乐党课等主题活动,以“党史+歌曲”“党史+声乐”的创新模式,寓教于唱、以唱叙史、以史串歌,用红歌展现烽火岁月的革命故事、呈现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追忆建党百年的辉煌征程。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切入点在于“画”,即要以“画出来”的形式助推党史学习教育深学深思。红色美术经典凭借其特有的艺术符号,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进行形象化和图像化的记录及呈现,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高校思政课中,多形式开展以“百年党史”为主题的绘画活动,以“画出来”的形式使学生深层次感知红色革命文化的价值内涵,增强他们为实现共产主义和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夯实他们对中国道路的情感认同与政治信仰,从而点亮红色思政主课堂。同时,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借鉴高校思政课“思政+美育”协同育人模式,组织开展以党史为主题的绘画活动,绘制绚丽多彩、栩栩如生的“百年党史”优秀画作,从每幅作品所反映的历史背景、表现内容、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解读,让穿梭百年峥嵘岁月的精神力量具象化,使党史知识既“看得见”也“摸得着”。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做”,既要以“做起来”的形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落地落实。通过开展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将学习成果自觉转化为改造自身世界的实际行动,把党史学习落实在“真学、真懂、真信、真悟、真用”上,探索打造实践育人新模式。高校思政课的本质在于讲道理,但并非是单纯的“从理论到理论”或“从书本到书本”,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然而,在“应然”与“实然”之间仍存在鸿沟。因此,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教学组织形式的重点,通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做起來”的形式,强化思政课的教育价值与育人成效。如,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调研,并展示实践成果,让学生在广泛参与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同时,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借鉴高校思政课“理论+实践”育人模式,有助于不断巩固与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并能够深化党史学习主动、深悟党史思想伟力、强化红色基因滋养。

综上,党史学习教育“讲”“读”“唱”“画”“做”等开展形式可以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提供新的思路;高校思政课“微课”“慕课”“思政+”等教学形式可以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新的方案,二者在形式上的优势互补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讲好百年党史提供有力支持。

三、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逻辑

党史学习教育为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提供了良好契机,但要体现二者相融所产生的显著效果,实现培根铸魂的根本目的,还需从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教师队伍、育人资源、体制机制等方面着手,着力对其融入路径进行深究。

(一)加强理论阐释,厚植课堂教学的党史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21]要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就必须在完善课程内容体系上下功夫,在优化课程设置上求突破,在深挖各门课程中蕴含的党史资源上见真章。

从目前高校本科生开设的思政课必修课程来看,要将党史学习教育有效融入其中,就要充分结合各门课程的学科特性、内容特征、教学目标等,找准“最大公约数”、绘制“最大同心圆”,以专题教学、互动教学等教育形式,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学理性、实效性与前沿性。

以“原理”课为例,要坚持“理论为王”的原则。侧重以党史为支撑,批驳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虚无论”等伪命题,讲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引导他们切实掌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百年党史中的丰富而鲜活的红色故事使学生更好把握唯物史观相关原理;重点阐述党在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历程中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阐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指导意义,使学生深刻了解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时代价值;绘好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全景图画,使学生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理解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奋进力量。

以“概论”课为例,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要讲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以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验教训为主要依据,讲好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从“饱受欺凌”到“站起来”的根本原因;以我国社会主义胜利与挫折的经验教训为基础,以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为借鉴,讲好党领导人民实现的伟大飞跃;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实践中提出的重大方针政策、推出的重大举措、推进的重大工作为现实依据,使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以“纲要”课为例,要坚持“史实为王”的原则。要坚持以教材内容为大纲、以教学内容为标准、以党史内容为依据,通过对现有教学范式的创新,重视对党史知识进行梳理、加工、转化、升华,引导学生以史为鉴,树立坚定信念信仰;侧重对党史的逻辑脉络、精神特质、核心要义等的讲解,要“讲真史”“立实论”,增强学生学习党史的自主性;以中国近代的历史任务为出发点,将近代以来的革命斗争故事充实到教材中,帮助学生淬炼党性修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精确定位党史中的重大事件与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的有机联结点,增强学生对党史的认同感与勇担时代使命的责任感。

以“德法”课为例,要坚持“故事为王”的原则,注重思想教育与道德观教育。通过分析革命人物事迹,总结出革命志士不畏牺牲、坚贞不屈、英勇斗争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为国为民的精神品格;结合革命历史“大事件”与党史经典故事,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红色政权从何而来”“新中国如何建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怎样发展”等关键问题;从“革命精神”这个生动教材中吸取优秀道德成果,以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滋养学生的“政治灵魂”;发掘党史中蕴藏的精神谱系,以真切的话语、生动的故事、清晰的逻辑向学生讲述,锤炼他们“以变应变”的斗争能力,教育他们做新时代的青春奋斗者。

(二)涵养专业素质,提高教师队伍的育人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3]思政课教师队伍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担当,是高校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导力量,是新时代做好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主力军。

新时代,高校要以“队伍建设”为根本,提升“育”的质效,从以下方面切实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启动实施“思政育人名师工程”,稳步推进思政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等建设工作,通过专题讲座、骨干培训、学术会议、实践调研、考察走访等研修方式,精准培养政治意识强、理论功底厚、科研实力硬、教学质量高、道德素质优的教师,将其政治表现、教学效果、科研成果等作为项目申报、评奖评优、工资晋级的突出指标。

二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荣誉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表彰激励机制,落实职称评聘单列制度,因地制宜设立专项岗位津贴,以改善办公条件、加大科研投入、畅通发展通道等措施为保障支持,将“德业双馨”的优秀思政课教师列为高校党委、党总支、党支部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加以考量,并在各类先进个人的评比推荐中向其倾斜。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在学党史、讲党史、用党史中下足“真功夫”,从六个方面发挥好主导与引领作用。

一是坚定政治立场,把握党的历史阶段。教师既要从整体上认识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又要从党史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来了解党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伟大探索、开展的伟大实践、取得的伟大成就,从根本上厘清党史脉络,做到政治坚定、立场鲜明、信念过硬。

二是厚植家国情怀,牢记党的历史事件。教师要铭记党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与重要事件,弄清其发生背景、基本內容与历史意义,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在教授党史过程中以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以感人的故事打动学生、以诚挚的真情感染学生。

三是树立科学思维,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师要“以历史照应现实、远观未来”,既要看到党在百年探索中创造的历史伟绩,又要理性分析百年党史中的曲折与教训,看清楚党在过去成功的原因,弄明白党在未来成功的方法,以科学思维增强历史自觉,以历史思维走好新“赶考之路”。

四是拓展广阔视野,见证党的历史遗址。教师要积极参与党史学习教育研学活动,通过走革命遗址、访革命故居、思革命先烈、悟革命精神等方式,品味党史的理想本味,以更宽广的知识视野、更开阔的国际视野、更深远历史视野,运用“古今中外法”学好党史。

五是保持先进意识,悟透党的历史真理。教师要感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真理,学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真理,明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0]的亘古真理,笃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22]的朴素真理,主动澄清并纠正肆意歪曲抹黑党史的行为。

六是增强人格力量,熟悉党的历史人物。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党史中的典型人物为光辉榜样,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业绩,加深对党史百年光辉历程的理解;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理论贡献与实证贡献,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来武装头脑、指导行动;学习先进工作者的品德规范,深化对党的伟大革命精神的认识,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注入不竭精神动力,在领略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中滋养“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气节度量,塑造高尚人格。

(三)拓宽红色场域,夯实“第二课堂”的资源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2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的党史学习教育,对扩充党史场域、开发“第二课堂”阵地提出了更高要求,即既要凸出红色育人资源的“富”,又要体现红色育人品牌的“响”,还要突显红色育人平台的“新”,更要展示红色育人渠道的“宽”,构建“四位一体”育人新格局。

挖掘红色教育资源,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高校要深掘革命遗址、红色故居、革命博物馆等资源中的育人“养分”,生成与各思政课程特色相契合的真实素材,创建由紅色主题视频、红色经典书籍、红色文艺作品等组成的党史学习教育“资源库”,巧妙运用“情境导入、立体展示、价值引领”等方式,让学生以“亲历者”的身份,身临其境地感受我们党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的百年征程。

打造红色活动品牌,让党史学习教育“火起来”。高校思政课要切实依托由红色资源转化的现实教育资源,协同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开展“一课一品”的红色实践活动,着力打造“红色思政大课堂”党性教育品牌,以研促教,教学相长。如,在“德法”课教学中,邀请“五老人员”(“五老人员”是指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我党做过贡献,如今尚健在的老同志,包括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作专题授课,发挥其传帮带的重要作用,将他们的广博阅历、动人事迹、高深造诣等转化为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育人优势,引导学生树立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

依托红色育人平台,让党史学习教育“动起来”。高校思政课要以思政课教学研究中心等平台为基础,以建构“校、社、地”红色服务链为抓手,有效化解融入过程中的现实难题,注重知行合一,实现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如,开展红色研学旅行活动,让师生在追寻红色足迹中体会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斗争精神、实践精神,增强使命担当与爱党之情;利用特色红色资源,以传承红色文化为着眼点,塑造丰富多样的学校红色文化育人特色,构筑红色思政育人高地。

拓宽红色育人渠道,让党史学习教育“实起来”。高校要加强包括部门协同、组织协同、传播协同在内的协同联动,形成各方力量共凝聚、全员发动齐出力、主流媒体同助力的协同育人新格局;精心策划选题、精选经典片段、精研教学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红色育人元素,以“实境式”教学搭建党史学习教育“新课堂”;建立“双向反哺”式教学模式,将地方红色资源多渠道融入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校园红色文化教育氛围。

(四)紧扣常态长效,构建“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24]”,为保障高校思政课中党史学习教育的“常态化开展、制度化推进、长效化落实”[25],高校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以“顶层设计”为总揽,强化“领”的效应。高校要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完善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切实形成其带头学党史的“头雁效应”;加强主题党日、理论宣讲、专题研讨等活动,严格把关基层党组织的党史学习教育成效,并将其列入支部年终考核范围;坚持以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思路,推动高校“党团携手、联建共建”,成立大学生党史党建研究协会,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不打烊、出实效”。

以“课程体系”为先导,延伸“学”的内容。高校要根据研究生、本科、专科阶段的不同培养目标,有的放矢设置以党史为重点内容的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等;创新思政课专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讲义、教学案例、教学指南等的质量,聚焦教学资源建设的本土化、系列化、特色化、制度化;深学细研《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党史系列著作,将学习党史与学习“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青年的奋斗史与优秀传统贯通结合,引导学生领会党的三个历史决议的重大意义与重要启示。

以“教学方案”为基点,拓展“教”的平台。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习惯、学习方式、人格特性等因素,结合其年级、专业、学科等特点,为其定制“专属”课程方案;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新媒体平台的网聚辐射效应,用好“手机微课堂”、用活“思政微课间”、用足“线上微教育”;设计可视化党史作品与党史教材,运用项链式、贯穿式、情境式等教学方式,使理论阐释更加通俗化、故事解读更加形象化、活动开展更加趣味化。

以“组织领导”为核心,构建“常”的机制。高校要加强各级党组织在担当政治责任、开展学习教育、严抓执纪监督、规范党内生活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做好党史学习教育规划工作,将理论学习的软指标固化为硬任务;建立健全监督评估机制,以打造优良校风、浓郁学风、纯正教风为落脚点,编制党史学习教育量化评估办法,建立党史学习教育考勤通报制度、动态督查制度、成果报送制度,将考评结果作为年终考核、职级晋升、职称评定、干部选任的重要依据。

四、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往前走、向上攀,越是要善于从走过的路中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26]党的百年历史就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打牢以党史为基础的理论根基是从理论层面回应与解答时代重大问题必要前提,其出发点就是要“用好党史‘教科书,上好今时思政课”[27]。本文以党史的主题主线为基础,从历史维度上较为系统地梳理并总结了百年来党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历史进程中所出台的相关政策与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从理论维度上剖析了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在一致性及二者相融的可行性,从实践维度上探究了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中的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进路。目前,全国各高校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所运用的具体方式方法存在差异,有些高校在探索如何讲好党史过程中形成了特色思政课改革创新模式,由于本文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以宏观研究为主,未能及时借鉴部分高校思政课的新型教育模式,因而所提供的观点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高校。今后还可以从其他视角继续深入研究,进一步挖掘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001).

[2]习近平.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N].人民日报,2022-01-12(001).

[3]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01).

[4]黄蓉生,石海君.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维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9):109-114.

[5]操菊华,陈薇.党史教育精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1):62-64.

[6]刘雨亭.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沿革、经验与优化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1):89-94.

[7]王传峰.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三个向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30-34.

[8]王广义,胡靖.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1(7):111-116.

[9]刘玲,韩美群.知史爱党 知史爱国: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J].学习与实践,2021(4):25-31.

[10]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44.

[12]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0-06-19)[2022-08-07].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13]仝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修订说明[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15-21.

[1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EB/OL]. (2021-04-20) [2022-07-1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105/t20210511_530840.html.

[15]沈壮海.《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修订说明和教学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9):23-26.

[16]仝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年版)》修订说明和教学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9):17-22.

[17]刘建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年版)》修訂说明和教学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9):4-10.

[18]秦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年版)》修订说明和教学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9):11-16.

[19]习近平.铭记奋斗历程担当历史使命 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N].人民日报,2021-06-19(001).

[20]习近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N].人民日报,2021-07-02(001).

[21]习近平.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001).

[22]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001).

[23]习近平.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N].人民日报,2021-03-07(001).

[24]习近平.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N].人民日报,2021-12-25(001).

[25]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2-03-22(001).

[26]习近平.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N].人民日报,2022-05-11(001).

[27]中国西藏新闻网.雪域时评:用好党史“教科书” 上好今时“思政课”[EB/OL].(2022-03-29)[2022-06-08].http://www.chinatibetnews.com/jysp/202203/t20220329_4133586.html.

(责任编辑:陈丽琼)

收稿日期:2022-06-08网络出版日期:2022-10-24

基金项目: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SK2021A0525);安徽省高校“三全育人”试点省建设暨高校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计划项目(sztsjh-2022-2-18);皖西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WXSK202049);皖西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项目(wxxy2020160;wxxy2021051)

作者简介:张 岩(1990- ),男,安徽亳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人民论坛(2017年3期)2017-02-20 18:53:31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理论导刊(2017年1期)2017-02-10 19:03:29
文化传承视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发展的实践逻辑
精神养老研究取向及其实践逻辑分析
中州学刊(2016年12期)2017-01-17 15:53:17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基于宅基地置换的新型集中社区建设类型及其实践逻辑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人民论坛(2016年17期)2016-07-15 10:33:42
浅谈供给侧改革
商(2016年21期)2016-07-06 14:37:17
我国农村治理的历史逻辑及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企业导报(2016年11期)2016-06-16 15:51:07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
人民论坛(2016年2期)2016-02-24 13: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