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马克思分配正义向度

2023-08-31 22:45赵丹丹赵秀凤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分配正义共同富裕新时代

赵丹丹 赵秀凤

摘 要: 新时代共同富裕中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与全面富裕、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以及共同建设与共同享有的统一体。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包括人本维度的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历史维度明确生产力发展对分配正义的推动作用、现实维度下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分配不正义和未来维度中科学预见未来公有制基础上的分配方式。新时代共同富裕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分配思想,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分配原则以及公有制为主体的分配基础,充分体现了对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 新时代;共同富裕;马克思;分配正义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3851(2023) 02-0103-08

MarxistMarx distributive justice dimens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ZHAO  Dandana, ZHAO  Xiufengb

(a.School of Marxism; b.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Global Energy Public Opinio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Beijing 102200, China)

Abstract: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the new era contains the profound Marxist thought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is a unity of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comprehensive prosperity, material prosperity and spiritual prosperity, making the cake bigger and sharing it well, and building and sharing it together. Marx′s thought on distributive justice includes liberation and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from the humanistic dimension, clarifying the promoting ro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on distributive justice from the historical dimension, the critique of the distributive injustice under capitalist private ownership from the realistic dimens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methods based on public ownership scientifically predicted from the future dimension. The people-oriented distribution idea, the distribution principle that pays equal attention to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and the distribution foundation with public ownership as the main body embodied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profoundly interpret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s thought distributional justice.

Key words: the new era; common prosperity; Marx; distributive justice

習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1]进入新发展阶段,党中央把握新变化,强调“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1] 。当前,学界对共同富裕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首先,内涵层面。李志勇等[2]从理想、现实、中西等视角指出中国的共同富裕是一场伟大的实践。乔惠波[3]认为既要充分认识共同富裕所包含的基本要素,还要了解其主要特征和判定指标,从多维度深入探索共同富裕的内涵。贾则琴等[4]立足新时代,认为共同富裕是更加完善的社会发展理念、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社会变革概念以及人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状态的集合体。周文等[5]将共同富裕视为一个总体概念,需着眼全局,全面考量。唐鑫[6]将共同富裕从理论层面归纳为四个统一,“普惠性”与“差异性”的统一、“全面性”与“重点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以及“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其次,现状分析层面。郭从伦等[7]认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全面小康的实现等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奠定重要基础,同时中国当前存在的地区、城乡以及群体发展差距又是阻碍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现实因素。郑霖豪等[8]将数字技术同共同富裕相结合,指出一方面数字化发展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另一方面不断加深的数字鸿沟以及数字剥削等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带来巨大挑战。马孟庭[9]认为相对贫困是实现共同富裕重大绊脚石,同时对于相对贫困的治理又驱动着共同富裕的发展。再次,实践路径层面。袁航[10]从哲学角度出发运用历史、价值、方法等手段分析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张磊等[11]从资本角度着手,认为合理有效节制资本能够助力实现共同富裕。黄祖辉等[12]认为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认识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之后便是从短板入手找准“提低”路径。最后,学界依托共同富裕目标展开诸多相关内容的具体研究。左停等[13]在共同富裕视角下分析县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路。段禄峰等[14]通过对蓝田县数据进行样本分析,进而探讨县域城镇化如何发展能够更加有效推进共同富裕。陈偲[15]在共同富裕视野探讨社会建设问题。马凤岐等[16]深入探讨了与共同富裕相关的教育平衡充分发展问题。

综合而言,当前学界对于共同富裕的内涵、现状、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为人们认识、理解乃至于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参考。但以往相关研究很少将马克思主义具体理论应用于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分析之中。为了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本文选取马克思分配正义这一思想,力图探索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在新时代共同富裕中的具体呈现,以增强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信心,坚定共同富裕实现的决心。

一、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提出与内涵

长期以来,在“发展第一”思想推动下,我国经济取得重大突破,民生得到有效改善,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为我国当前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7]深刻指明了我国当前所存在的重要问题。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推动了新时代共同富裕命题的提出,同时也推动了人们对于共同富裕的理解。

(一)新时代共同富裕提出的现实基础

政治层面而言,共同富裕不仅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本质和目标所在,同时也是推动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完成,得益于党和国家有效政策指导,既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的正确性和发展性,又为我国下一阶段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与路径、策略支持。当前,党中央陆续出台一系列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進展的具体政策措施,以共同富裕为核心的政策导向表明了共同富裕已然成为党和国家所制定的下一阶段政治、经济发展目标。从经济层面而言,共同富裕得益于当前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共同富裕的基础在于做大蛋糕,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实现了100万亿的新突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1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这表明我国经济总体实力显著提升实现了量的飞跃,也意味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在物质基础层面推动着共同富裕的实现。另一方面,通过对经济总量的数字解读能够发现整体经济总量增长同个体经济能力的提高成正相关,良性发展的经济大环境给予了更多人较为公平的机会与平台,每个个体都能够通过勤劳奋斗获得相应回报,进而提升自己的经济水平。在越来越公平的经济环境中,人民对蛋糕更加合理分配的诉求推动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提出。从社会层面而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制约、阻碍社会长期稳定有序发展。在此背景下,推进共同富裕能够有效缓解国内分配矛盾,防止两极分化愈演愈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尼系数一度呈上升趋势,且长期保持在0.4的警戒线之上,居民收入差距、工资收入差异等发展不均衡问题逐渐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重要因素。

(二)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

新时代面临新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使命,赋予了共同富裕以新的、更科学、更全面的内涵。从整体性出发,理解共同富裕的重要内涵要着眼于其所包含的人民性、全面性、全域性、发展性、共同性等特征。

1.全民富裕与全面富裕相统一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落脚点在于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谋富裕,最终推动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历来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全体人民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推动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解时指出,共同富裕“是对全社会而言的,要从全局上来看”[1]。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表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要立足全局,站位高远,要从整体上看待中国社会全局,推动全体人民、全部地区以动态的方式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2.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相统一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了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人不仅有物质需求而且有精神需求。人只有在基础的物质需求得到充分保障之后才会有时间、精力去追求更高层次、多样化的精神生活需求。人的全面发展一定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只重视物质生活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形成扭曲的金钱观,陷入货币拜物教的泥潭;只强调精神生活则会使人民群众丧失实干本领,陷入空想主义牢笼。人作为高级动物,除了要满足生存所需,还具备思想、灵魂和追求。新时代共同富裕更加强调人民性,是实现人的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综合体,物质和精神都要抓。新时代经济的腾飞和脱贫攻坚的胜利为实现物质富裕提供重要保障,物质富裕推动着人民对丰富精神生活的追求。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

3.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相统一

改革开放初期,共同富裕的重点在于做大蛋糕,随着蛋糕的越来越大,进入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重点转变为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统一。做蛋糕与分蛋糕的关系本质上是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做大蛋糕依赖于大力发展生产力,分好蛋糕需要公平正义的分配制度与措施。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基础,决定着蛋糕的分配,同时蛋糕的分配又会对后续继续做大蛋糕产生重要的反作用。一方面,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强调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大蛋糕的脚步不能停止,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兼顾蛋糕质量,推动形成“大河有水小河满”的新发展格局。另一方面,新时代强调分配制度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在发展完善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基础上,提出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群体的力量参与到共同富裕建设之中,以优秀企业和社会群体为主体的第三次分配制度由此提出。

4.共同建设与共同享有相统一

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公有制主体地位,决定了中国以共建、共享推动共富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共同建设指的是从实践与发展动力层面强调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广大中华儿女的聪明才智与辛勤劳动。在共同建设过程中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争当建设者,不当局外人,不做旁观者,积极承担建设责任,各尽其力,释放无限潜能。共同享有指的是人人共享、全面共享的社会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18]共同享有意味着人民群众通过共同建设得以实现更加公平正义的分配,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等得到有效保障,公共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化、均等化,人民幸福指数显著提高。共同建设以共同享有为目标,共同享有以共同建设为基础,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最终推进共同富裕。

二、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涵蕴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明确生产力发展对分配正义的推动作用;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分配不正义;科学预见未来公有制基础上的分配方式。

(一)人本维度: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

人本维度强调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所代表的阶级立场。马克思着眼于现实的人本身,立足于人民大众,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进行发声,要求捍卫无产阶级的权利,保障人民大众的需求,致力于实现全过程的分配正义。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正是对无产阶级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分配原则和价值旨归的深刻阐证。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强调对分配主体即现实的人的关切,这里现实的人着重强调的是普通劳动工作者即无产阶级。分配正义的重点不在于分配什么,而在于分配正义为了谁,如何实现。不论是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普通劳动者处于社会生态链的底端,其自身权利难以得到合理维护,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导致劳动、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分离,异化现象愈演愈烈,商品成为衡量一切的代名词,人被物所指代,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遮盖,对商品的关注取代了对人的关注进而导致人的诉求被忽视。马克思斥责,“资本是死劳动,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20]基于“活劳动”的重要性,马克思指出分配正义就是要重视劳动群众,给予劳动者劳动所得、生活所需,将现实的人从物中解放出来。分配正义就是要还原无产阶级本就应有的劳动权利、生存权利、发展权利等。

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旨在推动全体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人既存在于自然之中又生活于社会关系之中,既具有自然本性又具有社会历史性。“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1],立足自然界,人的发展需要的是最基本的物质满足,生存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而立足社会生活,人的发展则是人对自身本质和价值的无限追求,人通过劳动生产使得人自我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使人更加成为人自身。马克思[22]认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分配正义不仅要关注分配主体外在的物质需要,还要重视人的本性、强调满足人内在的多重需求,通过分配正义实现人的内在价值,进而强调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二)历史维度:明确生产力发展对分配正义的推动作用

历史维度是指马克思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出发,着眼于分配的根源——生产,明确了生产伴随历史的进步而发展并不断推动分配正义走向更高阶段,继而强调了分配正义的历史范畴与历史性特点。同时,马克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进一步指明了各个历史时期下所产生的不同生产方式决定了分配正义界定准则的多样性,表明了分配正义本身也处于历史的变化之中。

马克思认为生产是分配的历史出发点。马克思在论及分配之时尤为重视整体性思维,强调从政治经济学立场进行分析,从生产的全过程、从动态的发展中去看待分配。马克思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看作是一个有机的动态的社会生产运行过程,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其中生产是必要前提,是整个过程得以运行的基础与关键,没有生产即没有分配,生产决定分配。马克思指出,“改变了的分配将以改变了的、由于历史过程才产生的新的生产基础为出发点。”[23]因而,分配正义与否的根源在于生产是否正义。换言之,分配正义是生产方式对自身的一个衡量准则。另一方面,生产随着历史变迁而发展,推动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进而为分配正义的实现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分配正义的标准具有时代性,不存在内容永恒的分配正义。就阶级属性而言,在阶级社会中分配正义这一概念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所定义,统治地位决定了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中的话语权力。如封建社会的分配正义由封建主所定义,按等级进行分配在这一时期被认为是正义的表现,奴隶甚至是农民也“大多承认等级制的正义”[19]。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正义概念则由资本家所进行阐释,资本主义的“公平”分配则被理解为分配正义的外在表现形式。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对于分配正义存在观念相异的冲突,但在一定生产方式下社会普遍承认的分配正义的标准,一定也只能由统治阶级所控制。就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而言,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配则被认为是正义的分配,反之则相反。恩格斯指出当一种生产方式处于上升期时,即便人们在与其匹配的分配方式中未受益甚至受损,依然会对其进行维护,而只有当其处于没落期时,“这种越来越不平等的分配,才被认为是非正义的。”[24]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矛盾运动推动了分配正义的发展,同时分配正义反作用于生产正义的变革,生产正义与分配正义的关系是历史的变化的,分配正义在历史的变化运动中不断完善。

(三)现实维度: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分配不正义

现实维度是指马克思立足现实世界,从制度层面出发,强调其分配正义形成于对资本主义分配现状的批判之中。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揭露了资本主义鼓吹的“公平分配”以及“平等权利”的本质,抨击了其形式上的正义,指明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分配不正义的必然性。

“公平分配”形式之下掩藏着生产资料占有的不正义。立足不同时期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财富积累方式,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所谓“公平分配”进行深刻批判,指明“公平分配”的实质是资本原始积累中所采取的掠夺和后期资本积累过程中所采取的剥削。从宏观世界层面而言,资本主义国家最初财富原始积累采取对世界上其他相对落后国家血腥、暴力式的征服与抢夺等非正义方式去提升本国资金储备量。从微观国家层面而言,资本主义国家中的资本家们通过对资源、财富的疯狂榨取以及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进而不断扩大私人生产资料占有比重。因此,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非正义方式获取原始资本基础上形成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其分配制度的不公平与不正义。

“平等权利”实质上是资本家偷梁换柱式的非正义剥削。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通过“平等权利”掩盖其现实的社会分配不公现象,通过偷换概念的形式解释社会贫富差距产生的合理性。马克思肯定了资本主义“平等权利”在推翻封建旧制中所具备的斗争性和先进性,在同封建社会的斗争中,“平等权利”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长期遭受奴役、压迫的人民群众的革命意识。但需要指明的一点是,资本主义国家后期发展中,“平等权利”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巩固和发展服务的,通过自然法权建立起来的“平等权利”目的在于迷惑民众,转移劳动群众关注焦点,从而将资本家和劳动者的关系塑造为拥有完全人身自由的“平等”关系,最终掩盖资本家利用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工人劳动力的同时获取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本质。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依赖于资本主义所有制,而在“平等权利”意识形态操控之下,工人持续为生产资料持有者工作,出卖自身劳动力,最终导致“马太效应”在资本主义所有制下愈演愈烈,贫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分配制度与之相适应。”[25]马克思对于“平等权利”本质的剖析表明,分配正义问题要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出发,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弊端以及由此带来的分配不正义。

(四)未来维度:科学预见未来公有制基础上的分配方式

未来维度指的是马克思立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在于共产主义社会,而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迈进需要一个过渡的发展期。马克思从具体分配方式角度出发,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分配方式对未来过渡发展期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进行了合理推断与预见,指出未来社会分配正义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

马克思指出,“在所谓分配问题上大做文章……是根本错误的。”[26]资本主义分配不正义的实质究其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从本质、根源出发,未来社会分配正义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即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是未来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最终结果,同时也是资本逻辑被抛弃的历史必然。正是通过对万事万物规律性的认识,马克思在推断出生产资料公有制必然实现的发展前提之下,预见了未来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的分配正义基本形式。

按劳分配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所采取的分配必经之路,是从人民群众的视野出发去探索正义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脱胎于资本主义胎胞必然伴随着自身不可避免的弊端,但将其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之中,其依然具有进步和正义性质。所以,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马克思认为要以按劳分配为过渡阶段主要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的正义性体现在生产资料实现公有,消灭了阶级差别,每个个体都被赋予以劳动的机会与权利,人民群众通过劳动获取消费资料,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剥削。相反,按劳分配仅能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分配方式,是因为其所体现的正义依然受限于资本主义框架之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日益完善,按劳分配实现变革得到高度发展最终演变为按需分配。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最终的分配方式,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及其充裕的必然结果。按需分配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又避免了因天赋导致的劳动差异产生的分配不平等,真正实现了绝对的分配正义。

三、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马克思分配正义蕴涵

新时代共同富裕发展过程中,对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具体内容中充分体现着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等。如以人民为中心的分配思想、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分配原则、公有制为主体的分配基础等深刻反映着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精髓。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分配思想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关注现实人,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新时代共同富裕继承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中的人本理念,从“共同”出发,坚持人人有份、公平正义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分配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又是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1]。新时代共同富裕主张坚持人民立场,以坚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中心、为重要的发展使命。新时代共同富裕中所包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分配思想,是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历史呈现。

以人民为中心的分配思想强调新时代共同富裕必须突出人民主体地位。马克思早在其分配正义思想中指出,要通过分配正义把人从物中解放出来,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归还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将人民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立足全体人民。首先,从价值观层面强调人民主体地位,指明当前要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向“先富带后富”进而实现全民富裕的价值意识转移,明确新时代的富裕发展观。其次,从整体性出发,共同富裕强调“人人都有份”,从事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都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实现共同富裕的事业之中,并且全体人民群众是共同富裕的主體。最后,从过程出发,共同富裕的实现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鼓励人民群众踔厉奋斗,勤劳致富,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人人尽力、人人尽责。

以人民为中心的分配思想强调新时代共同富裕必须重视人民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富裕。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从人的本质出发,强调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落脚点同样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从全面角度出发,新时代共同富裕既要求满足自然人的物质需求,又要实现社会人的精神富足,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物质和精神的同步富裕的条件之下。其次,从社会环境出发,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重视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全民富裕、和平稳定的社会状态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最后,从方法论出发,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强调共同富裕的发展性与渐进性等特点,共同富裕的路程道阻且长,不能一蹴而就,在推动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亦要科学、合理,避免盲目僵化。

(二)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分配原则

新时代共同富裕强调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推动效率与公平平衡高效发展。马克思在其分配正义思想中就已表明分配正义的根本在于生产,分配正义更高程度的实现离不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同时分配正义发展进程中效率和公平并重,缺一不可。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的时代要求,一方面要提升效率保障公平,另一方面通过推动公平促进效率。新时代共同富裕所坚持的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分配原则中,蕴涵着分配正义最基础的发展生产力促进公平正义的理念。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应以生产为基,推动高质量经济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27]。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与保障。首先,新时代共同富裕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要求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全方位生产效率的提升。全方位生产效率的发展既要重视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要认识到提升资源利用率、科技贡献率、全要素生产率等对推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流通顺畅,市场循环有序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要求新时代共同富裕必然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一方面,新时代共同富裕强调的质量和效益要求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不断扩大经济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广度,提升其内在竞争动力、创造力、生命力等。另一方面,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摒弃粗放型的低水平增长模式,要注重通过技术和产品创新、品牌和渠道拓展等方式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跃升,进而优化国民经济的收入分配格局。质量和效益的变革发展推动成果惠及面不断增加,助力人民生活朝更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中所推进的共同富裕是由量到质最后到共享的分阶段、分步骤逐渐实现的共同富裕。

新时代共同富裕更加重视在保持效率的基础上维护分配公平。一方面,发展成果由全社会、全体人民共享决定了新时代共同富裕所维护的分配公平要保证对一切具有社会价值的资源进行公平分配,包括物质财富、社会荣誉、公共服务分配等具备社会价值的诸多方面。另一方面,新时代共同富裕对分配公平的要求强调要保证分配规则的平等性以及分配尺度的合理性。不同于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所抨击的资本主义式的“公平分配”“平等权利”掩盖下的非正义剥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贫富两极分化。新时代共同富裕所倡导的是公平正义环境下人人参与的“勤劳创新致富”[28]。就分配规则的平等性而言,新时代共同富裕强调要依靠顶层设计以公平正义为原则,为人民群众创造平等的致富机会与平台,畅通社会阶层流动通道。就分配尺度的合理性而言,新时代共同富裕强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1],分配尺度既要遵循市场效率又要兼顾公平,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道德在分配中的作用,推动三次分配在平衡人民群众生活差距中的作用,致力于构建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

(三)公有制为主体的分配基础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指明资本主义剥削、压迫以及分配不正义等产生的关键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分配正义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解决好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29]。贯彻马克思这一思想,新时代共同富裕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势,推进公共资源的占有公平,以避免发生资本主义社会中为少数人谋取多数利益,剥削多数人民群众的不平等不正义的“割韭菜”现象,为分配正义的实现奠定制度基础。

新时代共同富裕强调在“富裕”层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优势。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表明资本主义分配非正义的根源主要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要实现分配正义就必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新时代共同富裕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主张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新时代党中央采取多重举措“让公有制经济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30],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优势,建立起雄厚经济基础,推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优势,一方面在价值引领层面,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在价值理念可以有效增强人民群众公平竞争意识,体现人民群众的正义追求,进而推动市场经济合法、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物质积累层面,社会主义公有制能够强有力地组织大规模生产活动,推动经济总量增加。最后,在发展动力层面,社会主义公有制可以有效遏制市场崩溃、失灵等现象,增强人民对经济发展的信心,进而推动经济永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要发挥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社会优势,侧重于强调“共同”层面的内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优势主要体现在民生保障方面。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導致的非正义分配所引发的直接后果是民生凋敝以及国家内部矛盾激化与恶化等。资本主义维护的是资本所有者的利益,而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强调的是改善民生,维护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依赖于资本,而社会主义公有制发展是要团结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优势也正体现于此,能够集个体力量为群体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是新时代中华儿女跨过艰难、突破险阻共同实现富裕、共同享有富裕的关键。

四、结 语

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新时代共同富裕中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本文在梳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提出,整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以及阐明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涵蕴的基础上阐述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马克思分配正义蕴含。研究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马克思分配正义向度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带领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阔步前进。因此,后续对于具体如何通过分配正义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等研究期待学者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N].人民日报,2021-10-16(001).

[2]李志勇,郭佳宁.共同富裕是什么[J].沂蒙干部学院学报,2022(1):13-19.

[3]乔惠波.试论共同富裕的内涵、基础及推进路径[J].东岳论丛,2022,43(2):21-29.

[4]贾则琴,龚晓莺.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长效困境与实现路径[J].新疆社会科学,2022(4):1-13.

[5]周文,施炫伶.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2,13(3):3-23.

[6]唐鑫.正确理解共同富裕理论内涵的四维审视[J].社会主义研究,2022(2):1-8.

[7]郭从伦,常露露.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条件、制约因素及对策[J].党政研究,2022(2):84-92.

[8]郑霖豪,徐政.数字时代共同富裕的现实挑战和实现路径[J].江海学刊,2022(3):97-104.

[9]马孟庭.相对贫困治理驱动共同富裕发展:重大挑战与政策演进[J].新疆社会科学,2022(2):66-74.

[10]袁航.新时代促进共同富裕“路线图”的哲学意蕴[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12-20.

[11]张磊,徐世盛,刘长庚.节制资本与共同富裕:逻辑、难点及路径[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2,24(4):78-92.

[12]黄祖辉,张淑萍.中国共同富裕发展的时代背景与“提低”路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4):1-7.

[13]左停,赵泽宇.共同富裕视域下县城新型城镇化:叙事逻辑、主要挑战与推进理路[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22[2022-07-26].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APJ&dbname=CAPJLAST0&filename=XJSF20220724000&uniplatform=NZKPT&v=5JKvCvf8FNBnSInxcTgkkm-qUoJnOBaBumqFX0J1y1nb72izveRvF5t1S2G7PSb6.DOI:10.14100/j.cnki.65-1039/g4.20220725.001.[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22,43(6):56-68.

[14]段禄峰,覃作敏,刘启雷.共同富裕视角下县域城镇化路径选择:基于陕西蓝田县1997个样本的倾向值匹配法研究[J].调研世界,2022(7):26-34.

[15]陈偲.共同富裕视野下的社会建设:要素契合、制度优势与未来发展[J].行政管理改革,2022(8):81-87.

[16]马凤岐,谢爱磊.教育平衡充分发展与共同富裕[J].教育研究,2022,43(6):148-159.

[1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33.

[1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4.

[19]黄有璋.论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四个维度[J].广西社会科学,2017(7):55-61.

[2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37.

[2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2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2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9.

[2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57.

[25]顾海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40.

[2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6.

[27]庞妃,史春林.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基本内涵及实践要求[J].实事求是,2022(2):5-13.

[28]习近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N].人民日报,2021-08-18(001).

[2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30]向汉庆,唐斌.劳动解放与共同富裕:一个分配正义的视角[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1):66-72.

(责任编辑:陈丽琼)

收稿日期:2022-04-01网络出版日期:2022-11-1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21YJA740055);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21YYB006)

作者简介:赵丹丹(1994- ),女,山西大同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赵秀凤,E-mail:1084056838@qq.com

猜你喜欢
分配正义共同富裕新时代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及其当代建构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根源在哪里
马克思分配正义观的阐释方式
效用主义与分配正义